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微博發表解構孝道的文章《孝道是對人性的逆襲》,引發大量轉發和討論。
在當今時代,如何看待孝道和儒家的種種設置?最為犀利的即進行心理學解構。
孝道是儒家的核心,而武志紅強調,幾大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等,都算是寡母家庭,要深入理解孝道須先對「聖人」進行「精神分析」。
「我的確認為,孝道是各種中國式問題的源頭,有時會說它是大惡,惡之源。看歷史,則覺得,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是大家長控制一切的集體主義,而孝道則是維護大家長權威的最有效的東西。它還導致了各種精細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武志紅 資料圖他還引用一個男孩的話:「孝道的效用,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生孩子享受一下做皇帝的感覺。這是孝道的真諦——讓家長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孩子面前。」
去年武志紅的一條微博感慨,已經引來高達2034的轉發量:「孝道,就是嬰兒式父母們發明的吧。本來,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以他們的強有力的掌控感,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並內化他們的力量;但孝道則相反,是嬰兒般的父母們活在他們不能掌控的世界中,他們倍感無力,所以要掌控孩子,好獲得一點安全感。孝道,就是把這個心理遊戲給合理化了。」
幾天前,武志紅又一次在微博遭到批評攻擊,來自心理諮詢師建評的《武志紅說孝道是大惡,建評的五點意見》,並被因央視《心理訪談》成名的楊鳳池轉發:「有人只為搏眼球」,建評則指責武志紅「說一套做一套」。武志紅並未反擊,只是簡單地回復,這些對他的武斷評論「聽下去真像活在敵意妄想中似的」。
武志紅解釋說,最初解構孝道並非有意識,現在則越來越清晰。重要的是人性的復興,「人要活得像是一個人,而不是某種規則下的看似正確的東西。」
以下是《孝道是人性的逆襲》全文。
一、
孝這個字,傳統而溫柔一點的解釋,是孩「子」承載著「老」人;殘酷一點的解釋,是看孩「子」一刀,再把孩子埋到「土」裡。
不過,孝這個字,其實有點空,真正要命的,是「順」這個字。
順,即孩子「順」老人的意。這樣做的代價是,孩子的真實自我被犧牲了。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哲學乃至現在的客體關係心理學都是相悖的。以我有限的知識看,猶太——基督教文化中沒有孩子「順」父母這回事。
二、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始,影響世界的心理學家們有一個一致的看法,要將孩子養好,關鍵是,在孩子尚是嬰幼兒時,父母,尤其是媽媽,要「順」著孩子的意。
為什麼要順孩子的意?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克特說,要想讓孩子能保持生命最初的活力,他需要有一種感覺——他可以自由地使用媽媽,滿足自己的種種需求。
溫尼克特還說,孩子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而構建起來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動而流動的,放鬆,專注,並天然地富有創造力。相反,孩子以媽媽的感覺為中心而構建起來的自我,是假自我。
孩子之所以構建假自我,是因孩子發現,他除非能敏銳地捕捉到媽媽的感受和想法,去滿足媽媽的情緒,否則媽媽不會關注他。
孝道,就是在鼓勵孩子發展假自我,不是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成為他自己,而是以父母的感受為中心,成為父母期待中的那個虛假的人。
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懼,對孤獨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許多失去了自己、永遠都在無意識地捕捉別人意圖的來訪者,當深入地聆聽自己內心的恐懼時,會出來這樣的話「媽媽,不要不理我」「媽媽,抱抱」「媽媽,看我」。
察言觀色之本領的核心是恐懼!「順」父母的本能也源自恐懼。最深的「順」不是源自對父母打罵的恐懼,而是對被媽媽拋棄的恐懼。
三、
順父母意,其境界遠不如順嬰兒意。
道德經中說,復歸於嬰兒。
太多人則發現,生養了孩子後,自己變得更健康了。
這是因為,成年人的心常被世俗和成見所蒙蔽,變得狹隘而僵硬。相反,嬰兒的心,卻是流動、輕盈,且有心靈感應的能力。
四、
孝道是儒家的核心,而幾大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等,他們都算是寡母家庭。
孝道,的確是被統治者利用了,但這些聖人們,他們所倡導的學問,首先源自他們的內心。在我看來,他們的學問,並非是為了迎合統治者。
要深入地理解孝道,就必須深入地理解這些「聖人」們的內心,必須對他們的內心進行解析,必須對他們與母親的關係進行細緻的了解。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和作為後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係心理學,是了解這幾位聖人乃至我們自己內心的極佳工具。
這些從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治療中發展出來的心理學理論,都認為,我們的人生是一個輪迴,即,我們成年人的人際關係模式,是由童年時與父母的人際關係模式的輪迴,其中,母子關係的影響尤為關鍵。
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是戀母情結,即男孩對媽媽的複雜情感。這是解析聖人們的利器。不過,在這個國度使用精神分析解析聖人,那要慎之又慎,希望我以後衣食無憂後,拿上3-5年的時間,專心研究聖人的人生與學問,就此寫一本《中國聖人》。
五、
我們的文化,克制個人慾望。
閹人閹割了性慾。
聖人閹割了物慾。
但他們都有權力欲。
這是我們文明的一體兩面。
六、
假自我,在溫尼克特看來,是心理問題的關鍵所在。
孝與順,就是在整個民族的範圍製造假自我。
假自我,是我們的民族性,也即我們民族的集體意識與集體無意識。
在這個民族內生存,最好順應這種民族性。
所以,官員們的言談舉止,都很像是閹人與聖人的集合體,既強調性純潔又強調不貪,但背後,他們的欲望泛濫。
所以,電視上的心理學家,都很像是有一對大乳房的好媽媽,永遠都在扮演一副愛哺育孩子的形象,但他們的欲望,總要在一些地方安放。
我們不敢呈現性慾,怕被閹割。
我們不敢呈現物慾,怕被蔑視,也怕被剝奪。
弗洛伊德則稱,性慾與攻擊欲,是人類的兩大動力。溫尼克特則說,欲望,即活力。
我們偽裝得沒有欲望,偽裝得如此成功,以至於也缺少了活力。
七、
前不久悟出一句話,不敢直接寫,後來藉助一個北韓聖人的事跡寫了出來:
在一個真理被逆轉的社會,做一個一本正經的好人,就等於是一個SB。
該北韓聖人,是為了拯救偉大領袖的畫像而殉身。
我們,有多少人為了愚孝而殉身。最可怕的是二十四孝中的那些故事,那妻兒的肉與命,做了對父母(多是母親,很有趣的一點)愚孝的祭奠。
八、
被假自我束縛住的人,會有強烈的動力走向相反。
所以,倡導孝道的中國,其實做不到「尊老」;整天喊「一切為了孩子」的中國,實際上是對孩子最殘酷的國度;我們特別講道德,其實最不道德;私德已不怎麼樣,公德更是沒有……
這一切看起來糟糕至極,但其實有一個極具價值的深切動力——我們通過糟糕的方式追求真自我。
九、
孝道,並非僅是統治者的需要,也是出自我們對真自我的恐懼。
真自我,稍深一層是欲望,與彰顯自我的張力,譬如物慾、性慾與攻擊欲,更深一層是愛的流動。
我們首先缺愛,覺得愛怎麼都得不到,而愛的最初表現方式,就是母愛。
接著,我們是恐懼自己裹挾著攻擊性的欲望。
孝道,其實對愛絕望的孩子們的一種防禦。本來就沒獲得什麼母愛,但卻說「父母怎麼做都是愛」。自欺欺人!
十、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這個貌似正確的說法其實藏著根本性錯誤。父親再慈愛,君主則英明,也不能替代子與臣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取代子與臣的靈魂。而獨立思考,是靈魂的一個最基本需求。
一顆真正獨立的靈魂,比什麼都重要。這樣的靈魂,才可以入道,才有資格進入「臣服」。
這個臣服,不是臣服於某人,如父母或君主,而是臣服於「道」。
十一、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這只是一個說法,一個誘使你孝順的誘餌而已。畢竟,你聽到過對「父慈」與「君仁」的細緻解讀嗎?
我們最常見的人生哲學,都是孝順的種種變異,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棍棒出孝子」「忠孝兩全」等。相反,你聽到過多少關於「父慈」與「君仁」的人生哲學?
我們就靠這麼可憐的一兩句,來為宏大的孝順找平衡。
現實中也如此,中國父母們,一直以來,很少有關於如何做父母的有益教誨,而關於如何孝順父母的愚蠢教誨,則是數不勝數。
十二、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講,自我實現。
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羅傑斯講,成為自己。
存在主義哲學講,存在即選擇,選擇即自由。翻譯成大白話即,你的人生意義,在於你如何做選擇,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選擇,你的人生才有自由。
溫尼克特講,真自我。
……
一些人會說,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孝順就是該心理學的核心。
可是,真正最中國的,也勢必是最世界的。
最世界的是老子,我們再怎麼建孔子學院,孔子在世界上的影響都不如老子的5000言之道德經。
最世界的是王陽明,而王陽明說,我心之外,再無他法。
這些,都是一回事。
我最愛的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則講,我與你。忠於我的心,才能遇到「你」,你即上帝,你即神性,你即道。
所以,活出真自我的人,勢必是最有愛心的。
最後補充一句:美國神話學家坎貝爾說,歐洲現代文明的開端,在於愛情,在於文藝復興對人性的尊重,而不是要到人自身之外去尋找人應該如何活著的規則。我試著解構孝道,原來是不夠有意識的,現在越來越清楚,是希望我們國家的文明,也能開啟我們遲遲未開始的人性的復興——不必到孝道中找答案,不必到任何外在的看似正確的事物找答案,而就從人性自身找答案。
人要活得像是一個人,而不是某種規則下的看似正確的東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