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電腦的時候,看見大學寫的教材分析,雖然不知道正不正確,但也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整理歸納出來的,想想發布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同時也能指正自己的不足,畢竟以後也是教書育人的園丁。
1. 在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一體的,確立教學目標是為了教學內容的順利進行,教學內容的實行也是為了目標,兩者是互相聯繫的,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教材分析始終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 教材分析中共由四個系統組成,分別為課文系統(文本)、助讀系統(課文前面出現的課文介紹、作者的背景材料)、知識系統(生字詞的解釋)、作業系統(課後練習,對教學內容的反饋),對一篇教材的分析要從這四個系統全面出發,每個系統的順序沒有固定,可以依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進行改變,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是基於「三基一文」進行教學,「三基」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素材」,「一文」是指「文章(課文、文本)」,對一篇課文進行分析,首先要確定的是年級,要知道這篇課文是哪個年級的,然後根據這個年級階段的需要進行解讀,也就是確定了自己所要教的重點(可從作業系統、助讀系統出發),由此可以更好把握教材分析不會偏離學生這個時期所要訓練的軌道。
3. 教材分析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單元類型」,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在這個單元的位置,每個單元都有一定的主題,確定了這個主題,就有了明確的目標性,對教材的分析不會出現大的偏差,在課程標準中,每個老師對一篇課文的解讀會有自己的角度,導致教這篇課文時出發點不同,自然側重點也就不同(具體參考韓軍和李華平對《背影》這篇課文的教學),但是對教材內容要有足夠的了解,不能歪曲教材所要表達的具體內容,其次教材分析過程中,對教材四個系統整體把握,不要只從一個系統出發或者缺三少四,而四個系統中,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對課文系統的分析,對課文的分析要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文體特徵」,教一篇課文之前,首先得明確這篇課文的體裁,按文章體裁進行針對性教學,像是小說文體的話,就得按小說內容教授給學生,《桂花雨》是一篇敘事記人的抒情散文,散文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是「情感是真實的」,所以在進行《桂花雨》教學過程中時,除了基礎知識之外,還要注重對情感的挖掘,教授給學生如何用小景、小物進行情感的抒發;二是注意與原生文本之間的關係,因為課文相比原文刪減了一部分內容,而為何要刪減,刪減了哪些,則是教材編寫者的選擇,教學之前,要了解課文與原文之間的差異,並要很清楚的了解,至少要比學生清楚很多,避免學生問到有關原文問題時無法回答的情況,並且可以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選擇是否將課文中漏掉的情節進行補充,如果不允許,則可以在課後告訴學生原文還有哪些情節是值得深究的,如果感興趣,就去看看原文;三是從文本內容和言語特點出發,對文本的分析,最基本的就是人物,事件,表達思想,無論是哪篇課文都是從基本的入手,抓住文本的中心再進行講課,至於言語特點,也就是言語形式,首先要明白這樣的言語有什麼好處,為什麼這樣寫,如《桂花雨》中的語言都是比較輕快歡樂的,所以一開始就奠定了歡快的感情基調,這樣寫的目的是突出「搖桂花」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帶著這種感情儘快融入到這種情景之中,而有些課文的語言特點也需要先自己體會其中的含義,之後再跟相關資料進行對比,佐證。
4. 把不同版本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增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豐富課堂內容(如《桂花雨》原文、人教版和蘇教版的比較,兩個版本的課文都對原文進行了刪減,符合小學生的教學,但是在課堂上依然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原文內容,使得整篇課文更具有深刻性)
5. 一篇課文在單元中所體現的教學價值:單元主題不同,側重點不同,教學價值也不同,心理狀態也會發生變化
6. 課文相比原文刪減了思鄉的感傷,和處於下層階級中回不了故鄉的無奈、悲天憫人的傷懷,李海林先生「語文教學主要著眼於教學價值」,所以對《桂花雨》的教學側重「搖花樂」,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琦君的快樂,而對原文中的思鄉情不必太深究,因為學生只是五年級,對太深層次的內容並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