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如果我說上過高中物理的同學都聽過這個實驗,這話沒人反對吧。但大多數同學認為雙縫幹涉實驗僅僅是對光的波動性的證明實驗,那時並沒有認識到這個簡單的實驗竟然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實驗之一。
有說法認為雙縫幹涉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這句話必須深入思考才能懂,因為這個實驗的結果顛覆了此前人們的認知。
實驗之前人們認為: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以怎麼的方式去觀測都是不變的,都是客觀的存在的樣子。
實驗之後卻發現:
對客觀對象的觀測竟然會影響到觀測的結果,即人的主觀意識會影響客觀對象的表現方式。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當兩束相干光在同一個時空中相遇時發生疊加,光線投影到白板上表現出有些區域的光波加強,有些區域的光波減弱,這就是光的幹涉。
但是如果把白板換成測量裝置,來探測每個光子的具體疊加路徑,卻是做不到的,只能觀測到兩條細縫。
如果換成眼睛直接觀測也是,睜開眼睛時只能觀測到兩條細縫,閉上眼睛時在眼睛前就會出現幹涉條紋。
對此哥本哈根給出的詮釋是我們只能觀測到光子打出時和到達時的時間和位置,在這中間,如果探測光子的位置就會引起波函數坍塌,光子相干現象消失,也就是主觀的觀測影響了現象的呈現,這是前所未有的理論,所以是令人毛骨悚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