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如果缺失了市井生活的體驗,無論如何都是遺憾的。寫過吳江路上,曾經集結天南海北的小吃美味,也去過壽寧路的小龍蝦一條街,城隍廟的老上海民間風味,今天,我們就來到雲南路,重拾上海市井文化的記憶。
小紹興的奧秘
小紹興的白斬雞好吃,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好吃」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傳說。章潤牛,小紹興的創始人,當年他在雲南路上擺了一個雞粥攤,燒了一些粥,準備混合著雞賣,當時雞沒有幾隻的,燒了大概五、六隻雞掛起來。一不小心,燒熟的雞,掉進了下面一個盛滿涼水的桶,掉下去之後,再拎起來,立即斬給客人吃,哎,沒想到,這個味道要比直接熱的好吃,雞肉也嫩。
小紹興的「秘方」就此誕生了。至此,在他們的廚房製作工藝中,多了一個過濾器——煮熟的雞,都要經過他們的「特殊」冷卻工藝之後,再拿出來斬了上檯面,裡外一道嫩!
「鮮得來」
和小紹興一樣,另一塊老字號——「鮮得來」排骨年糕,也利用本人的母校、光明中學的地下人防工事,重新做起了生意。
印象當中,就在我們學校隔壁的弄堂,上面是氽年糕的,下面就是我們說的防空洞——一度懷疑,這裡是否和我們學校地下的桌球室相通。悶伐?現在想想蠻悶的,有排風扇也沒用的,空氣不好;但是就是要下去吃,三五十個人排隊,這種場景並不在少數。排不到的,就站在別人邊上,看人家吃,吃好了,立即上去位置搶好!「鮮得來」最早恢復經營,一套排骨年糕,2角3分左右,一塊排骨是1角7分。當年吃「鮮得來」是非常扎臺型的事,為啥?當年排骨還是緊俏商品,買肉都要憑票麼!
如今的鮮得來,排骨二塊、年糕二塊、單檔湯一碗已經是22元了
正宗上海生煎
2008年12月,嶄新的雲南路美食街,又一次亮相,這次新增了洪長興、德大、五芳齋、大壺春、燕雲樓等,滬上老字號餐飲品牌。大壺春,專門經營生煎饅頭,老店原先開在四川路漢口路轉角上;2009年,他們在雲南路開設了新店。
關於這家店的店名,有一種傳說:在上世紀30年代,店主原想把名字叫「大壼春」,想和當年走紅上海的「羅春閣」一較高下;但是,沒想到大家不熟悉這個「壼」字,直接念錯成了「壺」——大壺春的名字,就這麼不脛而走。店主也是索性一錯到底,照著店名,直接在店裡放了一大壺大麥茶的茶壺——這下讓顧客得勁又新鮮,人家吃生煎伴著湯料,他沒有湯料,但是有大麥茶,一口生煎一口茶,其實滋味也是只有吃過的人才曉得!
懷念那一碗雞粥
寫雲南路,回憶起這裡的點點滴滴一個個美食攤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當年在這裡的美好時光。當年假如放學比較晚,天氣冷肚子又餓,只能約上同班同學去雲南路吃點小吃再回家——沒辦法,上海人說「長發頭」,胃口也大;但是,就因為這個,當年還被班主任批評,作為「奢侈」的典型在班級裡做了檢討——現在再去看望老師,常常會拿這件事當段子笑話來說。
那些年喝碗雞粥真心不容易,多數是站在馬路上端著喝,小紹興的窗臺,都是要搶的位置;有一趟印象特別深,外面天冷風大,被好心服務員請到二樓包房吃,突然有種受寵若驚、上檔次的感覺。如今,雞粥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但是,即便再回小紹興,那雞粥也沒有了當年的味道,想來,不是雞粥變了,而是我們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