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縣衙
臨清衙門,坐落在州前街。臨清州前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巷,它東與解元胡同、州口街、南門裡街相連,西與新開街、州西街相連,長300餘米。因臨清州衙坐落在這條街內,因此而得名。臨清州前街,在民國時期,又稱為縣前街,到了民國時期,臨清州衙門改為了臨清縣政府,所以,人們又稱其為縣前街。現在的圓倉街中段就是當年的州前街。現在的糧食局家屬院就是當年的臨清老衙門口區域。
民國21年,民國縣政府在政府大院建了兩座圓形糧倉,老百姓所說的圓倉即永豐倉、永備倉。在1932年以後,州前街,逐漸被人們稱為了「圓倉街」。
解放後,因為,臨清老縣衙大院裡有民國時期遺留的兩座糧倉,所以,被改成了糧食局,現在,這裡還是臨清糧食系統的家屬院。
這條街上的臨清縣衙始建於景泰元年1450年,明弘治己酉年臨清升為州,始稱為臨清州衙署。據《臨清州志》卷三公署志16頁記載:臨清州衙正堂五間,曰宣政堂、之兩旁為堂各一(三間),左曰分政,右曰贊政,堂左下為吏戶禮房,為糧馬科,為裡甲房,右下為承發司為兵刑工房,為兵南刑南科,正堂之後為後堂五間,曰思政,前後兩翼為庫三,前為御箴亭……。嘉靖年間,方元煥將正堂改題「牧愛」,後堂改題「和衷」。
我2010年採訪了竹竿巷老人(郭金臺)他講:「民國初年,我才幾歲,我過繼給我的三叔。我三叔是衙門裡的書吏,經常跟著我的三叔去衙門。後來,衙門改稱縣政府了。當年的臨清縣衙,好大一處院子,初年曾修葺街門及影壁,衙門口三間大瓦房,數步大青石條的臺階,大概有5、6步臺階,大門口兩側一邊一隻大石獅子,臺階很高,有道過街影壁牆,在衙門口對過的路南,影壁牆上寫著總理的語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時的郭大爺還唱了一段民國歌曲(有錄像)。郭大爺所說的總理就是我們所說的孫中山先生。
臨清衙門後邊的胡同稱為,縣后街,東側稱為「馬市街」和「馬號坑胡同」。提示:圓倉街是民國時期遺留下的街巷名稱。與明清時期,漕運糧倉不是一碼事。
以後,給大家再講講臨清為什麼有兩條馬市街。
來源:《臨清胡同文化》
【免責聲明:我們致力於公益宣傳,無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時侵犯了您的利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 ◆ ◆ ◆ ◆
【來源:文旅聊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