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解構孝道:作為儒家的核心,是各種中國式問題的根源

2020-12-15 澎湃新聞
武志紅微博截圖

7月28日,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微博發表解構孝道的文章《孝道是對人性的逆襲》,引發大量轉發和討論。

在當今時代,如何看待孝道和儒家的種種設置?最為犀利的即進行心理學解構。

孝道是儒家的核心,而武志紅強調,幾大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等,都算是寡母家庭,要深入理解孝道須先對「聖人」進行「精神分析」。

「我的確認為,孝道是各種中國式問題的源頭,有時會說它是大惡,惡之源。看歷史,則覺得,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是大家長控制一切的集體主義,而孝道則是維護大家長權威的最有效的東西。它還導致了各種精細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武志紅 資料圖

他還引用一個男孩的話:「孝道的效用,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生孩子享受一下做皇帝的感覺。這是孝道的真諦——讓家長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孩子面前。」

去年武志紅的一條微博感慨,已經引來高達2034的轉發量:「孝道,就是嬰兒式父母們發明的吧。本來,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以他們的強有力的掌控感,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並內化他們的力量;但孝道則相反,是嬰兒般的父母們活在他們不能掌控的世界中,他們倍感無力,所以要掌控孩子,好獲得一點安全感。孝道,就是把這個心理遊戲給合理化了。」

幾天前,武志紅又一次在微博遭到批評攻擊,來自心理諮詢師建評的《武志紅說孝道是大惡,建評的五點意見》,並被因央視《心理訪談》成名的楊鳳池轉發:「有人只為搏眼球」,建評則指責武志紅「說一套做一套」。武志紅並未反擊,只是簡單地回復,這些對他的武斷評論「聽下去真像活在敵意妄想中似的」。

武志紅解釋說,最初解構孝道並非有意識,現在則越來越清晰。重要的是人性的復興,「人要活得像是一個人,而不是某種規則下的看似正確的東西。」

以下是《孝道是人性的逆襲》全文。

一、

孝這個字,傳統而溫柔一點的解釋,是孩「子」承載著「老」人;殘酷一點的解釋,是看孩「子」一刀,再把孩子埋到「土」裡。

不過,孝這個字,其實有點空,真正要命的,是「順」這個字。

順,即孩子「順」老人的意。這樣做的代價是,孩子的真實自我被犧牲了。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哲學乃至現在的客體關係心理學都是相悖的。以我有限的知識看,猶太——基督教文化中沒有孩子「順」父母這回事。

二、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始,影響世界的心理學家們有一個一致的看法,要將孩子養好,關鍵是,在孩子尚是嬰幼兒時,父母,尤其是媽媽,要「順」著孩子的意。

為什麼要順孩子的意?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克特說,要想讓孩子能保持生命最初的活力,他需要有一種感覺——他可以自由地使用媽媽,滿足自己的種種需求。

溫尼克特還說,孩子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而構建起來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動而流動的,放鬆,專注,並天然地富有創造力。相反,孩子以媽媽的感覺為中心而構建起來的自我,是假自我。

孩子之所以構建假自我,是因孩子發現,他除非能敏銳地捕捉到媽媽的感受和想法,去滿足媽媽的情緒,否則媽媽不會關注他。

孝道,就是在鼓勵孩子發展假自我,不是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成為他自己,而是以父母的感受為中心,成為父母期待中的那個虛假的人。

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懼,對孤獨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許多失去了自己、永遠都在無意識地捕捉別人意圖的來訪者,當深入地聆聽自己內心的恐懼時,會出來這樣的話「媽媽,不要不理我」「媽媽,抱抱」「媽媽,看我」。

察言觀色之本領的核心是恐懼!「順」父母的本能也源自恐懼。最深的「順」不是源自對父母打罵的恐懼,而是對被媽媽拋棄的恐懼。

 

三、

順父母意,其境界遠不如順嬰兒意。

道德經中說,復歸於嬰兒。

太多人則發現,生養了孩子後,自己變得更健康了。

這是因為,成年人的心常被世俗和成見所蒙蔽,變得狹隘而僵硬。相反,嬰兒的心,卻是流動、輕盈,且有心靈感應的能力。

四、

孝道是儒家的核心,而幾大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等,他們都算是寡母家庭。

孝道,的確是被統治者利用了,但這些聖人們,他們所倡導的學問,首先源自他們的內心。在我看來,他們的學問,並非是為了迎合統治者。

要深入地理解孝道,就必須深入地理解這些「聖人」們的內心,必須對他們的內心進行解析,必須對他們與母親的關係進行細緻的了解。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和作為後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係心理學,是了解這幾位聖人乃至我們自己內心的極佳工具。

這些從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治療中發展出來的心理學理論,都認為,我們的人生是一個輪迴,即,我們成年人的人際關係模式,是由童年時與父母的人際關係模式的輪迴,其中,母子關係的影響尤為關鍵。

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是戀母情結,即男孩對媽媽的複雜情感。這是解析聖人們的利器。不過,在這個國度使用精神分析解析聖人,那要慎之又慎,希望我以後衣食無憂後,拿上3-5年的時間,專心研究聖人的人生與學問,就此寫一本《中國聖人》。

五、

我們的文化,克制個人慾望。

閹人閹割了性慾。

聖人閹割了物慾。

但他們都有權力欲。

這是我們文明的一體兩面。

六、

假自我,在溫尼克特看來,是心理問題的關鍵所在。

孝與順,就是在整個民族的範圍製造假自我。

假自我,是我們的民族性,也即我們民族的集體意識與集體無意識。

在這個民族內生存,最好順應這種民族性。

所以,官員們的言談舉止,都很像是閹人與聖人的集合體,既強調性純潔又強調不貪,但背後,他們的欲望泛濫。

所以,電視上的心理學家,都很像是有一對大乳房的好媽媽,永遠都在扮演一副愛哺育孩子的形象,但他們的欲望,總要在一些地方安放。

我們不敢呈現性慾,怕被閹割。

我們不敢呈現物慾,怕被蔑視,也怕被剝奪。

弗洛伊德則稱,性慾與攻擊欲,是人類的兩大動力。溫尼克特則說,欲望,即活力。

我們偽裝得沒有欲望,偽裝得如此成功,以至於也缺少了活力。

七、

前不久悟出一句話,不敢直接寫,後來藉助一個北韓聖人的事跡寫了出來:

在一個真理被逆轉的社會,做一個一本正經的好人,就等於是一個SB。

該北韓聖人,是為了拯救偉大領袖的畫像而殉身。

我們,有多少人為了愚孝而殉身。最可怕的是二十四孝中的那些故事,那妻兒的肉與命,做了對父母(多是母親,很有趣的一點)愚孝的祭奠。

八、

被假自我束縛住的人,會有強烈的動力走向相反。

所以,倡導孝道的中國,其實做不到「尊老」;整天喊「一切為了孩子」的中國,實際上是對孩子最殘酷的國度;我們特別講道德,其實最不道德;私德已不怎麼樣,公德更是沒有……

這一切看起來糟糕至極,但其實有一個極具價值的深切動力——我們通過糟糕的方式追求真自我。

九、

孝道,並非僅是統治者的需要,也是出自我們對真自我的恐懼。

真自我,稍深一層是欲望,與彰顯自我的張力,譬如物慾、性慾與攻擊欲,更深一層是愛的流動。

我們首先缺愛,覺得愛怎麼都得不到,而愛的最初表現方式,就是母愛。

接著,我們是恐懼自己裹挾著攻擊性的欲望。

孝道,其實對愛絕望的孩子們的一種防禦。本來就沒獲得什麼母愛,但卻說「父母怎麼做都是愛」。自欺欺人!

十、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這個貌似正確的說法其實藏著根本性錯誤。父親再慈愛,君主則英明,也不能替代子與臣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取代子與臣的靈魂。而獨立思考,是靈魂的一個最基本需求。

一顆真正獨立的靈魂,比什麼都重要。這樣的靈魂,才可以入道,才有資格進入「臣服」。

這個臣服,不是臣服於某人,如父母或君主,而是臣服於「道」。

十一、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這只是一個說法,一個誘使你孝順的誘餌而已。畢竟,你聽到過對「父慈」與「君仁」的細緻解讀嗎?

我們最常見的人生哲學,都是孝順的種種變異,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棍棒出孝子」「忠孝兩全」等。相反,你聽到過多少關於「父慈」與「君仁」的人生哲學?  

我們就靠這麼可憐的一兩句,來為宏大的孝順找平衡。

現實中也如此,中國父母們,一直以來,很少有關於如何做父母的有益教誨,而關於如何孝順父母的愚蠢教誨,則是數不勝數。

十二、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講,自我實現。

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羅傑斯講,成為自己。

存在主義哲學講,存在即選擇,選擇即自由。翻譯成大白話即,你的人生意義,在於你如何做選擇,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選擇,你的人生才有自由。

溫尼克特講,真自我。

……

一些人會說,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孝順就是該心理學的核心。

可是,真正最中國的,也勢必是最世界的。

最世界的是老子,我們再怎麼建孔子學院,孔子在世界上的影響都不如老子的5000言之道德經。

最世界的是王陽明,而王陽明說,我心之外,再無他法。

這些,都是一回事。

我最愛的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則講,我與你。忠於我的心,才能遇到「你」,你即上帝,你即神性,你即道。

所以,活出真自我的人,勢必是最有愛心的。

最後補充一句:美國神話學家坎貝爾說,歐洲現代文明的開端,在於愛情,在於文藝復興對人性的尊重,而不是要到人自身之外去尋找人應該如何活著的規則。我試著解構孝道,原來是不夠有意識的,現在越來越清楚,是希望我們國家的文明,也能開啟我們遲遲未開始的人性的復興——不必到孝道中找答案,不必到任何外在的看似正確的事物找答案,而就從人性自身找答案。

人要活得像是一個人,而不是某種規則下的看似正確的東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武志紅的反孝道立場與「巨嬰」概念
    我本人在反思自己的很多心理問題的時候,追溯到問題產生的根源的時候,都能歸咎到我父母給我的傷害(乃至「虐待」)的做法上。只是曾經那些「傷害」在傳統觀念當中這絲毫不成其為問題的,而我們社會當中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這麼過來的。然而「從來如此,便對嗎?」武志紅老師關於傳統家庭中父母做法的批判無疑是對的。
  • 武志紅:90%的中國成年人都是「巨嬰」
    他把自己這樣的人形容為「中國式好人」,「這是我很不喜歡自己的地方,希望臉上的這種味道能消散」。2012年夏天,武志紅開始有了微妙變化。一天夜裡,他接連做了三個夢。層層夢境中,各種壞人形象逐一浮現。他有記錄解析夢的習慣,以前夢中主角全是好人。當被最後一個噩夢驚醒後,武志紅意識到,日常中的「好」和「討好」,都是為了壓制內心的「壞」。
  • 評《都挺好》:中國式孝道如何面對蘇大強式的父親
    面對蘇大強式父親和趙美蘭式母親,傳統的孝道文化該何去何從?近期播出的電視劇《都挺好》算是一部比較受觀眾喜愛的文藝作品。順便囉嗦一下,在電視劇的開頭,該劇的名字《都挺好》被同步翻譯為英文:All is well,這是劇名的英文直譯,可以解釋為「都是很好的」或者「都是滿意的」。
  • 儒家的孝道及其現實意義
    因而這一話並不是曲解為盲目繼承父親或其他長輩先人的一切做法,不足以作為孝道綁架的「把柄」。從秦漢開始,隨著統治者及各類利益攫取者的利用,以及後人的歪曲解讀,「孝」的本義概念被偷偷替換,孝的精華逐漸被曲解,起而代之是子女對父母的絕對順從,「順從即孝」,這顯然是與先秦原生儒家的孝論相悖的。
  • 儒家思想及核心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作為總指導的,它以「仁」為核心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行為準則,注重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尊重人的本性與情感
  •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竟是缺少父母的關注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著的《為何家會傷人》告訴我們:孩子3歲前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和愛的孩子就能形成真自我,能夠自主表達和接納自己的感受,若孩子3歲前缺少父母足夠的愛,孩子擁有的就是假自我,小時候圍繞著父母的需求轉,長大了也會一味地迎合別人的需求,沒辦法活出獨立的自我。
  • 中外網友熱議中國式孝順:新時代要踐行新孝道
    這種「中國式孝順」讓很多澳洲網友十分驚訝。孝,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穩定的社會文化心理基礎。以新「24孝」為代表的中國式孝順成為目前中國家庭的幸福密碼。專家表示,在西方罪感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中國孝文化價值需要重新審視。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傳統孝文化需要進行進一步創造性傳承與弘揚。
  • 百善孝為先,為什麼「孝道」在中國如此重要?
    和國外的家庭觀念不同,在國外孩子到了十八歲之後就很少和父母往來,只會偶爾見面,但中國人不同,中國的孝順包括服從父母的意願、在父母年老時照顧他們並努力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舒適感,例如食物、金錢或照顧父母的心裡健康。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父母為孩子提供生命,並在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支持他們,為他們提供物質、思想和教育等需求。另一方面,孩子作為回報會負責照顧父母的老年生活,像父母照顧孩子一樣。
  • 武志紅:中國式愛情的樣子
    選自武志紅、青音合著《中國式的情與愛》。天貓搜索:博庫圖書專營店,即可購買限量籤名版+寄語+武志紅籤章版,並有驚喜愛情手帳贈送。父母的關注點往往落在買學區房、落戶口這些特別實際的問題上。所以直到現在,大部分中國人選擇婚姻的時候,雖然也考慮愛情,但不會將愛情作為婚姻的充分必要條件,而將婚姻的持久穩固視為比愛情更重要的事情,將重點放在物質條件、社會地位等方面。        愛情是靠不住的關於愛情,我聽過一些不同的說法。
  • 「這屆年輕人沒有自我」|專訪心理學者武志紅
    武志紅在微博擁有超過800萬粉絲,已然是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心理學者之一。作為超級個體,武志紅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他的公司位於廣州珠江新城一座摩天大樓裡,與廣州地標建築「小蠻腰」隔江相望,在裝飾現代的格子間中,有數十位員工為之奮鬥,從程式設計師、新媒體編輯到商務人員,武志紅的公司具備當下內容公司的幾乎全部的標準人員配置。
  • 山東大學猶太教中心舉辦「猶太與儒家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山東大學一級教授張祥龍先生從時間視域對孝道進行了現象學分析;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李晨陽教授從不同側面探究了儒家孝道的內涵,並辨析了儒家「孝」的英譯問題;芝加哥大學Brook Ziporyn教授帶領大家閱讀《孝經》及其註解,揭示了儒家孝道的倫理與形上學維度。
  • 讀《論語》有感——以「仁孝關係」為核心的儒家「孝」觀念簡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就把"仁"作為其思想的核心。據統計,孔子在《論語》中18次提到"孝",提到了與"孝"相關的5個部分,如"父母惟憂其病",即子女在父母生病時要照顧好父母。因此,"孝"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仁"與"孝"相互獨立、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孝"表達和傳遞了什麼樣的理念?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留學德國17年失聯父母,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教育不能沉默
    在與女兒失聯的17年裡,夫妻倆也嘗試了各種辦法尋找女兒。卻始終沒能與女兒聯繫上。孔子認為最重要的教育是孝的教育,只有先把孝道學習好了,然後才能去學習文化知識。現在的教育有思想品德課程,講的是高大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孝道講的不多。在上個世紀的新文化運動和後來的文化大革命對孝道進行了全面的批判,把孝道當做是腐朽的封建思想。孝道在傳承的歷史中確實也存在很多腐朽的東西,需要反對。毛主席有這樣一句名言: 不破不立。
  • 儒家有部被冠名「封建枷鎖」的經典,可惜很多人不懂其永恆價值
    《孝經》自誕生以來一直是中國社會倫理關係構築的基礎理論依據,深刻影響了兩千年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中國人的文化人格。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出於翻地反封建的思想需要,《孝經》這部儒家經典被冠上了「封建枷鎖」的名號,逐漸被囚禁在了「思想糟粕」的黑屋裡。這當然有著時代需要,對於這樣的歸類也無法再置褒貶。
  • 儒家思想與中國書法
    儒學之士對於文字淵源關係的考究,既是對先賢創用文字的敬畏與崇拜,又是儒家思想對文化及文字的發展的一種學術態度。可以說,這是趙壹之所以「非草」,認為「草」無益於政的一種根於注重淵源關係的「崇古反今」和「書之為用」的思想根源。
  • 安徽湯池儒家文化教育讓小孩只吃素不殺生[圖]-安徽 儒家 文化教育...
    核心提示   3年過去了,針對湯池的這種教育方式,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曾經全面推行湯池儒家文化教育模式的湘西吉首馬頸坳鎮中心完小,半年之後被全面叫停,吉首縣教育局局長劉世強認為,在湯池,許多老師和學員帶有全盤接收的傾向,並沒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原則,以區分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
  • 黃玉順:我們時代的問題與儒家的正義論
    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自有其特別之處,我們這裡不妨一言以蔽之:禮崩樂壞。這是中國儒家的表達方式,意謂既有的社會規範體系正在坍塌:道德規範、倫理規範、政治規範、經濟規範、家庭規範、行業規範等等都正在被解構,社會日漸陷入「失範」的亂象之中。為什麼會這樣?儒家還有一種表達方式:人心不古。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陷入了嚴重危機。我們看到一種相當普遍的傾向:利益成為了當今時代的最高價值。
  • 孝道的悖論:五四知識分子的理智與情感衝突
    他說,「中國儒家的宗教提出一個父母的觀念,和一個祖先的觀念,來做人生一切行為的裁製力」,「儒家的父母便和別種宗教的上帝鬼神一般,也有裁製鼓勵人生行為的效能」,「人若能一舉足,一出言,都不敢忘父母,他的父母便是他的上帝鬼神;他的孝道便成了他的宗教」。胡適多少還承認孝道的道德作用。魯迅則認為孝道根本不具有道德價值。 其四,孝道泯滅獨立人格和才能發展。
  • 儒家「禮—樂」核心與「詩言志」
    在中國,詩與藝術,樂與審美,都是以深厚的 哲學 意蘊作為背景的,這首先是「禮一樂」社會存在本體論的要求,其次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人文的要求。儒家認為,產生於詩人心中的情感是受到倫理道德制約的社會性的理性情感。孔孟把人的情志歸於仁,歸於善,認為這是天賦予人的天性,人的情志就應當體現人的這一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