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文物大觀丨清嘉慶元年黃仁勇「狀元及第」匾額

2021-02-13 中國科舉博物館

匾額上款:嘉慶丙辰恩科  下款:黃仁勇立

匾額中部文字為「狀元及第」

匾額左下方有兩方印章,印文分別為「黃仁勇印」、「孚中」。

此為清嘉慶元年(1796)武科狀元黃仁勇「狀元及第」匾額。

武科舉開創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唐會要》卷五十九載:「長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敇,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資治通鑑》亦有「則天后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之語。武舉的設立改變了科舉考試只選文官,不選武官的弊端,完善和發展了科舉制度,經宋、明兩朝的不斷完善,至清代達到鼎盛,清末光緒三十一(1901)清廷下詔廢除武科舉。武科舉的主要職能是為朝廷選拔武官,由於宋代以後「重文輕武」之風日盛,武科舉不似文科舉一般被世人重視,故從開創到被廢除雖歷經一千二百年之久,但時興時廢,實際存在時間不足千年。 

 

黃仁勇(1762-1817年),字智齋,學名良越,廣東潮安海陽縣(今潮州市)孚中村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文秀才,乾隆五十七年(1792)赴省參加鄉試,得中武舉人。同年進京赴會試,名落孫山。嘉慶元年(1796),丙辰恩科再考,高中狀元。恩科是在科舉制度中於正科外皇帝特恩開科取士,一般是逢皇帝登基、大婚、太后大壽等吉祥之事才會有這樣的恩賞,而黃仁勇這一科便是逢上了嘉慶帝登基之喜。查吳道鎔《海陽縣誌》卷十六《選舉表五》乾隆朝篇目下載有「黃仁勇。詳進士已上,五十七年壬子科」之語,另嘉慶朝篇目下記有「黃仁勇,會魁狀元頭等,侍衛福建金門鎮中軍遊擊,元年丙辰,恩科」之語。清代雖允許文武通考,但如黃仁勇這般既中文秀才又中武狀元的實屬難得。

林焜熿《金門志》卷六《職官表》中嘉慶朝中軍左營(遊擊、守備,並康熙十九年置。遊擊以中軍兼管,守備專鎮左營。同治六年裁,改置金門營都司)之遊擊下有「黃仁勇,潮陽人,武狀元,九年八月署」的記錄。潮陽於東晉隆安元年(397)始置縣,時屬義安郡。唐永徽元年(650)併入海陽縣,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設於臨崑山(今和平鎮小北山附近)。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將縣治遷於新興鄉棉陽,之後郡、州幾度更易,潮陽縣都是潮州屬縣。不過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併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明清兩代屬潮州府。

此匾尺寸不大,與「狀元及第」之榮耀似不相稱。匾上紋飾優美,有騰龍紋並雲日紋,「狀元及第」四個字亦是俊逸灑脫,筆意圓潤,於「狀元及第」之側還刻有「黃仁勇印」與「孚中」兩方印章,可見立匾之人對之非常重視,但此匾無描金重彩,意喻吉祥尊榮而形質樸實,查黃仁勇家資不豐,入仕之後,為官清廉,自奉甚約。詳觀此匾,亦可感受到這位狀元不好虛名,樸實正直的秉性。

相關焦點

  • 別只知道「文狀元」林大欽,這位潮汕本土的武狀元不僅武藝高強,還中過文科秀才!
    世人記住得最多的,大多是「文狀元」。潮州武狀元黃仁勇(1762-1817年)字學智,廣東海陽縣歸仁都(今潮安縣古巷鎮)孚中村人。清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為慶祝嘉慶帝登基特開恩科,黃仁勇殿試中式武進士第一名武狀元。黃仁勇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直到12歲才進私塾讀書。但他志向遠大,不但讀書勤奮,又喜愛練習武藝,練武時用過的巨石,重達300多斤。
  • 【文化】訪潮州武狀元故裡 憶黃仁勇崢嶸歲月
    其中孚中村的孚中寨是清代武狀元黃仁勇的居所。在潮汕的歷史中,清代曾相繼出過兩位武狀元,一位是康熙末年揭陽籍的林德鏞,隔75年之後,嘉慶初年又出了潮州籍的黃仁勇,可謂潮汕大地文武雙馨了。今日,就讓我們去了解武狀元黃仁勇的故裡——孚中村。每一個古村落,都是一個傳奇,它們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記憶、人文生態和社會發展軌跡。
  • 龍江朱可貞:廣東第一位武狀元
    據史料記載,在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歷朝歷代裡,廣東一共出過五名武狀元。明代末年的朱可貞,是廣東的第一位武狀元,也是順德唯一的一位武狀元。 朱可貞,字佔遇,號子庵,生卒年份不詳,順德龍江人。天啟四年(1624年)中武舉後,便寓居北京。崇禎元年(1628年)參加武科殿試,得中第一甲第一名,欽點為狀元。
  • 金華古子城:「桐齊簷,出狀元」,金華古代科舉史上的狀元及第
    當時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預言:桐齊簷,出狀元。第一次桐齊簷是在宋朝高宗紹興年間,當時有一株桐樹長成與城樓屋簷齊平,果然在紹興癸丑年,金華出了一個狀元,就是著名的永康人陳亮陳同甫。到了宋寧宗嘉定年間,新枝丫長到與城樓屋簷一樣高,再次和屋簷齊,果然庚子年金華人劉渭高中榜首,成為欽賜狀元及第。這兩次都應驗了前面的預言,可謂金華科舉史上的美談。
  • 他,年僅18歲狀元及第,成為中國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戊子科,年僅18歲的程宿狀元及第,成為中國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據《開化縣誌》記載,開化的程姓有兩支,原籍都是安徽歙縣。一支於唐大中年間(公元847—860年)定居龍山霞關(今開化縣-鎮下江),後散居蕉川、東坑口等地。另一支於唐中和三年(883年)從歙縣遷至常山縣北竹(今長虹鄉北源村)落戶。程宿屬於後一支。
  • 廣西有個科舉村 求學業事業都很靈
    自唐、宋、元、明、清以來,在 富川 縣誌記載的133名 富川 歷代科舉進士名錄中,僅秀水村就佔了27名,其中有宋開禧元年乙丑狀元——毛自知,這裡也因此被稱為狀元村,有著「 中國 瑤鄉狀元村」「 中國科舉文化第一村」之美名。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古代狀元文化:三元及第·瓊林宴·大小登科
    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作狀頭,又名狀元(元就是第一的意思)。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作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麼嚴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      在科舉的制度中自然要考試,狀元則是考出來的魁首。
  • 五子登科墨盒、宋代抄手硯……「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亮相姜堰
    清代的可攜式油燈、考生號舍用的號爐、五子登科墨盒,宋代的抄手硯……近日,泰州姜堰舉辦「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此次展覽由江蘇省文物局主辦,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姜堰區博物館承辦,主題為「家國之夢與大運河文明傳承」。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佔其二!
    古代以名列第一者為「元」,三元即考生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了第一名,這是科舉時代每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榮耀。科舉史上誕生了592位狀元,然而「三元及第」者僅13人,廣西就佔其二。狀元在古代文化中意味著什麼?廣西出現過多少位狀元?他們在經歷人生巨變之時,又有哪些傳奇故事?
  • 科舉狀元Vs落第秀才
    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清朝第一位狀元 傅以漸,(1609~1665),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清朝開國第一位狀元。清世祖順治三年三月十五日(1646年4月30日),清廷舉行開國後第一次殿試,傅以漸考中進士,奪清代首科殿試狀元。
  • 及第粥與狀元糕
    但凡到過粵式茶餐廳和粵菜館點餐的人都會給菜單中「及第粥」一味粥品的名字給吸引,說起這個名字「及第粥」想必大家都會覺得是跟科舉考試有關。
  • 百館之旅丨姑蘇狀元,甲冠天下
    據統計,從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舉史上,蘇州共出文武狀元51名,居全國各府之首位,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狀元及第」四字為潘世恩親題潘世恩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一座典型的蘇式園林建築,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蘇州狀元博物館設立於此,也很是扣合主題了。
  • 午間讀史丨衡陽歷史上的兩個半狀元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儘管有諸多局限和弊端,但它畢竟是人才流通的必經之途,這總比沒有標準的惡性競爭好得多。「科舉與狀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標誌和象徵……不了解狀元,就等於不了解中國文化和不了解中國歷史,甚至可以說不了解中國現在」(孫自筠《中華狀元奇聞大觀》)。 因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而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 崇禎元年(1628年)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有誰?
    其中一甲僅有三人,即狀元、榜眼與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南京夫子廟——中國科舉博物院科舉考試一般三年一輪,第一年是選取童生的院試;第二年秋舉行鄉試,即「秋闈」;第三年春舉行會試,即「春闈」,春闈後即殿試,科舉考試結束一輪。
  • 宋代浙江省第一位科舉狀元——程宿
    自此,狀元公「手提燈籠討火種,墨汁當成芝麻糖」的故事就在當地傳開,一直傳至今天。俗話說:「蒼天不負有心人」,程宿的螢窗苦讀,畢竟沒有白廢心血,宋·端拱元年(988)五月,年僅18歲的一介寒士,全憑自己淵博的學識一舉高中狀元。當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呂蒙正,將程宿的文章送交參知政事王沔看時,沔見而奇之,曰:「今之杜牧也!」然而,這個狀元可來之不易。宋初沿襲唐制,試卷不糊名,行卷之風盛行。
  • 古代真正的學霸丨解元 會元 狀元 「三元及第」的騷操作
    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三元及第」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寥寥無幾。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只有14位「三元及第」的文狀元,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xiáng)、楊置、王巖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lù);清朝的錢棨(qǐ )、陳繼昌。那麼作為鳳毛麟角的超級學霸,他們是如何衝關打怪奪得「三元及第」稱號的呢?
  • 蘇州狀元博物館最近人流大增,這是「狀元開光」嗎…
    這家狀元博物館存放了大量的狀元文物集古今頂級學霸之氣難怪考前突然大熱「最強高考錦鯉」打卡點,最近幾天人流激增狀元博物館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展示狀元文化的博物館。蘇州狀元博物館內藏有大量狀元文物,包括狀元親筆、狀元匾額等等。
  • 歷史上「十分荒唐」的科舉考試,九個月大的小娃都能「狀元及第」
    歷史上「十分荒唐」的科舉考試,九個月大的小娃都能「狀元及第」科舉考試在封建社會的幾千年歷史中對維護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總體來看,科舉考試還算比較公平,改變了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用人體制,讓更多的社會底層才俊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