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萌媽
編輯/萌媽
小寶寶出生之後,家庭成員在興奮之餘,照顧孩子時也會特別寵愛,尤其是老人,但有時候太寵溺小孩,反而會適得其反。
李奶奶的孫子今年三歲,平時兒子跟兒媳婦工作比較忙,小孩剛出生之後都是由她在帶,因此奶奶和孫子的感情特別好。由於隔代親的關係,老人在帶小孩時特別寵溺,不管小朋友提出什麼要求,她都會滿足。
更不要說是別人欺負小孩了,即便是親爹親媽,也不能說小孩一句。在奶奶長期寵溺之下,小孩養成了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但正是因為李奶奶太過寵溺小孩,才和鄰居起了矛盾。
這天上午,奶奶帶小孩在樓下玩耍,眼看馬上就要到十一點了,奶奶便帶著孫子回家做飯。由於在樓下玩的太累,小孫子特別疲憊,躺在床上直接睡了起來。
小孩剛睡著,樓上鄰居因為剁肉發生了很大的聲響,老人連忙上門質問:&34;鄰居還沒開口,老人又說了一通不講理的話。
這時鄰居硬核回懟,網友紛紛表示太解氣:&34;。說完鄰居把門直接關上了,奶奶似乎也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
如今的小孩不僅有爸爸媽媽的寵愛,同時還有長輩們的疼愛,但家人如果沒有掌握愛的限度,只會害了孩子。
①:性格不好
不管對錯,家長總是寵溺小孩,滿足他們提出的所有要求,會讓小朋友變成一個自私,不懂得為他人著想的人。這種性格會影響到小孩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抗挫能力,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家人圍著自己打轉,無法接受別人的質疑。
②:缺乏獨立能力
吃飯時有人喂,穿衣服時有人幫忙,小朋友活在溺愛模式之下,似乎已經變成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但家長的過分包辦,會讓小孩缺乏獨立能力,一旦他們離開家庭,走上社會以後,會變成一個沒辦法獨立,沒辦法自理的巨嬰。
雖然鄰居的做法沒錯,但不管怎麼說,鄰裡之間還是要維持和諧的關係,一旦遇到問題也要理性溝通。
1:理智溝通
鄰裡之間總會產生一些矛盾,有些住在樓下的業主,因為樓上太過吵鬧,多次勸說無果只能購買吵樓神器,但這樣的做法其實對於樓下業主來說也不好過,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還傷了鄰裡和氣。因此鄰居之間應做到理智溝通,發生噪音之後也要直接告訴對方影響到了別人,而不是沒有禮貌地去質問。
2:做好隔音措施
有小孩的家庭一定要做好隔音措施,對於主動發出吵鬧的家庭來說,在家裡要鋪上地毯或者隔音地墊,防止影響到別人。而對於被吵的家庭來說,家長也不能讓所有人圍繞自家小孩打轉,自己也要做好隔音措施,這樣做就能避免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影響到別人,同時也能避免自己不受別人打擾。
家長疼愛小孩的心,這一點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但不管怎麼說,家長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遇到問題時首先要冷靜,及時與別人溝通再找到方法去解決,這樣不僅鄰裡之間能相處得更舒心,對小孩也能起到積極的影響。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