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2020-12-20 澎湃新聞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澎湃新聞記者 陳詩悅

2015-05-08 19:11 來源:澎湃新聞

       5月6日,《自然》雜誌發表社論,稱「當下正是對『編輯人類生殖細胞』這一議題展開公開辯論的大好時機」,鼓勵包括科學界、生物倫理學界、監管機構和民間團體共同討論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技術。

       《自然》雜誌這番表態,是由中山大學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發的。4月18日,中山大學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小組,在中國教育部主管的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刊登了其率先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旋即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該論文此前已經被《自然》、《科學》等雜誌拒絕刊登的內情也為外界所知。

中山大學的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

《自然》雜誌:應針對這項技術展開辯論

       《自然》雜誌在5月6日的這篇社論中,較為全面地分析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面臨的現實。文章肯定了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特意選用了兩個精子同時受精的卵子形成的胚胎做實驗,因為這樣的胚胎永遠也不可能發育成嬰兒」;同時,文章也承認,基因編輯的潛力和相對簡易的操作,對科學家們研究諸如β型地中海貧血症(β-halassaemia)這樣的疾病能提供有效的佐助,從更大的範圍考量,它還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人類的發育並獲得可能有用的細胞系。因此,並不支持全面禁止基因編輯研究。

       但是,社論也指出,「(這項)研究的細節也清晰地顯示,短時間內任何試圖使用基因編輯技術來治療人類生殖細胞的嘗試,都會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任何明智的實驗室、監管機構或國家,都不應該考慮嘗試把編輯過基因的人類胚胎植入子宮,並且發育到生出人類。」

       對於許多國家全面禁止或部分限制改造人類生殖細胞的研究,文章指出,這是因為「(這項技術)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滿足現有的臨床實驗標準」。不過考慮到最新的研究進展,文章也認為,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很有可能同其他基因工程議題一樣,應該「一方面對妥善監管的研究開綠燈,同時又嚴格限制該研究的應用」。

       就此,文章呼籲各國政府應該採取行動,或許可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組織正式的專家論壇——讓科學家、監管部門、倫理學家和民間社會代表一同參與國際會議,共同參加辯論,「既總結基因編輯技術的科學現狀、描繪監管和倫理的格局,也可以迅速填補立法上的漏洞,並建立起監管框架,從而應對未來終將出現的與生殖細胞相關的基因編輯的技術進步。」  

CRISPR是什麼?

       事實上,中山大學在研究中所採用的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技術並不新奇,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發現,當外來DNA入侵細菌時,細菌內的同源DNA序列就可轉錄激活形成複合體,特異性靶向外來DNA序列,通過一種名為CAS9的蛋白,將外來的DNA序列進行雙鏈剪切,從而防止外來DNA在細菌內表達,影響細菌自身的生存。利用這一原理而誕生的CRISPR技術,後來被科學家應用於修改動物細胞的基因組。

       這一技術無需製造特定蛋白,只需利用RNA和DNA的配對就可以,所以《MIT技術評論》曾評:「任何懂得分子生物學技巧並知道如何處理胚胎的科學家都能做這件事。」

       既然技術如此便捷,為什麼中山大學的研究仍然遭到質疑?一方面在於這一技術的成功率並不高。報告顯示,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帶領的團隊,從醫院獲得了86個無法發育成嬰兒的問題胚胎,並對當中與地中海紫貧血症有關的基因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實驗,其中28個胚胎的基因被修改成功,有成功約33%,「脫靶」情況常常發生。

       另一方面,也就是倫理問題。5月6日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出對生殖細胞的基因治療超出原先範疇的擔憂:「(基因治療)不只是消除會致死或讓人嚴重虛弱的遺傳性疾病,而是逐漸滲透到消除殘疾和小毛小病,甚至能夠改變外在容貌,進行各種強化——最終導向『定製嬰兒』,讓優生學的幽靈死灰復燃。」

       中山大學的這項修改人類基因的研究在今年3月就已經受到國際關注,評論多為負面聲音。3月5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稱,此類研究更多是為了博人眼球,而非為了真正的科學。4月,《自然》《科學》分別在網站上發表報導關注這一研究的倫理問題。另有不少科學家通過新聞媒體發表「禁止改造人類基因」的訴求。4月28、29日,《自然》雜誌官方網站連發兩篇報導,稱中山大學這篇論文在被自然雜誌拒絕後,迅速在其他期刊刊發,過程很是可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基因改造,自然雜誌,CRISPR技術

相關推薦

評論(56)

相關焦點

  • 生殖細胞基因改造:全球科學家大討論(下)
    Edward Lanphier:我們贊成暫停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組編輯的研究,同時對這項技術應用的利弊進行討論,然後再決定是否有支持其繼續前行的理由。如果決定繼續進行,那麼需要一個明確的指南來確定哪些情況下可以對生殖細胞的基因組進行編輯。
  • 全球科學家大討論:改造基因生完美寶寶,這樣好嗎(上)
    數月以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類生殖細胞的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驗格外受人關注。人們對其可能帶來的生物危害和倫理風險深表擔憂,諸多科研機構和主管部門紛紛呼籲,要對如何有效規範該技術的操作和應用儘快展開討論,並希望社會各界為公開討論制定原則性框架。
  • 【盤點】基因編輯胚胎將何去何從?
    而近日我國中山大學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教授黃軍就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周燦權教授,在Protein&Cell發表了他們的課題組利用CRISPR/Cas9系統對人類胚胎基因組改造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這個傳言,並由此引發了新一輪的倫理學爭論。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不能存活」的受精卵來進行研究。這種受精卵含有一個卵細胞和兩個精子的三個細胞核,從而不能正常發育成嬰兒。
  • 人類胚胎基因可變,是醫療界的「潘多拉」魔盒?
    近日,有中國科學家宣布可以改變人類胚胎的基因,修復其中的致病部分,並且這一「優質基因」可以得到遺傳。正是由於修改過的人類基因可以被遺傳,不少國內外的科學家認為這一技術的持續發展將會對人類未來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如果該技術繼續發展,意味著阿爾海默茨症候群、唐氏症候群等家族遺傳疾病存在徹底根除的可能。
  • 人類基因改造是福音,還是破壞社會平衡的毒藥?
    從優生學到基因剪輯,基因改造越來越進步?基因編輯技術是目前最流行的醫學技術。改造基因來改變身體特徵也是人類最大的夢想。隨著技術的成熟,與轉基因技術相關的倫理問題已經不可避免。從道德上講,我們是否應該允許基因改造技術被用於改善下一代?
  • 又一中國團隊發表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論文科學人
    一年後,第二篇關於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的論文發表——研究者依然來自中國,這一次,發表論文的是廣州醫科大學的團隊。《自然》新聞團隊就此採訪了若干科研同行的評論:(Paradoxian/譯)中國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嘗試了編輯人類胚胎的基因來讓它們抵禦HIV感染。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雖然實驗的結果並不理想,但由於倫理問題該文章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爭議。很多人擔心,如果 CRISPR 被用於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組來預防遺傳病,那麼該技術將難以避免的被應用於修改非醫學相關的基因問題。儘管如此,黃軍就還是被 Nature 雜誌評選為當年的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 英國首次批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實驗
    按照流程,在獲得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的批准後,還需相關科研倫理委員會認可才能正式開展實驗。據克裡克研究所介紹,如果一切順利,未來數月內就能開始實驗。實驗中使用的健康人類胚胎將來自那些提供精子和卵子用於人工授精的夫婦,經他們同意,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多餘胚胎將用於科學研究。
  • 中國修改人類胚胎DNA引熱議:嬰兒可被設計
    今年四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黃軍就副教授修改了人類胚胎中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作為世界首例人類胚胎基因修改,這項實驗成果引發了極大爭論——既然可以對基因進行選擇和編輯,那未來我們能否完全擺脫遺傳疾病,甚至從根源上「設計」嬰兒?這一系列幹預生殖背後,倫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 從細胞到胚胎,人類生命之源研究難越倫理
    澤尼卡-格茨和她在英國劍橋大學的同事正試圖在實驗室培育人類胚胎,而他們要培育的胚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長!澤尼卡-格茨他們想要更深地了解一團微小的細胞是如何將自身轉變成一個複雜的多部分結構。在研究開始的一星期後,研究團隊不得不考慮終止胚胎發育,澤尼卡-格茨很清楚,在人類胚胎發育這個大問題上,除了研究本身,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處理,比如說倫理。
  • 15部與基因改造有關的科幻電影 觸及科學與倫理底線_遊俠網 Ali213...
    日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基因編輯嬰兒」刷屏,「基因編輯嬰兒」是指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後生下的嬰兒。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計海慶 | 人類增強倫理中的倫理自然主義批判
    該書編者指出:人類增強已經發展為近年來應用倫理學中一個重要的論辯話題,討論的核心是,人類是否應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對自身的精神和生理能力等進行直接增強。通過接受教育、與人相處或是體育鍛鍊等手段增進知識、學習社交、強健體魄等,屬於傳統的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途徑,需要不斷付出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得一定成效;人類增強則是通過外在的醫學治療或生物技術的幹預,直接獲得傳統的方法希望達到的效果。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基因編輯的倫理和法律邊界在哪?為什麼通過對劉慈欣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在6月22日晚一場題為「劉慈欣論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的線上講座中,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頎結合劉慈欣的文本,給出了他的思考。該講座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主辦,該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沈偉偉主持。只要安全,就可以進行基因編輯嗎?
  • 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不再遙遠:糾正常見但致命的突變
    米塔利波夫試圖做出回應,因為如果科學性不能保證的話,倫理問題就不那麼重要了。我們都知道嬰兒是怎麼產生的,對吧?米塔利波夫的團隊並沒有以常規方法來獲得胚胎。在美國,利用已有的人類胚胎進行科學研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禁忌,因此科學家採用含有突變型MYBPC3基因的精子使正常人類卵子受精。這種突變基因會引發名為肥厚性心肌症的疾病,而該疾病是導致年輕運動員猝死的最常見原因。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美國在2017年初對基因編輯技術謹慎放開後,國內科學家就開始在該領域內邁出大步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美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由於牽扯道德倫理問題,人類胚胎研究屢屢處於爭議之中。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震驚社會,官方啟動倫理調查
    但是在人類胚胎編輯裡,脫靶就是大問題了,因為你只有一個檢測窗口——那就是胚胎早期。等到胚胎發育起來再發現問題那就晚了,你總不能把一整個活人給扔掉。而且,這個人長大成人之後還要結婚生子的,脫靶帶來的錯誤編輯還會傳給後代。
  • 後人類時代——簡析賽博格與基因改造人
    簡單來說,以機械代替人體的部分組織/官能,同時以大腦與機械連接的方式進行操控。這原本是一個科幻概念,且不斷在許多經典科幻作品中出現。如1995年上映《攻殼機動隊》中的草薙素子,便是典型的「義體人類」。除了腦部,草薙素子身體的其他部位全是機械改造的「義體」,而與此同時還配備了一個可以接入全球網絡「生化副腦」。這是標準的賽博格。
  • 基因編輯遭遇前所未有危機?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容易造成染色體混亂
    它們包括DNA重排和數千個鹼基的大缺失。該研究的觀察結果與最近的發現一致,表明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後目標位點具有複雜性。該研究工作強調了進一步基礎研究對評估人類胚胎中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安全性的重要性,這將為有關該技術潛在臨床應用的辯論提供信息。
  • 港大愛滋病研究所所長談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不倫理
    人類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據稱在中國誕生了。2015年,世界上第一例對人類胚胎基因的編輯修改由中國科學家完成。彼時,中山大學教授黃軍就發表論文,宣布利用CRISPR-Cas9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的一個致病基因。這一突變的致病基因會導致嚴重遺傳病β-地中海貧血症,但這項研究止步於胚胎。這在當時引發了全球熱議。
  •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報告:限制編輯可遺傳生殖系統基因
    美國華盛頓時間2月14日11時(北京時間2月15日0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大部分,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