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是學哲學的,我們都知道。所以一些想不通的問題問問她,基本都能得到智慧的回答,因為哲學是智者智慧的總結。
陳果讀書很多,她把優秀的哲學家、有造詣的藝術家,以及她所敬佩的人稱之為「閃電般的天神」,每一次閃電划過的地方,黑暗就淡了一層,人類就亮了一分。
有人問陳果:我們讀的大部分書都被忘記了,我們讀書還有什麼意義?
以前看到過一則比較犀利的回答:你吃的飯也被排洩了,你吃飯還有什麼意義?讀書與吃飯一樣,食物變成營養滋養我們的身體;讀書變成營養,滋養我們的靈魂。所以讀書多的人都自帶光環。
這句話我非常認可!簡單粗暴,清晰明了。
今天在陳果的課裡再次聽到這個問題,陳果用她哲學的思維,給了這個問題一個更為細緻的回答,亦讓我深感佩服。
陳果說:
我們讀的大部分書都被我們忘記了,忘記的原因一般可以分成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書裡的東西跟我們的生活無關,我們平時用不上,於是忘記了。
比如對於一些文藝工作者來說,中學、大學時學到的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因為一直用不上,也就再也想不起來了,全都還給老師了。
第二種情況是書裡有些東西你真的覺得好,比如文筆很美,描述很逼真,但這只是你作為一個讀者,一個局外人,從理性的角度覺得他們好。這個結論來自你的頭腦,不是發自你的內心,這個好是你的頭腦分析判斷的結果,而不是你的內心真正受到了觸動,真正發生了震蕩。
好的東西是那些你根本難以抗拒的東西,它會滲透進你的精神層面,靈魂世界。你發自內心覺得好的東西會使你不由自主有所覺悟,會使你發生內在的成長和蛻變。
所以那些你的頭腦覺得好的,理性上覺得好的東西固然很好,卻實實在在很難在你的心裡紮根,因為你的心不曾向他敞開,你的心不曾將他引為知己,這些東西,除非你很用力去記住,否則你註定會忘記。
以前讀到過一句話:那些不曾觸動我們內心的東西,我們註定會忘記,而我們會忘記,是因為他們值得忘記。
畢竟人的腦容量有限,應該用來存儲最美妙,最有價值的生命中發生的記憶。所以那些沒有真正打動過你,影響過你,在你的生命中水過無痕的東西,值得忘記,你也註定會忘記。所以,忘記也就忘記了吧,也不必為此痛心。
第三種情況是,書裡有一些東西,曾經真實的打動過你,但隨著日久年深你逐漸想不起來當時那句話究竟是怎麼說的,當時那本書究竟是怎麼描繪的。因此,你以為你忘記了,事實並非如此。
人的記憶伴隨著時間流逝,新的記憶會覆蓋舊的記憶。最新的記憶往往覆蓋在最表層,過去的記憶就像種子一樣被埋到地底下。每一個真正打動過你的東西,其實你都不會徹底忘記,這顆種子一直都在你的心裡。只是很多新的記憶就像新的土壤一樣把它覆蓋了,掩埋了,你以為看不見它了,事實上它沒有消失,它只是埋的更深了,進入了你的潛意識層面。
這些意識就像種子一樣,靜靜地埋在你的潛意識裡,等待著一些特定的條件把他喚醒。一旦條件成熟,他會瞬間萌芽,然後突然之間那些你以為你已經忘記的人,已經忘記的事,已經忘記的東西瞬間會近在眼前,記憶猶新。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曾經讀到過一段讓你心潮起伏的話,你深深的被他打動。但時間久了,好像已經忘記了,因為很多時候,你努力去回想,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但是時過境遷,若干年後某一次不經意之間,一個似曾相識的場景,一件看似平常的生活瑣事,或者身邊的人說的一句無心的話,突然一下子好像把你點醒了,讓你突然回憶起了那段話。而且,那個當年讓你不明覺厲,卻一知半解的道理,突然間你好像有了一層新的領悟,豁然開朗。
事實上,只有那些不屬於你的東西,你才需要用力去記住,而那些真正屬於你的東西,你不需要刻意去記,因為它們已經長在你的生命裡,他們和你融為一體。就好像你從來不需要刻意去記住,你有一顆心臟、有一雙眼睛,不是嗎?
一樣的道理,真正屬於你的東西,長在你生命裡的東西,你是不需要用力氣記住的,因為你根本不會忘記。「不思量,自難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讓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本身:讀書還有什麼意義?讀書說到底就是在學習有用的東西。而那些真正對你的生活有用的知識,你一旦學會是不會忘記的。
同時讀書還有一個層面。那就是在找懂你的人,在找知心的話,在找那些真正內在於你的東西,那些埋在你的潛意識深處,卻被你忽略和錯過的東西,找那些你不需要用力去記住,因為與生俱來就是長在你的生命裡的東西。
所以,我們讀書不是僅僅在讀別人,更是在讀自己,在讀別人用他的話說出來的自己,再借別人的思想之光找到自己。
——End——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