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話劇導演王曉鷹雖然退休了,但是普及戲劇的腳步卻沒有停下來。近來他最上心的,就是在自己創辦的「鷹劇坊」給大家上《推開戲劇之門》的線上戲劇課。他說:「戲劇是我最愛做的事,也是我唯一會做、唯一能做好的事,我希望我所有的社會生活都跟戲劇有關。」
聯合兩大機構 打造「新平臺、新實驗、新經典」
「鷹劇坊」坐落於北京CBD的時尚網紅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郎園Vintage內,由王曉鷹導演、國家話劇院演員王曉梅以及美連數字文化平臺和首創郎園共同發起,成立於2019年4月27日,而這個日子也恰好是王曉鷹的生日。
曾經是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的王曉鷹,退休之後有了更多時間和自由,但他依然選擇了戲劇,只不過如今是以民營戲劇文化機構的方式去傳播和推廣戲劇。他說:「生活中有很多快樂,戲劇能帶給我們深刻的快樂,能時常提醒我們選擇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生活。『鷹劇坊』就是讓大家一起來感知戲劇藝術豐富深刻的快樂,有所獲得、有所啟發,還要扶持年輕人的創作,因為年輕人的戲劇是中國戲劇的未來!」
「新平臺、新實驗、新經典」,是王曉鷹對「鷹劇坊」的定位。他希望通過美連的文化運營理念與方法、首創朗園的文化園區硬體支持,再加上鷹劇坊的藝術判斷與創作引領,共同構成一個鼓勵青年戲劇人藝術追求、孵化青年戲劇人戲劇創意的全方位支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的戲劇「新實驗」,應該是以表達青年戲劇人敏銳的人生觀察、真誠的社會態度和純粹的藝術創想為基本價值觀的實驗性戲劇創作。「新經典」則是在「新平臺」和「新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更高品質的劇目創作和項目運營。
從「稜鏡」MINI戲劇節到網課《推開戲劇之門》
「鷹劇坊」成立以來,除了上演了王曉鷹自己的兩部代表作《紅色》《哥本哈根》,還主辦了以青年人創作為主的「稜鏡」MINI戲劇節和青年戲劇人沙龍。「稜鏡」MINI戲劇節的名字是王曉鷹給起的,他說:「戲劇是生活的鏡像,稜鏡是鏡像的集合,象徵著多面的生活與豐富的戲劇種類。」
原本今年「鷹劇坊」還有一系列新的演出計劃,然而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一切都被迫擱置了。但王曉鷹沒有閒著,他推出了在線上進行的系列網課《推開戲劇之門》,通過一部部鮮活的戲劇作品,為大家介紹戲劇。
網課的內容雖然很專業,但王曉鷹卻將其做的深入淺出,「這個網課不是只面向專業人士,而是面向大眾的,甚至包括從來沒有接觸過戲劇的觀眾。我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形式,讓大家對戲劇有更多的了解和興趣。等到疫情結束、劇場開門的時候,有更多的觀眾能夠走進劇場欣賞戲劇。」
《推開戲劇之門》的第一期系列課程,王曉鷹從自己導演的戲劇作品中精選了十部:《失明的城市》《薩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紅色》《簡愛》《理查三世》《荒原與人》《伏生》《蘭陵王》《趙氏孤兒》,主題為:中外戲劇經典解讀與欣賞——好的戲劇是「人性實驗室」。每兩周推出一期,如今已經對外直播到了第三期。其中第一期內容,他特意選擇了涉及到「瘟疫與人性考驗」的《失明的城市》,和當下的環境也形成了一種呼應。「戲劇是生活的實驗室,而瘟疫是生活中的特殊情形,是戲劇實驗室裡需要深入研究的對象。」
最喜歡和觀眾互動交流 疫情結束依舊繼續辦下去
《打開戲劇之門》每期網課內容直播之後,大家還可以在「鷹劇坊」的微信號公眾平臺上看到回放。為了讓網課更有重複傳播性和保留性,王曉鷹不是簡單的口頭講解,而是利用「融媒體」的形式,通過豐富的演出劇照、視頻片段等手段,對劇情進行濃縮且生動的介紹和闡釋,再通過直播的方式和觀眾在線互動,還會請來一些演員、嘉賓和大家一起探討溝通。
和觀眾互動是王曉鷹最喜歡的環節,他總是很積極地去面對觀眾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他說:「我從很早以前就很喜歡跟觀眾做現場交流,包括後來帶戲進校園,都會跟觀眾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他們會問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對我也是種刺激,讓我能夠思考更多。現在在網絡上互動,雖然不是直接面對面交流,但是能夠聽到的受眾更多了,會有更多觀眾參與到我們的交流當中。這種和大家一起探討戲劇的狀態,讓我既熟悉又興奮,感覺特別嗨!」
王曉鷹表示,《推開戲劇之門》還將陸續推出更多的戲劇專題講座,除了他講自己的作品,還會邀請更多著名戲劇人前來授課。「即使疫情過去了,網課依然可以繼續。我們希望能夠將其打造一個具有專業性而又能被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欄目,給大家提供一個可以深度了解戲劇藝術、喜愛戲劇藝術的平臺,為他們打開厚重而又充滿新奇內涵的戲劇之門。」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王潤
編輯 關一文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