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舶司遺址石碑被塗鴉「辦證」 求支招清洗

2020-12-23 東南網泉州頻道

吳阿婆看到那行數字著急得不行,又不知如何清洗

東南網3月25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 文/圖)「變得這麼難看了,怎麼辦啊?」「有什麼辦法能清除掉嗎?」昨天,年近80的吳秀滿阿婆一夜醒來,看到泉州市舶司遺址門前的石碑,被人塗上「辦證」兩字和一串數字,明晃晃的,心疼得她不知如何是好。

這塊石碑是有講究的石碑,守護著泉州曾經輝煌的一段海洋文化史。吳阿婆義務守護10多年,還較真地打通辦證人的電話,只是希望能儘自己微薄之力,為泉州古城多留住一份積澱。

石碑遭塗鴉 阿婆請人支招

昨天早上,吳阿婆出門時才發現,位於鯉城水門巷的市舶司遺址石碑被人下了黑手。她試圖清理,沒有效果,試圖打石碑上的電話,對方否認。想來想去,她又去找其他文史愛好者一起來想辦法。

吳阿婆說,石碑被破壞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1年,市政府立在牆外另一側的石碑被人扔進內溝河中。石碑碎成四塊,居民們請人把碎石碑撈上來補好,立在原處。

後來,吳阿婆就和幾位老鄰居加入義務保護、宣傳「古海關」遺址的隊伍。十年來,他們幫忙組建起泉州市舶司紀念室、市舶司文史紀念室。大家輪流值日,為遠道而來的國內外客人介紹市舶司掌故。在這群老人看來,市舶司遺址是他們用心經營的一個「家」。這裡也吸引了大量來自日本、美國、緬甸的文史研究者,以及國內高校師生。

2001年,另一側的石碑被人扔下橋,碎成四塊,又被吳阿婆等人拾補起來

露天文物難擋黑手

市舶司的石碑被下黑手並不是孤例。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介紹,她就曾見過許多立在戶外的各種保護石碑被人為幹擾。輕則雜物堆積,重則被砸壞。這些保護碑還是在市區範圍內的,若是在郊區,甚至還有被人直接搬走的。

比如承天巷口的麗正門遺址碑,時常有附近商家堆放拖把、雜物;新門街後側的黃氏宗祠,門前的市級文物保護標示,被人砸壞;還有鎮撫巷內省級文保單位黃宗漢故居,門前「大司馬」的石碑,後側的文字介紹被綠化帶遮得完全看不見。

泉州市文廣新局出寶陽副局長說,市舶司這次被塗鴉的幸好只是保護標示。對一些石頭材質的文保單位被塗鴉,清理時要特別慎重。因為如果用化學試劑來清洗,對石頭材料也會形成新的損壞。

如何保護露天的文物?出副局長說,實際工作中只能通過加強巡查來避免,實在防不勝防。國家的文物保護法有規定,對類似的行為即使現場抓住,也只能對當事人罰款50元,處罰力度太輕。

如果要做到各級文保單位都裝監控探頭,還涉及安裝、資料存儲、管理人員和場所的問題,不太現實,目前只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這樣的設施。

□相關閱讀:

市舶司是古代海關

用現在的話說,市舶司就是監管國際貿易的政府機關。

泉州海外交通貿易開始於唐朝,興盛於宋元。隨著對外貿易發展需要,北宋王朝在1087年設福建市舶司於泉州,專掌番貨、海舶、貿易之事。與泉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曾達到100多個。

市舶司水關在鵲鳥橋下,外商用小船將貨物沿水溝運到市舶司辦理手續。市舶司的倉庫原址還保留著當年滅火用的巨型水井,市舶司裡還有石頭製作的馬槽。

相關報導>>>

市舶司遺址石碑被噴「辦證號碼」

石碑被噴漆,市民很生氣。

本報訊 (記者廖培煌 實習生王霽雯 文/圖)「太過分了,居然把辦證號碼噴到石碑上!」昨日上午,在市區水門巷竹街市舶司遺址,常年做義務講解工作的吳秀滿阿婆氣憤地向記者訴說遺址石碑的遭遇。

市舶司遺址於1998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還在其大門旁立碑。但是,該石碑上面赫然出現「辦證」兩個黑色大字,旁邊還噴著1597380****的手機號碼。10餘年來,吳阿婆和幾位老人一直義務看守市舶司遺址,負責保護保潔工作,為遊客免費講解市舶司的歷史。她說,前天下午,她和同伴離開遺址時,還沒有看到這些黑字。「這些字應該用漆噴的。」附近的居民張女士說,可能是「辦證人員」在晚上時間用噴罐噴上去的。吳阿婆和張女士等人,用鐵刷和洗衣粉使勁洗,也沒辦法洗掉這些黑色的噴漆。

附近幾名居民說,「辦證人員」竟然把「辦證號碼」噴到文保單位保護碑上,實在太過分了。吳阿婆撥打石碑上的「辦證」號碼,接電話的是一名男子,對方連說「講普通話」,吳阿婆批評了他。男子卻稱那些字是別人噴的,不關他的事。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說,根據文物保護相關條例,在石碑亂噴漆的行為已違法。該局將要求鯉城區文體局儘快清理被噴上去的黑字,同時加強監管,一發現類似行為再次發生,將立即報警處理。

【相關連結】

市舶司遺址

市舶司遺址是古代管理海外貿易的官署,其職能類似於現代的海關。泉州市舶司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止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歷經宋元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每年舉辦祈風典祀、設宴犒賞蕃商,見證閩南本土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發展的歷史,現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泉州晚報

相關焦點

  • 泉州市4處遺址增補為省級文保單位 4處遺址名單
    記者近日獲悉,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增補南外宗正司遺址、市舶司遺址、順濟橋遺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等4處遺址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了解,這4處新增補的省級文保單位,分別是坐落於鯉城區古榕巷60號院內的泉州市南外宗正司遺址、坐落於鯉城區海濱街道辦事處水門社區的市舶司遺址、坐落於鯉城區晉江江面上的順濟橋遺址,以及坐落於安溪縣尚卿鄉青洋村南450米處的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 板橋鎮北方唯一市舶司遺址 書寫商貿重鎮繁華
    「這裡就是原來板橋鎮的所在地,也就是板橋鎮遺址。」站在雲溪河畔,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玉海如數家珍地介紹說,離這裡幾百米遠,膠州市雲溪河北岸、湖州路南端便是板橋鎮碼頭遺址,雖然碼頭已經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模樣,當地居民也難以說清遺址的歷史脈絡,僅知道這裡曾經是繁華的板橋鎮,但通過考古發掘可以證實板橋鎮的歷史,像一本記載著厚重文化的書籍。
  • 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揭牌暨泉州考古系列活動在泉州市舉行。 泉州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20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確定為我國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
  • 安溪這處宋代冶鐵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具體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真武廟、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府文廟、開元寺、老君巖造像、清淨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
  • 哈爾濱烈士陵園石碑遭遺棄?
    清明節前,哈爾濱烈士陵園石碑遭到塗鴉,14日,再去查看,石碑仍矗立在道邊,未挪到陵園的園內,難道是被遺棄了?再被塗鴉咋辦。該石碑為漢白玉質地,矗立於陵園正門一側的柵欄外,上面刻有「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哈爾濱烈士陵園」字樣,清明節前,下方不知什麼時候被人用藍色油漆塗寫了一串數字。14日再回訪,塗鴉被磨掉了,石碑上留下了深深的磨痕,字沒了但石碑遭到了不可恢復的破壞。
  • 瑪雅遺址發現「謎」一樣石碑,翻譯出上面的文字,很多人都不信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地球末日」之前,英國考古學家薩圖爾諾在瓜地馬拉瑪雅遺址中,發現了一塊神秘石碑,上面寫滿了瑪雅文字,翻譯過來之後令人大吃一驚……究竟石碑上寫了什麼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 省級文保單位林大欽墓遭塗鴉!可恥!
    然而近段時間,有群眾向我們反映稱,這座潮汕地區唯一的文狀元墓卻遭人塗鴉。是誰這麼缺德呢?從網友提供的圖片可以看到,林大欽墓的石碑上,被人用紅色塗料在空白處寫下兩行字,顯得十分礙眼,內容像是在宣洩某些負面情緒。桑浦山旁就是省級文保單位林大欽墓,我們可以看到(原本)圖片裡的兩行紅色塗鴉字體現在已經被清除,但通過對比還是能看得出石碑上清理的痕跡。
  • 他本是宋朝泉州市舶司提舉,朱元璋為何要將其掘墓鞭屍?
    享受此待遇之人便是原大宋王朝泉州市舶司提舉,名字叫做蒲壽庚。一個提舉,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官,能起多大的作用?何況早已死去多年,緣何朱元璋會這樣地恨之入骨呢?提舉,也稱作倉司,其實就是指管理的意思,最早始於漢朝耿壽昌設常平倉,用來管理倉庫。宋代主管專門事務如常平司的免疫、市易的官職,多以提舉命名,官階並不大。
  • 中國城市:泉州市
    2019年,泉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946.66億元,經濟總量連續21年保持全省第一。 上古先秦 上古為百越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夏、商兩代,泉州地屬揚州。
  • 山東板橋鎮遺址:13年裡連續出土鐵錢40餘噸(圖)
    板橋鎮遺址作為歷史一個古港,它見證了青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也為青島海上絲綢之路尋蹤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王磊說,市舶司是中國古代官署名,負責對外(海上)貿易之事。根據記載宋代重視海外貿易,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市舶使,掌海上貿易。徽宗崇寧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寧波)、密州(今山東膠州)、秀州(今上海淞江)等地設市舶司,負責檢查進出船隻商貨、收購專賣品、管理外商。
  • 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與巴學園遺址上的石碑
    作為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在《奇想國的小豆豆》一書中,講述了長大後的「小豆豆」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的故事,探訪那些掙扎在戰亂和貧困中的孩子的故事,以及回到原點,在自由之丘的巴學園原址上建紀念石碑的故事。本文摘編自《奇想國的小豆豆》,由澎湃新聞經新經典文化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