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端午、龍舟,得益於兩岸歷久彌新的文化認同,宜昌一早成為臺商投資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
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當月,宜昌市第一家臺資企業「湖北大鳥捲菸材料有限公司」在當陽落戶,臺灣同胞投資宜昌的帷幕就此拉開。
二十五載風雨兼程,相濡以沫,截至2013年6月,宜昌市已累計批准成立臺資企業196家,註冊資金3.06億美元,投資總額達到6.38億美元。
臺商投資第三波高峰正在形成
宜昌利用外資的活動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臺資企業在宜做出的貢獻。目前,臺商在我市主要投資行業分布在新型材料、電子原器件、設備製造、專科醫院、生物科技、農業、旅遊、餐飲及百貨零售業等領域。據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臺資企業已累計實現銷售收入60多億人民幣,出口創匯7億多美元,上交稅3億多元人民幣,平時用工6000多人,尖峰時段(季節性)用工10000多人,是宜昌全方位跨越發展的生動註腳。
市臺辦經濟科負責人介紹,臺商投資宜昌,也走過採取合資形式、規模不大、技術含量不高到後來漸趨理性,朝著獨資、出口型及技術含量高發展的歷程,在此之中,曾出現了兩次投資高峰:1992-1995年,4年內共有97家臺資企業落戶宜昌,投資總額達到1.55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160萬美元;
2000-2004年,5年內宜昌新註冊的臺資企業達到32家,投資總額達到1.33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414.7萬美元。
「宜昌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遊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電旅遊名城的這三張『名片』的吸附作用日益明顯,從長遠看,臺商在宜投資的第三次高峰正在形成。」該負責人分析,未來臺商在投資領域將會大大拓展,向新型材料、電子原器件、裝備製造、磁電等清潔能源、生物及高端物流遞進。
以商招商打造臺資集聚高地
新世紀以來,臺資逐漸向長江以北和內地轉移,各省各市紛紛主動對接,競爭異常激烈,而宜昌,卻引得一隻只「金鳳凰」的青睞,安心棲於梧上,結果絕非偶然。
宜昌市以「湖北(武漢)臺灣周」宜昌分會場活動為契機,巧做宜臺產業對接。近年來,宜昌分會場的一系列活動,被悉心打造成招商引資、向臺推介的平臺。先後邀請、接待來宜投資考察的臺商共有110批次1804人次,感情在密切的交流中持續升溫。
2013年4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楚平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對臺工作匯報,要求找準對臺工作與服務宜昌「特大城市」建設的結合點。2010年4月和2012年5月,副省長、時任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和時任宜昌市長李樂成分別率團赴臺參加了第七、第九屆「臺灣湖北周」活動,舉辦了「宜臺經貿合作懇談會」,拜會了臺灣工業總會、電電工會、商業總會等3大行業總會,考察了臺灣中部、南部、新竹3大科技園區及友達光電、統一集團、百腦匯等10多家著名的高科技企業,籤訂了一批經貿合作協議,為宜臺經貿合作,實現產業對接奠定了基礎。
今年5月,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旭明赴臺參加「寶島文化交流」活動,五年來,我市共組團赴臺及到沿海開展招商引資40多批次,通過組團進入島內拜訪、考察臺灣工商社團和企業,到沿海臺商、臺資企業比較密集地區開展招商引資活動。
招商過程中,宜昌市充分發揮臺資企業協會作用,組織在宜臺資企業家「以商招商、以商引商」,精心選擇、策劃、推出一批對臺商有吸引力的能體現兩地優勢互補的招商項目,較好地承接了臺灣及沿海產業轉移。
貼心服務助在宜臺企成長
請進來了如何安心發展?這是臺商在大陸投資的普遍「心結」,宜昌市委市政府領導深悉「臺商講感情,重信義」的性格,要求各相關行政服務部門務必做到「有諾必踐」,近年來,積極、穩妥調處臺商投訴和臺胞信訪,相繼為臺商、臺資企業辦實事500多件次,涉臺服務軟環境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2008年9月,宜昌市在全省市州率先成立了由紀委、政法委等18個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宜昌市臺商投訴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細緻耐心的工作態度和效率,受到包括臺灣電電公會在內及在宜臺商和外地臺商的一致好評。
2011年,省政府關於進一步支持臺企加快發展的「23條」意見」出臺後,我市迅速落實這一「真金白銀」的利好政策。九丹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第八屆湖北(武漢)臺灣周期間籤約的在宜臺資項目,項目進展前期,曾遇到土地辦證、建設融資等難題,市政府依據「23條」規定的「非禁即準、非限即許」原則,特事特辦,同意臺商先行墊付拆遷費及土地平整費,提前進行場平及道路等附屬設施建設,為項目儘早開工建設投產贏得了時間。
2002年10月,宜昌市在全省率先成立臺商工業園,即三峽臺商工業園。2010年7月,我市又獲批全省七大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區之一的枝江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三峽臺商工業園、枝江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是我市兩大省級涉臺園區,緊鄰三峽國際機場、焦柳鐵路線和通往北京、上海、武漢等大中城市的的高速公路、高鐵,對接長江黃金水道上的雲池深水港,優良的地理環境和便捷的交通,向臺商們展示的是宜昌人的誠意。目前,亞元科技、興勤電子、明珠鋼球等一批臺資企業入駐其中,組團發展的態勢讓產業鏈得以穩定延伸。根據形勢發展,我市又在大力籌建臺商電子信息產業園,將會吸引更多的臺灣電子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進入。
廣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現代化特大城市的腳步愈來愈近,而這一次,接踵而至的即是臺資企業在宜發展的第三次高峰,與這座城市共榮共興。(方應富 趙巍 汪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