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深化活動意義,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美育中心主辦,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新聞中心進行進一步宣傳推廣,讓兩地學生都能第一時間收到美育資源,同時也面向社會,讓優質美育資源惠及美育愛好者。每逢秋季學期,北京師範大學美育公益演出季都將帶來眾多精彩展演,本次將線下活動延展到線上舉行,是北京師範大學美育工作的一次有益嘗試。
歷經兩個餘月的陪伴,「藝享雲上」系列活動走進終章,本期是藝上雲享系列活動的最後一期,我們為大家帶來了眾多優秀戲劇資源合輯,讓戲劇魅力延續陪伴、線上綻放。
《雷雨》是曹禺於1934年創作的話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劇中以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三十年的恩怨為主線,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雷雨》幾十年的演出一直把原來遙相呼應的「序幕」和「尾聲」刪掉了,而正是這兩部分讓萬方產生了續寫《雷雨》的想法。當《雷雨》的故事過去幾十年後,該死的都早已死去,活著的人度過了漫漫人生。這時候,歲月和時間賦予了《雷雨》另一副面目。複雜的人性、無常的人生,一切經過時間的海浪日復一日地衝刷和洗滌之後露出更深的一層,那些埋藏得很深的真相顯露了出來。
為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央華戲劇將《雷雨》與曹禺女兒萬方編劇的《雷雨·後》製作成連臺戲,並邀請法國戲劇導演埃裡克·拉卡斯卡德執導,創造經典劇目的全新觀劇體驗,12月24日可以登陸騰訊視頻觀看高清直播。
《雷雨》《雷雨·後》
微博「騰訊藝術」主頁
12月24日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入
《原野》是曹禺先生的經典名著,創作於1937年,其風格不同於他的其他代表作,這部作品已經和現實主義有了區別。這個冤冤相報、看似簡單的復仇故事,蘊涵著闊大淵深的人物情感、展現出複雜鮮明的人物性格:它不僅僅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被壓迫、被摧殘的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更深地發掘了人性的複雜多面性。
通過一個復仇的命運悲劇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對「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對神秘宇宙的哲學思考。為了戲劇化地傳達這種認識,《原野》借鑑了西方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段,參考尤金·奧尼爾的戲劇《瓊斯皇帝》,並結合本民族的欣賞習慣,成功地對戲劇文本的敘述方式進行了新的探索。
2010年是戲劇大師曹禺誕辰100周年,北京人藝將《原野》進行了復排,不僅演員陣容耀眼,還被安排在紀念的「正日子」首演,在紀念意義和藝術價值上都十分可觀。小編特為大家選取此版本的演出,快快觀看一飽眼福。
《原野》
2010北京人藝復排版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茶館》是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故事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劇中出場人物近50人,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作品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澹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1992年北京人藝四十周年紀念演出版本的《茶館》演員陣容強大,多年來一直作為經典流傳,成為眾多戲劇愛好者的「必看劇目」,是觀看老舍先生戲劇作品不容錯過的選擇。
《茶館》
1992北京人藝40周年版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故事來源於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講述了年事已高的國王李爾王退位後,被大女兒和二女兒趕到荒郊野外,成為法蘭西皇后的三女兒率軍救父,卻被殺死,李爾王傷心地死在她身旁。從擁有到失落、被剝奪,到最終的放棄,李爾王完成了他的淪落與蛻變。
故事投射出極強的現實意義,大段人物對白的悖論背後隱藏的是社會的秩序、人物的情感、甚至莎士比亞本人對劇中人物或當時的社會的情感傾向。莎士比亞在創作《李爾王》時,正值他藝術生涯的最高峰,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更清晰、更透徹,更關注人性、道德和哲理的思辨。英國詩人雪萊評價道:「《李爾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戲劇詩的樣本。」
《李爾王》憑藉其極強的影響力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上演過各種版本,本次與大家分享的是伊恩·麥克萊恩主演版。
《李爾王》
2008伊恩·麥克萊恩主演版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莎士比亞最長篇幅的作品《哈姆雷特》是他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極為深刻的悲劇意義。全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借丹麥八世紀的歷史反映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實。當時的英國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劇中哈姆雷特與克勞狄斯的鬥爭,象徵著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與反動的封建王權代表的鬥爭。通過這一鬥爭,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英國黑暗的封建現實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為了爭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較量,批判了王權與封建邪惡勢力的罪惡行徑。
本次分享的是1990年林兆華導演的版本,作品一反傳統,沒有強調傳統的「篡位復仇」,而是定主題為「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對劇目進行再創新,帶來全新的觀感。
《哈姆雷特》
1990林兆華導演版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櫻桃園》是契訶夫創作的一部四幕喜劇,講述了出身於俄羅斯貴族家庭的加耶夫和郎涅夫斯卡雅兄妹繼承一個祖傳的櫻桃園。加耶夫是個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缺乏生活能力的「敗家子」,由於不會經營,不久便欠下了大筆債務。郎涅夫斯卡雅從巴黎喬遷故居之後,依然貪慕虛榮,沉醉在享受之中。
全劇圍繞著「櫻桃園的易主與消失」這個核心,寫出了貴族退出歷史舞臺的必然性和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以細膩的筆觸集中地描寫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貴族莊園徹底崩潰的情景。同時,正劇與喜劇因素在《櫻桃園》中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了一起,將封建貴族家庭的衰亡史以及貴族和其僕人們腐朽的生活方式完整展現在了觀眾面前。
本次選擇的是莫斯科藝術劇院排演的《櫻桃園》,帶領大家品味原汁原味的經典之作。
《櫻桃園》
2011莫斯科藝術劇院版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作品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法國作曲家古諾創作的五幕大歌劇根據歌德的悲劇《浮士德》第一部所改編,1859年3月19日於巴黎的抒情歌劇院首演,本次分享的是2011年演出版本。
《浮士德》
2011年大都會歌劇院版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藝上雲享系列活動半學期的相約到這裡全部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讓優質藝術資源延續溫暖陪伴,期待以更優質的內容和更新穎的形式與大家再相見!
「北京師範大學美育公益演出季」是由北京師範大學美育中心傾力打造的美育品牌,至今已經成功舉辦數屆,收穫了校內外師生的積極反響。校內音樂會、名家進校園等展演活動為同學們帶來了眾多優秀藝術資源、提供了藝術實踐機會,也收穫了豐富的美育成果。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的美育特色品牌,北京師範大學美育中心積極響應相關號召,依託於藝術與傳媒學院的資源優勢,致力於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積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主辦單位
北京師範大學美育中心
宣傳支持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新聞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
「京師學工」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