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干辣椒炒肉 地道「明星菜」
洪任慶,中國烹飪大師,從業烹飪工作39年,獲獎無數,在地方特色名菜、贛鄱風味宴會、中國贛菜特色名宴、贛菜烹飪大賽中都獲得了最高獎,在中國餐飲博覽會上獲商業部澳門特別政府頒發的「環保嘉許獎」;他烹飪的「紅燒甲魚」「豐收辣椒炒肉」獲上饒市十大名菜第一名和第二名。
自明末辣椒傳入我國始就有了辣椒炒肉,可由於豬肉的稀缺,幾百年來,人們捨不得用辣椒去炒肉。來自餘干的烹飪大師洪任慶回憶說,辣椒炒肉盛行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的事,改革開放後,先富起來的人家請客總會上一道辣椒炒肉,吃過的人念念不忘,現在辣椒炒肉越吃越講究,餘干辣椒炒肉成了珍品。
作為廚師,洪任慶對食材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本土的食材。他說,餘干辣椒幹在明清時期,是當地人外出時送給親朋好友,地方官送給官長、朝廷的貢品。因為餘干辣椒幹既是調味品,也是可入口的美食,人們用該辣椒幹炒豬肉、牛肉、羊肉、雞鴨等。
餘干辣椒炒肉具有「辣嘴不辣心,嫩香爽口,鮮美開胃」的特點。餘干辣椒為洪家嘴鄉雙港村楓樹村小組的特產,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胡蘿蔔素及鈣、鐵、硒等礦物質,特別是含有維生素B12。據了解,明清時期餘干辣椒多次被作為地方特產進貢朝廷。清末武進士、二品御前侍衛、太子少保江鴻波是餘干人,他最愛吃家鄉的辣椒炒肉,每年都叮囑家裡捎給他餘干辣椒,然後自己親自下廚。後來,太子也愛上了這道菜。江鴻波便大膽向慈禧太后推薦餘干辣椒炒肉,獲太后重賞,餘干辣椒炒肉聲明遠揚,湖區百姓更是餐餐不離。餘干辣椒炒肉被評選為十大贛菜系列之一。
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准,「餘干辣椒」正式註冊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屬國家法律保護,有自己的生產技術規範和生產保護範圍。餘干辣椒又名餘干豐收辣,當地又稱楓樹辣、餘干小辣椒。由於餘干縣洪家嘴鄉有個叫楓樹的自然村,信江的泥沙衝擊出楓樹村這塊田地,土壤疏鬆肥沃,含沙量大,礦物質含量豐富,非常適合辣椒生長。那裡種植出的辣椒品質好、口味佳,青熟果翠綠,老熟果火紅,於是得名「楓樹辣」。楓樹辣果實較小,具有肉厚、皮薄、肉質細嫩、味香、辛辣適中、營養豐富等特點,吃後略帶甜味。
2012年11月1日,在湖南長沙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辣椒產業博覽會上,全球三百多種辣椒在此比拼,餘干楓樹辣椒以展銷價每公斤二百元的價格成為「明星辣椒」。如今,楓樹辣椒銷量達到千萬餘斤,早春辣椒、晚辣椒、秋辣椒、秋延後辣椒四季栽培,繁育基地達到八百餘畝,輻射帶動種植面積三千餘畝,成功帶動八百餘農戶走上致富之路。今天,餘干人更愛叫它「豐收辣」,或許在餘干人心中,豐收的喜悅更加適配這美妙的辣味吧?
洪任慶介紹道,炒制一道完美的餘干辣椒炒肉,有很多不成文的講究。首先要選正宗的餘干辣椒,餘干辣椒只要一採摘下來,成熟的辣椒呈灰綠色,嫩一點的餘干辣椒呈黃綠色。餘干辣椒是純天然種植,不噴灑農藥,施有機肥,綠色生態無公害,從種植、鋤草、施肥、採摘到包裝都由人工完成。青椒要用滾刀切,選擇帶有一定油脂的土豬五花肉,為避免肉皮影響口感,因此要去掉肉皮。將肥肉煸炒出油脂,起鍋前放入辣椒,辣椒充分吸收了豬油的香味,口感也不會過於軟爛,這才是地道的辣椒炒肉。
近年來餘干楓樹辣除暢銷南昌、上饒等周邊市縣外,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0多個大城市也十分受歡迎。楓樹辣因其獨有的品質,市場零售價格很高,早春上市時一般每公斤達50多元,春節期間因應市產品少,市場售價高時達每公斤200元以上,極大促進了楓樹辣的發展。
在品味餘干辣椒炒肉時,最好一片辣椒夾一片肉一起吃,剛入口時辣味適中,待咽下去,又有一種夾雜著微甜的綿長回味留在口腔,辣椒的鮮香與炒肉的油脂香混合在一起,辣嘴不辣胃,讓人食慾大增,欲罷不能。
「紅松魚」讓喜肉的人也喜歡魚
鄱陽湖畔是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烹飪的魚宴千姿百態,味美九州,不知從何時開始,悄悄地流行烹飪紅松魚了,紅松魚先留戀在達官貴客的餐桌上,後也成了當地人的美味。
來自鄱陽的烹飪大師周慶仁先生烹製的紅松魚曾得過贛菜大獎,他說:「紅松魚將肉與魚放在一起烹飪,讓魚肉合味,讓喜肉的人也喜歡魚。這道菜肉質酥鬆,味極鮮美,而且葷素搭配,營養豐富,是下飯和佐酒的不二美食之選。」
說起紅松魚的來歷,周慶仁介紹說,師傅的師傅說,大概始於宋朝蘇東坡。蘇東坡是個美食家,其東坡肉家喻戶曉,當時,來自北方的官員很多人都不喜歡吃魚,怎麼辦?於是蘇東坡讓家裡的師傅試著做東坡魚,可是不理想,後將魚肉與豬肉合煮,北方人依然挑豬肉吃,於是將魚肉與豬肉合在一起油炸,配上其它菜,樣子紅紅的,肉質酥鬆,大家都愛吃,蘇東坡將此菜喚作紅松魚。
周慶仁說:「紅松魚的精髓在於豬肉與魚肉合味,仍在不斷發展中。」他介紹說,南宋定居江南是紅松魚成型期,北廚與南廚交流互鑑,不斷地豐富人們的餐桌;元朝是紅松魚製作鼎盛時期,當時的達官貴人大多來自草原,大碗吃酒,大塊吃肉。如何讓他們感受到魚肉的鮮美,又不卡刺,紅松魚成了首選,這道菜也成了富貴菜,許多北方人在這道菜裡感受到了魚的魅力。
周慶仁烹飪的紅松魚原料有:新鮮草魚1條(重約1500克)、豬肉300克、水發香菇15克、雞蛋1個、西蘭花150克。調料有:食用油750克(約耗100克)、食鹽5克、醬油15克、味精1.5克、料酒15克、小磨麻油10克、蔥白末5克、薑末5克、鮮湯350克、溼澱粉35克。
他介紹說,製作紅松魚分三步走,第一步:草魚去鱗、鰓和內臟,洗淨,從尾部沿背脊骨片成兩半,即成魚邊,用刀片去魚邊部分魚肉,留下約0.6釐米的魚肉在魚皮上。將魚剜十字花刀,放人碗中,加食鹽、料酒醃製入味,待用。將豬肉和片下的魚肉分別剁成蓉,盛人盤內。雞蛋分出蛋清、蛋黃,將蛋清加溼澱粉調成蛋清漿,待用。西蘭花焯水後圍於盤邊。第二步:魚蓉內加溼澱粉、食鹽、清水,攪拌上勁,再加入肉蓉,放食鹽、醬油、料酒、味精、蛋黃、香菇(切末)、蔥白末、薑末,攪拌成餡。魚皮朝下平鋪在砧板上,抹勻蛋清漿,鋪上魚肉蓉餡,用刀抹平,切成長條,成紅松魚生坯,待用。第三步:炒鍋入油燒至六成熱,放紅松魚生坯炸至呈金黃色,撈出瀝油。原鍋置火上,入鮮湯,放炸好的紅松魚條,加食鹽、醬油,燒至湯汁快幹時取出,扣入碗中(魚皮面朝碗底 ),入籠蒸10分鐘取出,復扣盤中。原鍋上火燒熱,舀入鮮湯,加食鹽、味精, 用溼澱粉勾稀芡,澆在紅松魚上,淋上小麻油即成。
簡單常見的新鮮的食材,在周慶仁大師的烹飪下,豬肉香味和魚香相互交融,魚的鮮味滲入到肉香中,而肉香又促進了魚的鮮美,兩者相得益彰。這道菜將烹飪帶入了一個新意境。
來源:上饒晚報
採寫:操園官 姜南勇
編輯:少數 編審:高凌 監製:陳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