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兩江基地乘用車工廠焊接車間整車線 記者 張錦輝 攝
重慶商報-上遊新聞記者 鄭三波
近日市經信委介紹,重慶經過五年不懈的發展,2020年,預計(下同)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19萬億元。工業增加值由5558億元增至7300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始終保持在30%左右。全市工業投資年均增長8.5%,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工業經濟實現了規模、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統一,工業和信息化綜合實力躍上了一個大臺階。
預計今年智能產業銷售7530億元
重慶市經信委介紹,重慶智能化發展戰略成效顯著,智能產業加速崛起,「芯屏器核網」補鏈成群,集成電路已形成以功率半導體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新型顯示實現全產業鏈布局,智能終端建成全球重要的產業基地,2020年預計智能產業銷售收入7530億元,同比增長13%。智能製造縱深推進,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2563個,認定智能工廠67個、數位化車間359個,全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到58.6,居全國第7位。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國家頂級節點建成投運,全國域名F根鏡像節點、國家「星火·鏈網」區塊鏈超級節點相繼落戶,頂級節點功能日臻完善,接入二級節點16個,累計解析量3700餘萬次。宗申忽米網、航天雲網工業大數據等10大重點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加速發展,帶動集聚工業網際網路相關企業350家,服務企業「上雲」5.5萬餘戶。高質量舉辦三屆智博會,在國內外唱響了「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的主題,智能化已成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新坐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穩健起勢。
全市規模工業研發投入達360億元
全市企業研發投入規模持續增長,研發準備金獎勵制度帶動作用凸顯,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企業2345家,年均增長33.4%。
市經信委介紹,全市規模工業研發投入達360億元,是2015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6%;規模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預計為1.5%,較2015年提高0.6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連續保持西部第一。
記者獲悉,除了研發投入規模持續增長外,全市企業研發體系不斷完善,聯合微電子中心、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機構建成投用,獨立法人新型企業研發機構數量達到59家,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4家。擁有研發機構的規模工業企業995家,是2015年的1.4倍,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4家,長安在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居行業第一。創新成果加速湧現,全市進入技術創新指導性目錄的新技術新產品數量達到2000個,其中重大新產品402個,矽基光電子成套工藝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全球最小間距Micro-LED顯示技術引領未來方向。
近5年新培育中小微企業67.3萬戶
「十三五」期間市場主體活力加速迸發,市場主體培育呈現井噴態勢,來自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新培育中小微企業67.3萬戶、累計達到92萬戶;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59戶、累計達2120戶。中小企業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從2015年的42.3%提高到48.2%,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94.5萬人,期末從業人員達到830.5萬人,年均增長3.5%,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市穩增長、穩就業的主力軍。
同時,大企業帶動引領作用不斷增強,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級的企業20家,較2015年增加4家。全市100戶重點和100戶成長型工業企業穩產增效,完成工業產值1.1萬億元,增長8.2%,佔全市工業的50%,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超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