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看電視了好不好?」
「別跑來跑去,要摔倒了」
「不要再玩手機了」
」上課別走神啊「
「看電視,別離電視太近了,傷眼睛」
交流方式
這是家長與孩子正常的交流方式,經常用到的兩字是「不」和「別」字
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名稱叫白熊效應。它要求參與者不要在腦海中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的反彈,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隻白色的熊,所以把這個實驗的名稱就叫白熊效應。
人的潛意識聽不到 「別」這個字,也聽不到「不」這個字。我們在提醒孩子別摔,實際上強調的是摔跤。孩子的注意力就在摔跤上,接下來的潛意識就會自動完成摔一跤的這個動作。
小編是相信這些國外實驗研究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否真的適合我們?學習之後是否真的適合我們的社情?該不該在學習吸收的同時多加一個問號呢?
多年前,小編還在讀書階段,讀了很多管理類、經濟類、營銷類等西方的書籍,畢業入職的頭幾年,那幾年混的還可以,總覺得西方書籍閱讀是沒有白讀的,使用所謂「科學的方法」確實工作效率很高,甩了辦公室其他人幾條街,每每都能得到領導誇獎。
每每這個時候,爸爸就會提醒我,眼裡要有活,更要有人,不然會吃大虧的。
白熊效應
爸爸,是那種人情場合過了千百遍的人,我非常不贊同他的做事方式方法,喝茶、吃飯喝酒是一種浪費時間的社交方式,也因為這經常與父親吵架。
但,當我在公司遇到事情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支持我,領導想保護支持,但其他人都不表態,他也沒有辦法。
後來知道自己吃了虧,爸爸讓我讀讀咱們自己的文化書籍,第一本就是易經,讀完之後,我才明白自己就像是一個傻子。
簡單來說,當你風頭太過的時候,你是得利的,凡事陰陽相伴,你得利別人就失利,你開心別人就相對不會太開心,這是咱們的社情。
所以,今天看到這個白熊效應,我就在思考是不是真的是我們錯了呢?
先不做判斷,先看「春花秋月何時了hsl」網友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真的像電流一樣,過遍自己的全身,直抵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我就是那個捨不得孩子長大的媽媽!女兒22個月斷奶,孩子沒咋滴,我自己哭的像個淚人!孩子34個月上幼兒園,轉身離開淚就流下來,在家整整哭了一上午,不知不覺孩子今年要上小學了。她也越來越懂事了。有時候會問我,媽媽,你是愛小時候的我還是現在的我?回答,都愛!但是心裡真的捨不得你長大!自己親手帶大的孩子。」
含蓄
小編覺得沒有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因為東西方文化確實不一樣,我們的表達方式從來不會像西方那樣直接呢?
我們對孩子的愛,表達起來總是含蓄的。
這種表達的方式弊端在於,一旦孩子習慣這樣的方式,說話就是直來直去,等他長大之後,與父母在一起,就是就事論事,說完就收工。
家,本來就是一個談天說地的港灣,如果成了事事講道理,是不是冷了人情,涼了人心呢?
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做人方面的優秀文化,面對外國文化,我們不用100%抵制,要理性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在吸收的同時,不能忘記我們自己的文化才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