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大學「分組」那些事兒」。
一年多之前,我還是那個剛進大學的freshman,由於大學之前所有的學習任務都是獨自完成,完全對「分組」沒有清晰的了解,至多的理解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
第一次小組合作有點甜
在第一節「綜合英語」的課上,老師讓我們進行分組,完成每個單元文化閱讀的presentation,。我很自然地和坐得近的同學組成了一隊。輪到我們組做展示之際,因為是第一次合團體作業,大家都顯得很興奮,對整個過程充滿了新鮮感,齊心協力、完美地完成了任務。那時,我初嘗到的是小組合作的甜頭。
有些小組合作讓人有些心累
一個小組中,總是會有一兩個人比較積極,(又或者說責任感,)催促著同一組的人儘快完成作業。若是組員配合也就還算幸運,要是其他人屬於那種催一次動一下的,那麼積極的人會越來越累,越來越提不起勁。最後可能導致兩種結果:一,大家乾脆都撂挑子不幹;二,在半催半就的狀態下,勉強完成了小組作業,但這也是他們的最後一次合作。
微信現在幾乎充斥了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學習方面的課題小組討論群、工作方面的領導分發工作群、生活方面的好友吐槽聊天群……一旦你不看手機兩節課,這些群就會有幾十加的聊天記錄。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弄個群組
現在只要碰到要小組完成作業,我的解決方法是:先拉個群,再一起擲骰子,誰點數最大誰當組長,接下來的是就由組長去張羅。當然,前提是,你正好有個負責的組長。
也不幸的例子,有些微信群組在建立之初,發過幾個表情活躍過,之後再無動靜,被遺忘到了聊天記錄列表的最末端。最慘的是,在離小組作業的deadline還有一兩天的時候(有些甚至只有一晚),終於有人吱了聲,霎時間,聊天數量蹭到100+。接下來,就是幾個不眠之夜,等到做小組pre的時候,大家的臉上都掛著大大的黑眼圈,滿臉倦容。
分組這事,也看運。分的好,講不定成為長期夥伴;分不好,恨不得分分鐘撕X,完成作業後,將這個群聊「刪除並退出」。
老師讓我們組隊完成作業,為的是讓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學會和同事合作,每個人各盡所長,發揮資源的最優配置。
可他還是獨行俠
看到過這樣的組,一個小組做出的PPT,可每個部分完全沒有銜接,只是把每個人的內容複製黏貼到同一個模板上。大家各自上臺各講各的,全然不顧整體的時間控制,為的只是把自己辛苦準備的那部分內容講完。這樣完成作業,完全失去了它作為團隊合作的意義,而自身也沒有任何的發展,依然停留在高中生的階段。
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劉瑜在她的文章裡寫,「懷才不遇,逆水行舟,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當一個隊伍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呢?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孤獨和無奈,看不下去的你在微信群聊中發了一段話,等你的組員夥伴回復,傻傻等在屏幕前。許久沒有動靜之後,你自己把要做的任務列出來,做不做看他們自己的了。
一個隊伍只有一個人,對自己的頭腦和心靈都是莫大的煎熬,不能火大,不能吵架,要有包容,要學會寬恕。
每個小組就好比一個個聚焦鏡頭,把平時不易顯現的優缺點放大。
有些人既然當得起一大堆人的領導,卻不能完成一個小組的小任務。
分組時,你運氣好,和某個學生會校領導分到了一起,想想自己終於可以抱大腿啦,內心歡呼雀躍。
然而,(轉折說明沒有好事發生),本以為高枕無憂的你完全沒在管這件事,可是有一天,你發現離ddl只有短短幾天了,可是你的組員小夥伴還在外邊轟趴。這就非常尷尬了。
也有些人,雖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卻把小團隊的榮譽放在心上。她之前對你而言只是一個平平凡凡不起眼的人,可在相處合作的過程中,發現她有主見但不強勢,認真聽別人的意見,不推脫自己的失誤,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部分做好。這樣的人才值得深交。
正因為分組這茬事有著很大的可能性,會讓你結識不同有趣的人,所以我仍對分組有著不死心的幻想和嚮往。
既然分到一起,那麼老天自有安排。
你經過填志願、高考,分進了我貿,會認識一大堆有趣厲害的校友;進了我貿之後,又被分進了不同的班級,會和某些同學成為好友;進而,又分進了不同的宿舍,會與不同地域的室友一起生活;當然,你也有可能會分進不滿意的小組,遇到了差強人意的組員,經歷一段略帶痛苦的時光。
分組是隨機的,老天的安排也一定會有他的道理。比如,你會因此碰到很聊得來的朋友,也可能會遇到你的Mr.Right,會看清某些人的真實品性,會讓你在這過程中變成無論是知識,還是情商方面的更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