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上款:嘉慶丙辰恩科 下款:黃仁勇立
匾額中部文字為「狀元及第」
匾額左下方有兩方印章,印文分別為「黃仁勇印」、「孚中」。
此為清嘉慶元年(1796)武科狀元黃仁勇「狀元及第」匾額。
武科舉開創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唐會要》卷五十九載:「長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敇,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資治通鑑》亦有「則天后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之語。武舉的設立改變了科舉考試只選文官,不選武官的弊端,完善和發展了科舉制度,經宋、明兩朝的不斷完善,至清代達到鼎盛,清末光緒三十一(1901)清廷下詔廢除武科舉。武科舉的主要職能是為朝廷選拔武官,由於宋代以後「重文輕武」之風日盛,武科舉不似文科舉一般被世人重視,故從開創到被廢除雖歷經一千二百年之久,但時興時廢,實際存在時間不足千年。
黃仁勇(1762-1817年),字智齋,學名良越,廣東潮安海陽縣(今潮州市)孚中村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文秀才,乾隆五十七年(1792)赴省參加鄉試,得中武舉人。同年進京赴會試,名落孫山。嘉慶元年(1796),丙辰恩科再考,高中狀元。恩科是在科舉制度中於正科外皇帝特恩開科取士,一般是逢皇帝登基、大婚、太后大壽等吉祥之事才會有這樣的恩賞,而黃仁勇這一科便是逢上了嘉慶帝登基之喜。查吳道鎔《海陽縣誌》卷十六《選舉表五》乾隆朝篇目下載有「黃仁勇。詳進士已上,五十七年壬子科」之語,另嘉慶朝篇目下記有「黃仁勇,會魁狀元頭等,侍衛福建金門鎮中軍遊擊,元年丙辰,恩科」之語。清代雖允許文武通考,但如黃仁勇這般既中文秀才又中武狀元的實屬難得。
林焜熿《金門志》卷六《職官表》中嘉慶朝中軍左營(遊擊、守備,並康熙十九年置。遊擊以中軍兼管,守備專鎮左營。同治六年裁,改置金門營都司)之遊擊下有「黃仁勇,潮陽人,武狀元,九年八月署」的記錄。潮陽於東晉隆安元年(397)始置縣,時屬義安郡。唐永徽元年(650)併入海陽縣,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設於臨崑山(今和平鎮小北山附近)。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將縣治遷於新興鄉棉陽,之後郡、州幾度更易,潮陽縣都是潮州屬縣。不過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併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明清兩代屬潮州府。
此匾尺寸不大,與「狀元及第」之榮耀似不相稱。匾上紋飾優美,有騰龍紋並雲日紋,「狀元及第」四個字亦是俊逸灑脫,筆意圓潤,於「狀元及第」之側還刻有「黃仁勇印」與「孚中」兩方印章,可見立匾之人對之非常重視,但此匾無描金重彩,意喻吉祥尊榮而形質樸實,查黃仁勇家資不豐,入仕之後,為官清廉,自奉甚約。詳觀此匾,亦可感受到這位狀元不好虛名,樸實正直的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