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阿婆看到那行數字著急得不行,又不知如何清洗
東南網3月25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 文/圖)「變得這麼難看了,怎麼辦啊?」「有什麼辦法能清除掉嗎?」昨天,年近80的吳秀滿阿婆一夜醒來,看到泉州市舶司遺址門前的石碑,被人塗上「辦證」兩字和一串數字,明晃晃的,心疼得她不知如何是好。
這塊石碑是有講究的石碑,守護著泉州曾經輝煌的一段海洋文化史。吳阿婆義務守護10多年,還較真地打通辦證人的電話,只是希望能儘自己微薄之力,為泉州古城多留住一份積澱。
石碑遭塗鴉 阿婆請人支招
昨天早上,吳阿婆出門時才發現,位於鯉城水門巷的市舶司遺址石碑被人下了黑手。她試圖清理,沒有效果,試圖打石碑上的電話,對方否認。想來想去,她又去找其他文史愛好者一起來想辦法。
吳阿婆說,石碑被破壞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1年,市政府立在牆外另一側的石碑被人扔進內溝河中。石碑碎成四塊,居民們請人把碎石碑撈上來補好,立在原處。
後來,吳阿婆就和幾位老鄰居加入義務保護、宣傳「古海關」遺址的隊伍。十年來,他們幫忙組建起泉州市舶司紀念室、市舶司文史紀念室。大家輪流值日,為遠道而來的國內外客人介紹市舶司掌故。在這群老人看來,市舶司遺址是他們用心經營的一個「家」。這裡也吸引了大量來自日本、美國、緬甸的文史研究者,以及國內高校師生。
2001年,另一側的石碑被人扔下橋,碎成四塊,又被吳阿婆等人拾補起來
露天文物難擋黑手
市舶司的石碑被下黑手並不是孤例。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介紹,她就曾見過許多立在戶外的各種保護石碑被人為幹擾。輕則雜物堆積,重則被砸壞。這些保護碑還是在市區範圍內的,若是在郊區,甚至還有被人直接搬走的。
比如承天巷口的麗正門遺址碑,時常有附近商家堆放拖把、雜物;新門街後側的黃氏宗祠,門前的市級文物保護標示,被人砸壞;還有鎮撫巷內省級文保單位黃宗漢故居,門前「大司馬」的石碑,後側的文字介紹被綠化帶遮得完全看不見。
泉州市文廣新局出寶陽副局長說,市舶司這次被塗鴉的幸好只是保護標示。對一些石頭材質的文保單位被塗鴉,清理時要特別慎重。因為如果用化學試劑來清洗,對石頭材料也會形成新的損壞。
如何保護露天的文物?出副局長說,實際工作中只能通過加強巡查來避免,實在防不勝防。國家的文物保護法有規定,對類似的行為即使現場抓住,也只能對當事人罰款50元,處罰力度太輕。
如果要做到各級文保單位都裝監控探頭,還涉及安裝、資料存儲、管理人員和場所的問題,不太現實,目前只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這樣的設施。
□相關閱讀:
市舶司是古代海關
用現在的話說,市舶司就是監管國際貿易的政府機關。
泉州海外交通貿易開始於唐朝,興盛於宋元。隨著對外貿易發展需要,北宋王朝在1087年設福建市舶司於泉州,專掌番貨、海舶、貿易之事。與泉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曾達到100多個。
市舶司水關在鵲鳥橋下,外商用小船將貨物沿水溝運到市舶司辦理手續。市舶司的倉庫原址還保留著當年滅火用的巨型水井,市舶司裡還有石頭製作的馬槽。
相關報導>>>
市舶司遺址石碑被噴「辦證號碼」
石碑被噴漆,市民很生氣。
本報訊 (記者廖培煌 實習生王霽雯 文/圖)「太過分了,居然把辦證號碼噴到石碑上!」昨日上午,在市區水門巷竹街市舶司遺址,常年做義務講解工作的吳秀滿阿婆氣憤地向記者訴說遺址石碑的遭遇。
市舶司遺址於1998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還在其大門旁立碑。但是,該石碑上面赫然出現「辦證」兩個黑色大字,旁邊還噴著1597380****的手機號碼。10餘年來,吳阿婆和幾位老人一直義務看守市舶司遺址,負責保護保潔工作,為遊客免費講解市舶司的歷史。她說,前天下午,她和同伴離開遺址時,還沒有看到這些黑字。「這些字應該用漆噴的。」附近的居民張女士說,可能是「辦證人員」在晚上時間用噴罐噴上去的。吳阿婆和張女士等人,用鐵刷和洗衣粉使勁洗,也沒辦法洗掉這些黑色的噴漆。
附近幾名居民說,「辦證人員」竟然把「辦證號碼」噴到文保單位保護碑上,實在太過分了。吳阿婆撥打石碑上的「辦證」號碼,接電話的是一名男子,對方連說「講普通話」,吳阿婆批評了他。男子卻稱那些字是別人噴的,不關他的事。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說,根據文物保護相關條例,在石碑亂噴漆的行為已違法。該局將要求鯉城區文體局儘快清理被噴上去的黑字,同時加強監管,一發現類似行為再次發生,將立即報警處理。
【相關連結】
市舶司遺址
市舶司遺址是古代管理海外貿易的官署,其職能類似於現代的海關。泉州市舶司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止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歷經宋元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每年舉辦祈風典祀、設宴犒賞蕃商,見證閩南本土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發展的歷史,現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