臨清歷史名勝古蹟,臨清人都轉轉!

2020-12-23 搜狐網

原標題:臨清歷史名勝古蹟,臨清人都轉轉!

白雲蒼狗,鬥轉星移。千年的滄桑為臨清這顆運河明珠積澱了燦爛輝煌的文化。滔滔運河水,帶走了舟車輻輳、世事嘈雜,給我們留下了處處名勝古蹟。這些古蹟因為歲月的雕刻,有的依然屹立在我們面前,有的卻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只有在前輩的講述中,我們才能去憑弔、去想像、去尋覓它們的蹤影。然而,發掘這些歷史信息,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是我們檔案人不懈的追求和職責所在。圍繞打造經濟文化旅遊強市這一工作重心,我們對館藏檔案資料進行梳理,發掘歷史上的勝景,下面我們跟隨《臨清文史》第一輯中王洪辰老先生的《臨清十六景考述》,來漫遊臨清這片熱土,去接近古人的生活,去感受歷史滄桑。

所謂臨清十六景,是指的民國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三四年)張樹梅編纂《臨清縣誌》時,在原來臨清十景的基礎上加上六景而成。臨清十景首見於清朝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王俊編纂的《臨清州志》。

臨清十景為:

衛滸柳煙 汶水秋帆 官橋曉月 津樓夜雨

南林雙檜 東郊春樹 土山遠眺 平岡積雪

塔岸聞鍾 書院荷香

加六景是:

鰲磯凝秀 鳳嶺鍾英 泥寺春暉 古槐蔭井

南亭觀化 東郊孤松

王洪辰老先生的十六景考述以一首詩結束:

人間傳聞若星河,涇渭交流有清濁。

大海撈針憑慧眼,沙裡淘金費篩羅。

流光先攝終有益,片石偶舍遺恨多。

紛紜百納且條理,定語還請智者說。

概臨清十六景為古人墨客煮酒論詩、談文論章之所,或有或無,如今談起臨清景致,還要提到:清真寺 運河鈔關

一、衛滸柳煙

衛滸柳煙今景

查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張度纂《臨清直隸州志》城區圖,原避雨亭西南側,今先鋒大橋南約二裡許河套內,有半月形柳行,隱約可見煙柳景象。又查公元1934年版《臨清縣誌》,載有張樹梅《遊柳樹園》詩。其中有「衛滸秋深萬木凋,柳園景物倍蕭條……濁浪拍天雲似幕,迴風憾樹葉如潮」之句,描繪出當年河坡柳樹生長之繁茂,「衛滸柳煙」即指此地。

二、汶水秋帆

鰲頭磯前運河之名有四。 ①會通河。元朝翰林學士楊文鬱在《會通河記》中說:「……明詔翰林院,其為運河命名,且文其碑,臣等乞賜名會通,……」由此證明「會通河」之名是皇帝批准的。 ②汶水。因運河源於泰安仙臺嶺,抵徂徠山南與小汶河相匯,經汶上跨南旺湖而北流,故名汶水。 ③閘河。因自南旺湖北流穿過黃河後,地勢漸窪至臨清降九十尺,必建閘節水。這一段共有閘十七個,故名閘河。 ④運河。元明兩代建都北京,官俸兵餉蓋向南方供給。因而開河濟運,故稱運河。後查閱文獻,訪諸老者,得知往昔每年秋季南糧北調,自三里舖至頭閘口,其間停船一百二十八個船隊,帆檣林立,晝夜裝卸,數月不敗。汶水秋帆當指此景。清朝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津浦線通車,漕運停止,此景大煞。

三、官橋曉月

古時衛河上無橋,跨河只靠船隻故稱津渡。臨清城區衛河之上著名渡口有七,而廣積橋渡(浮橋)最大。《臨清縣誌》交通類橋梁表中記有「浮橋為臨西來城之要津,明弘治時副使陳壁創建。萬曆時於西岸甃石為纖道。清順治時州人李際泰募資造舟十二隻,又於東岸疊石廿餘級。昔日所稱官橋曉月即此。乾隆時毀於兵燹」。又云:「廣積橋即浮橋口」,據當地群眾指點,自竹竿巷西行可直達浮橋口。

四、津樓夜雨

津樓夜雨一景乃是指的古樓,古樓曾名啟秀樓,亦名拱極樓,它建在原磚城南門外運河北岸啟秀津上(現古樓橋北百米處)。樓兩級,高百餘尺,為歇山式卷棚頂,飛簷挑角。下有四門,可通車馬,北向大街,南門進城,南靠運河。步石級而下可乘舟楫遠航。據志書記載,此樓建於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與建磚城同一時期。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由兵備副使聶珙重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毀於戰火。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臨清知州陳寬又重修。

過去這裡為文人墨客遊覽之處,同時也是監督船艘進出東水門的指揮所,清代江南太倉人、順治進士王揆有《臨清阻泊》詩云:「河渠啟閉問官程,閘吏威嚴阻客行。曉塔晴開蓬外影,夜濤寒上枕邊聲。」是當時真實寫照。清代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優貢臨清人張樹梅夜以「舟舶汶河岸,人登啟秀樓。津關連夜雨,燈火萬家秋。落葉隨風下,歸雲繞檻流」之句,來歌詠古樓景色。

一九六六年因邢臺地震影響,樓體傾斜斷裂,於次年夏拆毀,物料統歸東方紅劇院作建築材料。現今東方紅影劇院業已拆做人民購物***所多年,世事滄桑可見一斑。1981年業餘文物愛好者殷黎明同志在劇院門口發現埋有明代萬曆末年臨清知州蔡三復重建啟秀樓臥碑一通,上刻「啟秀津」三字,現嵌於公園大廳基壁之上供遊人鑑賞。

五、南林雙檜

《臨清縣誌》記載:「土城景岱門外(原東風辦事處皮軸廠駐地),清涼寺內有檜樅二株」。又在寺廟類中的表二中,特別註明此樹傳系漢時種植,舊志所稱南林雙檜即此,今無存,寺已毀。其碑移至大佛寺(市衛生防疫站駐地)。臨清人田雯有詩云:「清涼破寺古佛國,中有雙檜幽可探。」清平王貴笙《天寧寺雙槐雙柏歌》中有「城南有寺曰天寧,殿後雙柏何青青……。南林檜後此繼起……」之句。從二詩所述足可證明天寧寺雙柏與清涼寺雙柏絕非一體。但當地流傳甚廣的是南林雙檜就是天寧寺雙柏。談起的人更是繪聲繪色,津津有味。因此略作考述以正道聽途說。

六、東郊春樹

東郊春樹一景見於王俊舊志。其中「春」字應比喻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意,也可視謂妙齡青春。公元1934年版《臨清縣誌》對此景未作交代,卻增有東郊孤松一條。這是個疑問。初步設想是否張樹梅登纂寫縣誌時考慮到,再沿用舊名已不切合實際,而易名東郊孤松更為明確呢?這樣做會使字異音同,容易混淆的「春」「椿」不致誤解,以免謬傳。這只是推斷,至今尚無識者矯正。

七、土山遠眺

臨清城西部運河東岸有一土嶺,南北分若干段,高五六丈,蜿蜒起伏形若騰龍,故名龍山。舊志土山晚眺一景即為此處。昔日山上遍植草木,夏秋間河水漲發,則山水相映,景色誘人,櫓聲漁歌交響致趣;夕陽西下,登其上,茫茫原野盡收眼底,可以壯豪志,騁胸懷。

據查,龍山乃明代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開運河南支時,積河土而成雛形,其後每年一小開挖,隔年一大疏浚,清除頭閘口和二閘口之間的淤泥聚集其上,日積月累,土埠漸高,終於形成了魯西平原上唯一人造土山,成為臨清的遊覽勝地。解放後,人民政府曾將地處命名為龍山公園。後在山上南北各建一亭,遙相呼應,相映成趣。加之今年環保意識增強,每年加強綠化,古老的龍山回復了往日鬱鬱蔥蔥,林木遮陰的景象。

八、平岡積雪

這一景屢經查訪未獲結果。惟據聊城謝玉林同志提供線索,乃指沙岡而言,他有何根據尚不可知。後考察得知河窪、土橋一帶原為沙河,現實驗中學東北有地名曹家岡、郭家岡、薛家岡之說,此地多沙,平岡積雪指此與否?待查。

九、塔岸聞鍾

土城北門外三裡許衛河套內,有九級八面磚塔,高六十一米,頂形如將軍盔,威武壯觀。整個基座為磚石木混合結構。門向南開,內有壁道盤旋可上。兩層以上為八方設門,四明四暗對稱美觀。每層密簷寬度為一點五米,下有陶質鬥拱及蓮花承託。原來各角都有雕刻橫木伸出,所系銅鈴常在微風中飄動,叮噹作響,聲震原野,故人贊曰「塔岸聞鍾」。後銅鈴掉落,景勝不再,進入二十世紀後,政府投入資金重新修繕舍利寶塔,重系鈴於塔上,重回勝景。塔內造像多尊,且有《修觀世音菩薩寶塔疏》和建塔《募化方》,記載著建塔始末。更有「東興泰嶽」、 「西引太行」和「秀聚中天」石額以顯寶塔之峻美。清代順治年間,有荷蘭人仰慕此塔建築之精巧雄偉,曾蒞臨摹圖繪影而去。

1981年版《中國名勝辭典》以「臨清磚塔」列條納入,並稱「省內僅見」。次年秋,古建築學家路炳傑曾蒞臨測繪拍照。他鑑定後認為塔中心有通天木柱,即唐代營造方式,又言及此塔頂用油灰拌紙漿混凝而成,此說更值得加以研究。

塔後原有永壽寺,規模宏大,殿宇恢弘。僧眾圓寂(去世)後,骨灰暗身份予以安妥。故有墓塔林之稱。此塔高聳入雲,定是主持僧骨貯藏之所。但亦有傳言其內藏有如來佛之舍利子者,實是赴會,不可輕信。

據志書記載,此塔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由萬曆丙戌科進士、工部尚書、臨清市柳佐監修,歷九年乃成。底層門楣石額現有「舍利寶塔」四字,由萬曆己丑科進士、山西按察使、臨清人王成德書款為證。

寶塔迄今已四百餘年歷史,歷經多次地震而仍巍然屹立,可見傳統技藝之高,對現代建築大有借鑑之益。

十、書院荷香

書院荷香現址,考棚街,現臨清民族實驗中學

明清兩代實行科舉制,以孔廟為學宮,此外另設書院共同育士掄才。臨清「清源書院」建於明代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由知州馬瑛重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毀於戰火。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臨清升直隸州,在工部營繕司舊址創建考棚(今民族實驗中學),其東改建書院。於院中掘池栽蓮喻君子廉潔(諧音蓮節)習為常事。「書院荷香」指此較可信。

十一、鰲磯凝秀

鰲磯凝秀一景是指現在公園北門鰲頭磯建築群而言。明代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開運河南支時,北支遂廢,在兩河分叉之處砌以石壩防止衝刷。其壩形如鰲頭,原北河上的臨清閘(在入衛口處今無存),會通閘(即現在後鋪橋址)和南河上的頭閘、二閘列其左右為四個鰲足,而廣濟橋(指衛河上的浮橋,今先鋒橋南)拖後,權作鰲尾,致成全鰲概念。明代正德年間,知州馬綸因見石壩系鰲形,故題名「鰲頭磯」。

現存的鰲頭磯建築群東樓名觀音閣,南樓名登瀛樓(俗稱望河樓),西殿是呂祖堂,北殿是甘棠祠,(俗稱李公祠,李公指的是清代道光年間知州李天賜),整個院落結構嚴謹,布局得體,玲瓏纖巧,幽靜肅穆,是暢遊之地,故有鰲磯凝秀之稱。明清兩代漕運鼎盛,每逢秋季登其上憑欄眺望,可見糧艘雲集,帆檣如林,碧波蕩漾,景色綺麗。明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賦七絕兩首抒發感受:「十裡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明代著名詩人、後七子之領袖、臨清人謝榛借景抒情衷告友人:「摛賦三秋堪寄興,定交千裡見知音。廟廊自合經論遠,冠冕誰當雨露深。」此詩更以「鰲頭磯下徵帆發」為首句,寓意更加雋永。

這裡不僅是文人聚會之所,而且是革命者的活動中心。我地下黨員丁浩川、李葵元、黑若仙、秦和珍、王笑一、姜輔宸曾藉此地創《力報》社,間戰委會,宣傳抗日,傳播馬列。

一九七八年此地被列為地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名勝一九八一年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近幾年來,著名書畫家李苦禪、蔣維崧、高啟雲、李予昂、黑伯龍、弭菊田、張彥青等先後為其題匾作畫留念。山東省文聯秘書長夏雨廠賦五律一首表示感嘆。「欣喜站鰲頭,赤子樂悠悠。心欲當年景,詩懷脈脈酬。仰瞻紫燕舞,俯瞰綠波流。雲從水中生,我自天空遊。」可謂佳作。由著名書法家魏啟後手書以贈。如此累累寶藏,使鰲磯凝秀更凝秀,獨佔更上一層樓。

十二、鳳嶺鍾英

鳳嶺鍾英指的是臨清公園西北角上之黃土高嶺,形成與龍山一致,屬於開運河南支時積土所致。嶺呈南北狹長形,高數丈,沿河堤綿亙裡許。昔日嶺對岸有「卸貨口」碼頭。領下舊有三官廟,規模宏大。清朝康熙帝於1703年來臨清時,易廟名為「無為觀」,並濡墨作匾。乾隆曾七下江南,路過臨清,題榜作聯,賦詩潑墨。1765年他為無為觀題「福佑津途」作榜,題「雙閘節宣資利濟,三元調燮協寧居」作聯。1770年南巡時自無為觀下船乘馬由嶺上而過,至頭閘口下雞嘴壩復登舟而去。事後,當地文人藉此為臨清溢美,將此嶺命名為「鳳凰嶺」。張樹梅纂《臨清縣誌》時,以鳳嶺鍾英載入史冊。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先後撰書《臨清嘆》、《臨清歌》長文兩篇,刻石於嶺下。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於嶺南設體育場,翌年於嶺下建進德分會(韓復榘倡辦為士紳聚會之所),建五楹二十四柱,歇山式飛簷大廳一座,移鰲頭磯前之木牌坊立於對面,使鳳凰嶺下頗繞古致。新中國建立後,此地闢為人民公園,引南竹雪松、幽蘭扶桑植其內,飼養著鹿駝熊狼,繁殖些名鳥珍禽,使園林氣氛濃厚,景致亦日臻秀麗。1980年前後,文物工作者相繼徵集到唐代大理石佛像,吳道子畫關公像石刻,明代王朝佐烈士碑,清代大書法家翁方綱摹米芾書「寶藏」碑及明清墓志銘數十宗,均置於顯豁處,供人鑑賞。目前這裡紅花綠葉,鳥語花香,遊人如織,熙熙攘攘,不愧鳳嶺鍾英之佳譽。

十三、泥寺春暉

土城北門裡(衛河東)即今鹽業公司駐地,原有古剎。傳為元時建,名彌陀寺,俗稱泥陀寺或驢馱寺。據查,明代禮部尚書、武進人胡濙撰有「敕賜淨寧寺碑記」,即指此寺。文中記有「奉欽依準遵蓋殿廊廡、山門、方丈、珈藍、祖師廚厙、僧房,裝塑諸佛像,幡花供具……茲此耐西天佛子大國師法子重新蓋造,又蒙敕賜名」等等。至今當地人常講「泥陀寺的佛一千多,一個羅一個,跟活的差不多」。其泥塑栩栩如生,甲於齊魯。《臨清縣誌》宗教類十九頁標明泥寺春暉即此。

十四、古槐蔭井

經查訪,磚城東門外,林園村東北角上,原張樹梅家打穀場邊有古槐一株,幹高八尺,圍長兩丈,虯枝蜿蜒,葉遮碧空。蔭下有水井,樹影倒映睡眠,別有奇致。故曰「古槐蔭井」。1959年前後連續遭到雷擊,樹漸枯。而今水井尚存,但古槐絕跡。幸其後人張旭之應諾另植幼槐一株,樹木植否,近況如何,無考證。

十五、南亭觀化

運河頭閘口北,東夾道街南首偏東,古有大王廟,廟內因開挖運河積土而成埠,高十餘丈,方百步餘。清朝道光年間於其巔建八角亭一座,名「觀化亭」,遂有南亭觀化之說。民國十八年(1929年),亭子被拆,土埠被夷為平地,現闢為民宅。

十六 東郊孤松

磚城東門外二裡許,現陳墳村東北角有古松一株,高三丈,圍長兩丈,齊腰處有斑斑突起,狀如疊雲。樹冠形如華蓋,樹枝似虯龍盤旋。葉有五種形狀,即米粒、竹篾、針、刺、喇叭形。五樣松因此得名,實為檜柏之屬。炎炎夏日坐於蔭下頓覺涼爽,風起時尚有松濤謖謖。

據陳氏後代談,明代永樂年間其先祖任錦衣衛,先祖母自浙江紹興府北上時,因懷念浮土鄉情將五種松樹樹苗扭成一束插入花盆,隨糧船帶來臨清。成活後,樹漸大,遂植於庭院。其先祖母去世後,即移栽於墓旁,以作紀念。日久年深,樹自大而人稱奇。後人將其列入名勝之一。張樹梅賦《東郊孤松》云:「中有長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龍蛇……菀枯不與凡卉並,鬱然直上色參天」,寥寥數語,道出其傲骨之風。

一九四三年樹內起火,濃煙自樹縫冒出,三日不滅,後用黃泥糊嚴樹縫方熄。但此後數年中,其枝葉較前更加茂密。一九六九年樹內又起火,竟歷時八十餘日,仍以前法制熄。據查,兩次著火均系兒童鑽入樹孔燃火燒食而致。近幾年來枝葉日漸稀疏,似有乾枯之狀。雄姿仍吸引不少遊人觀賞。

十七、清真寺

座落在衛運河東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築群體總面積1.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門班可樓、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藏經閣、沐浴房、後門組成,建築排列對稱和諧,美麗壯觀。前門牌樓二層三開間,歇山重簷中高旁低,造型莊重靈秀。前後門兩方匾額,誠意正心彝倫攸敘,椽木鬥拱,格靈門窗。今經修葺,煥然一新,配以新置三洞新門,白石甬道,玉石雕欄,古柏森森,環境優雅別致,賞心悅目。大殿堂正殿三間,抱廈為前,殿前丹墀一方,開闊潔淨,四周圍以玉石欄杆。殿前廡殿頂,迭梁四梁八柱,空間廣闊,透雕精細玲瓏別致,具典型明代建築風格。後殿有三券頂門相通,牆面繪製花鳥圖案式壁畫,藻井亦為阿拉伯文字相結合式圖案,彩繪工整豔麗,變化有致得體。

十八、臨清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始設於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臨清鈔關升為戶部榷稅分司,由戶部直控督理關稅,下設五處分關,直控督理關稅。萬曆年間徵收稅銀八萬三千餘兩,多於京師崇文門稅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佔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運河漕運停止,鈔關署治遂廢。

臨清運河鈔關為一組建築群,自運河而西依次為河口正關、閱貨廳、「國計民生」坊、關堞、儀門、正堂等。南北三進院落,置設穿廳、船料房、鼓鑄坊等,佔地四萬平方米,廳堂坊舍室四百餘間。佔地東西長130米 ,南北寬96米 。現存兩進院落,前院為公署辦公區,後院為倉儲區,南部住宅區現大部分成為民居。主要古建築為儀門、南、北穿廳、科房、船料房等80餘間,面積六千餘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鈔關官員住宅若干,保存較好。建築大都為硬山建築,青色灰瓦屋面。

臨清運河鈔關是目前全國僅存的運河鈔關,對研究當時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發展均具重要價值,是研究漕運歷史、封建社會經濟關係、社會形態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它還是明代萬曆年間王朝佐反稅監鬥爭的歷史見證,也是著名小說《金瓶梅》一書中多次描寫的一處重要史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
  • 解放初期的臨清城建,城區規模山東第一,臨清人的驕傲
    今天不提明清時期繁華的臨清,也不表民國時期的經濟重鎮。這裡只說一點解放後的臨清城市建設。1956至1958年,臨清城市建設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前茅,城區改造規模山東第一,城市建設在周邊省市中被樹為榜樣。上世紀50年代末,臨清市城建,曾被譽為「三橫五縱新臨清」。
  • 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朝鮮成宗八年(中國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殿試進士第三名,33歲時蒞濟州島為官,次年閏正月初三,在渡海回鄉為父奔喪途中,遭遇風暴襲擊,偕同船42人,漂流至中國浙江台州臨海縣地。最初疑為倭寇,經六審而釋疑,受到明朝地方和朝廷的禮遇。遂自浙不由陸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運河經揚州、濟寧、臨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陸路至鴨綠港式,返回故國。朝鮮國王令他將136天的海陸經歷用漢文敘寫撰呈朝廷。
  • 舌尖上的山東,品味「小天津」臨清十大美食,本地人最少吃過5樣
    臨清是山東省轄縣級市,是由聊城市代管。臨清歷史文化悠久,從西漢時期就已經設縣制,境內因京杭大運河在明清時期就漕運發達,因此還有一個別稱叫做「運河古城」。臨清算是一座老城,最近幾年的建設還算可以,但相對於周邊的縣市還是稍微慢了一點。臨清境內著名的名勝古蹟,旅遊景點眾多有:運河鈔關、舍利寶塔、清真寺、鰲頭磯、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等等。
  • 臨清5名中學生被省媒表揚!還有1臨清人被省裡點名...
    這個問題5名臨清中學生給出了答案3月24日,臨清5名中學生路遇一位因車禍受傷老人,他們主動伸出援手、積極救助,事後未留下姓名便默默離開了現場。這些學生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面對需救助人員該不該扶的問題,傳遞了正能量,受到人們稱讚。
  • 臨清老大橋成省級「寶貝」了
    臨清運河鈔關延至民國十九年(1930)裁撤,是明清兩代運河之上八大鈔關中設關最早、閉關最晚、延續歷史最長、貢獻最大的課稅署衙。臨清運河鈔關是大運河沿線現存唯一的鈔關舊址,現鈔關公署遺址佔地3500平方米,尚存儀門、南北穿廳、船料房、券房。署衙遺址中公堂、衙皂房、巡欄房、二堂、後堂及書辦房等建築遺址整體清理保護,其遺址文化內涵積澱豐厚,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
  • 武訓先生與臨清
    臨清有武訓實驗小學,因教學質量優異而著名,聽七八十歲的老人說,他們當年在武訓高小(「高小」即高級小學,「完小」即完全小學)讀書,一早到校,都要對武訓先生塑像脫帽行禮。但武訓先生何許人也?工作之後,我才知道他是冠縣柳林鎮武莊人。
  • 臨清羨林小學揭牌儀式舉行
    2021年1月1日上午10時整,臨清羨林小學更名揭牌儀式舉行,原「臨清市康莊希望小學」正式更名為「臨清羨林小學」。臨清市政府副市長周志雯,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興剛,康莊鎮黨委書記王東明,康莊鎮鎮長王磊,臨清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季羨林先生家屬代表季孟祥同志,市教體局三級主任科員齊晨興等出席儀式。
  • 臨清衛河發現清代錢幣 居民爭相挖寶
    這位提供照片的拍客名叫周玉剛,是臨清當地一位攝影愛好者。三天前下午3點左右,周玉剛驅車途經衛河先鋒橋河段,無意中看到橋下聚集著不少人,有的手拿鐵鍬在挖掘河道。周玉剛感到很好奇,拿起相機記錄下眼下一幕。經過和村民交流,周玉剛才知道,有村民發現了清朝銅錢。隨後,更多附近的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數量最多時達到二十幾位。
  • 王倫在陽穀起義,被活活燒死在臨清
    農曆9月初,起義軍進至臨清附近,為閘河阻隔,他們便以木筏編橋陸續擺渡過河。渡河之後,守城清兵已倉惶龜縮在城東北隅運河東岸的磚城中,起義軍順利地佔領了土城,並以此為進攻基地,開始了17天艱苦的磚城爭奪戰。9月7日,攻奪磚城的戰鬥開始了。起義軍採用了各種方法攻城。他們先是夜間在城樓外堆積秫秸,點火焚燒,煙焰蔽空,乘機爬城。接著再用四乘牛車載火藥爆破,結果都沒有成功。
  • 臨清發現全國最大糧倉遺址,號稱「天下第一倉」!
    規模:糧倉佔臨清古城的四分之一「臨清公館街老頭」劉英順是一位企業職工,可他痴迷臨清地方文化,說起臨清歷史文化,他可謂是一位專家。劉英順說,古代的臨清城有磚城,磚城外還有土城。臨清磚城有四個城門,西門叫廣積門。這個城門之所以叫廣積門,就是因為緊挨著西城門的就是古代糧倉廣積倉。
  • 臨清出的一文一武兩狀元
    臨清歷史上曾經出過兩位狀元,宋朝出了一位文狀元王巖叟,清朝出了一位武狀元馬兆瑞。
  • 臨清老衙門,你知道在哪裡嗎?
    臨清縣衙臨清衙門,坐落在州前街。臨清州前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巷,它東與解元胡同、州口街、南門裡街相連,西與新開街、州西街相連,長300餘米。因臨清州衙坐落在這條街內,因此而得名。臨清州前街,在民國時期,又稱為縣前街,到了民國時期,臨清州衙門改為了臨清縣政府,所以,人們又稱其為縣前街。現在的圓倉街中段就是當年的州前街。現在的糧食局家屬院就是當年的臨清老衙門口區域。民國21年,民國縣政府在政府大院建了兩座圓形糧倉,老百姓所說的圓倉即永豐倉、永備倉。在1932年以後,州前街,逐漸被人們稱為了「圓倉街」。
  • 「風從運河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篇之臨清京劇
    同時期的票房還有 「國劇研究會」和山東省立十一中的「國劇社」,在這裡擔任美術教員的國畫大師李苦禪及學生黑伯理、李景波都是會員,常與進德劇社聯袂演出。  1946年「愛民業餘京劇團」成立。1948年,市文化館召集臨清票友又成立了「群藝業餘京劇團」,組織機構更加健全,陣容更整齊,約70多人。
  • 臨清明清兩代進士名錄,113人!竟有這麼多...
    但視國家用人情況而定實職敕命出任。終生不仕者多在桑梓設館施教或精於岐黃濟世救人。 明清兩代全國共舉行會試二百O一次,錄取進士五萬一千六百二十四人。臨清、清平兩地共考取進士一百一十三人。
  • 時光長 豆花香——走近市級非遺臨清周記「託板豆腐」
    編者按 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一本厚重的歷史長卷,記錄著文化血脈。非遺不在歷史中,就在我們身邊。它源自生活,發端民間,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聊·印跡欄目通過尋訪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非遺傳承人,記錄與展示聊城非遺的發展和魅力,探尋可行的傳統文化傳承之路,講述新時代傳統文化故事。
  • 砥礪奮進結碩果 臨清教育譜新篇
    全市現擁有齊魯名師1人,齊魯名校長2人,水城名師12人,水城名校長12人,臨清名師120人;山東省教學能手5人,聊城市教學能手532人,臨清市教學能手2721人。2019年,臨清市從一線教師和業務骨幹中提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備、銳意進取的中小學校長,進一步壯大並優化了全市教育幹部管理隊伍,這些優秀的教師、校長為臨清教育的快速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 再過幾天,數萬人將離開臨清
    每年的八月末九月初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臨清學子離開臨清奔赴全國各地求學正如《我的大學》裡唱的我考了那麼多的試,沒想到是為了離開家對我們沉甸甸的期望很多人不捨得離開常回家看看……家,永遠都在隻身一人,去到外地思山、憶水、念人,
  • 2018山東臨清滬農商村鎮銀行招聘公告【招1人】
    臨清滬農商村鎮銀行是由上海農商銀行發起成立的商業銀行。主發起行——上海農商銀行成立於2005年8月25日,是由上海國資控股、總部設在上海的法人銀行,是在有著逾50年歷史的上海農村信用社基礎上整體改制而成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全行註冊資本為80億元人民幣,營業網點近400家,員工總數超6000人。
  • 王致和醬豆腐與臨清豆腐乳
    《王致和醬豆腐與臨清豆腐乳》提起「王致和臭豆腐」,久居北京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