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說丨為什麼歷史上雙縫幹涉實驗令人細思極恐?

2021-02-08 碼匠人生

點擊標題下方碼匠人生,關注後即可查閱博士的所有硬核文章


歷史上的雙縫幹涉實驗,令很多人感到恐懼:難道未來決定過去?結果決定原因?意識決定物質?


視頻:《細思極恐的雙縫幹涉實驗》


講歷史

聽說很古老很古老的時候,人們認為,我們的眼睛會發出一種東西,照到哪裡,哪裡就可以被我們看到。現在我們知道這認識顯然不對。


後來,又有人認為,光是一個個像小彈丸一樣的非常小的機械微粒,從物體上發出,射進我們的眼睛,然後就讓我們看見啦。這好像挺有道理的,這就是光的粒子假說。牛頓就是這麼認為的。然而這個假說中的「微粒」概念後來也被確定為不成立。


再後來,又有人認為光還可能是一種波,因為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光線在經過兩條平行的非常狹窄的縫隙的時候,它會變成好多條光線。這叫幹涉,波才有這樣的現象。(假如光是粒子的話,那在它後面就應該是兩條細細的光線。)這個實驗就是19世紀初託馬斯·楊所做的雙縫幹涉實驗,此後的100多年大家也沒有覺著這個實驗有啥了不起。


這是裝置示意圖,實際中先讓光源的光通過單孔,以獲得相干光,然後通過雙縫,雙縫極狹細且雙縫間距應該小於1mm。若雙縫後的光屏上出現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就說明光是波。


可是進入20世紀,這個實驗又被重視起來。為啥?因為愛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被各種實驗證明了,一個棘手問題出現了:既然光在微觀上是一個個粒子,那麼當單個光子通過左縫時,它怎麼知道右縫存在,並且與通過右縫的光子發生幹涉的?物理學家開始重點糾結這個糾結了百年的問題:光到底是什麼?

他們決定,重新啟用雙縫幹涉實驗來查個究竟。



雙縫幹涉實驗



下面把19世紀到20世紀的實驗設計成情景劇

情景劇


實驗前,科學家們已經設想了三種可能的結果:

第一種:如果光子是粒子,那麼透過雙縫的光子會在光屏幕上留下平行於雙縫的「兩道槓,而其他的光子被板子攔住。

第二種:如果光是波,那麼透過雙縫的光子會發生幹涉(幹涉是波的特性之一),那麼會在光屏幕上留下幹涉的後果:「斑馬線——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如上圖)。

第三種:如果光是波粒二象的,那麼光屏上會出現既不是「兩道槓」,也不是「斑馬線」的「四不像」情形。



1

第一次實驗:讓大量光子連續通過雙縫。

實驗結果:

光屏上出現「斑馬線」——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科學家的反應——

波派:看到沒,發生了幹涉,光是波!大家可以散了吧。

粒子派:我不服!這或許是光子傳播時候它們之間有相互作用導致的。要求重新實驗!再做一次,讓光源每次只放出一個光子,不讓它們在傳播路上有機會相互作用,看會怎麼樣,我相信一定會變成兩道槓的!


2

第二次實驗:將大量光子一個、一個地發射。

最終結果:光屏上還是出現「斑馬線」。


科學家的反應——

波派:看到沒,光還是波!不用爭了。

粒子派:我不相信!每一次都是一個光子,一個光子跟誰發生幹涉?難不成通過雙縫時候一個光子分裂成了兩個?

波派:我竟無言以答。

兩派異口同聲:那麼加上光電探測器觀測一個一個的光子是如何通過雙縫的。


3

第三次實驗:還是一個一個光子發射,但在雙縫後面加上光電探測器,進行觀測。

結果:(從兩派的以下吵架之中體會)


科學家的反應——

粒子派:看到每次不是左邊的縫通過一個光子,就是右邊通過一個。一個就是一個,沒有發現哪個光子分裂的情況。光是粒子!

波派:憋著急,等通過的光子數量多了再說!繼續看……

粒子派:現在數量夠多了,看到沒,終於出現了兩道槓!Oye這一場我贏了,這一次光就是粒子!

波派:我又無言以答……歇會兒,待我想想這架怎麼吵……這次我要求撤走光電探測器重新實驗……

粒子派:那就是回到第二次實驗?……


4

第四次實驗:拿走光電探測器。用數量不同的光子進行實驗,還是一個一個光子發射

實驗結果:少量光子到達光屏上哪一處是隨機的,屏幕上的光點看上去一片雜亂無章;但是隨著光子數量足夠多,又漸漸顯出了斑馬線條紋。



科學家的反應——

波派:斑馬線又出現啦!光又是波啦!我再次贏了!

粒子派:懵逼!

波派:其實我也懵逼!

兩派異口同聲:見鬼!


如果用探測器「看」了,哪怕是光子到達光屏幕之前的最後時刻打開探測器「看」通過的是哪一個縫(一種延遲的實驗手段),結果就也就成了兩道槓,即光子又成了粒子!

實驗結果竟然取決於有沒有人(探測器)「看」?!

我們只想安靜地做一個實驗,竟然見鬼啦!



觀察者魔咒?

難道,不看光子它就是波,看它一眼就成了粒子?

難道,光子在到達光屏之前就悄悄偵查過了,如果發現有攝像頭,它就是粒子形態,出現「二道槓"?;如果發現沒有攝像頭,就悄悄變成波的形態,出現「斑馬線」?

難道,「光子是什麼」這一客觀事實,是由我們的觀測(探測器開或者關)決定的?


其實歷史上科學家用電子代替光子,做了這個實驗,發現類似「詭異」的結果。


視頻:

《宇宙揭秘: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太不可思議》



疊加態和測量導致的坍縮

雙縫幹涉實驗現象因為超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所以使人感到驚訝和惶恐:一是將光子一個一個地發出,也能出現幹涉;二是如果「看」(測量)光子通過哪一個狹縫,幹涉就會消失。


但不管怎樣它總一定是遵循某一種已知或者未知的規律的。


量子力學對此的共識和解釋,用了兩個重要概念,分別是疊加態測量所導致的坍縮。大家都熟知的「薛丁格的貓」,就是疊加態的一種極端情況,貓處於死的或者活的疊加態中;只有測量(看一眼)才能使這個疊加態坍縮。在這裡,光子處於既從左邊狹縫通過,又從右邊狹縫通過的疊加態中,你不在狹縫處進行測量,就不能確定那些到達光屏上的光子是從哪個狹縫中通過的,那麼包含多個路徑的量子疊加態就會發生自我幹涉,從而出現幹涉條紋;如果在狹縫處測量,疊加態坍縮,每一個粒子不是從左邊狹縫通過,就是從右邊狹縫通過,幹涉現象就不存在了。


所以,並不是意識決定結果,也不是打破了因果律,而是「測量「影響到是否為疊加態,進而影響到是否發生幹涉。


視頻:《雙縫幹涉實驗現象的解釋》



波粒二象性

至於光的本性是什麼,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無論是光子,還是像電子這樣的實物粒子,任何時候都是同時具有「波粒二象性」,當少量、或者相互作用、或者波長(包括德布羅意波長)比較小的情況下,它的粒子性就比較強而波動性就比較弱;反之,當大量、或者處於傳播中、或者波長比較長情況下,它的波動性就比較強而粒子性就比較弱。

光和電子等在雙縫幹涉實驗中出現的幹涉條紋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幹涉條紋,其波動性不是實體波、而是概率波意義上的,明暗條紋(明暗對應的是光子到達概率大小)位置也是可以計算的。




長按二維碼關注《碼匠人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在量子力學的相關實驗中,「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令人感到「毛骨悚然」,那麼為什麼人們會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其實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本身並不令人「毛骨悚然」,它只是量子力學中一種演示電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實驗。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為什麼人們總是對細思極恐的「雙縫幹涉實驗」感到十分畏懼,這項物理實驗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令人如此不寒而慄?難道詭異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有著恐怖片一般的觀影感受?
  • 為什麼有人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為什麼有人說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如果我說上過高中物理的同學都聽過這個實驗,這話沒人反對吧。但大多數同學認為雙縫幹涉實驗僅僅是對光的波動性的證明實驗,那時並沒有認識到這個簡單的實驗竟然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實驗之一。
  • 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挑戰了因果律了?
    那麼玻爾或者其它人,具體是怎麼證明不是他們的觀測手段影響了粒子之間的相互幹涉呢?光的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的設置很簡單,一個點光源所發出的光在通過兩條狹縫後,被投射在 一個背景板上。當通過狹縫的光到達背景板上時,所投射出的並不是兩條光帶,而是 許多明暗相間的條紋。出現這種明暗條紋的的原因是因為光是一種波。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為什麼當年雙縫幹涉延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雙縫幹涉實驗是個啥,為啥讓科學家麻頭皮雙縫幹涉實驗是為了證明光到底是由波組成的,還是由粒子組成的這一物理學史詩之爭。無論光到最後被證明是由波組成的,還是由粒子組成的,都能幫助科學家更深刻地了解宇宙本源。
  • 張祥前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解釋
    光的著名實驗是光的雙縫實驗。光的雙縫實驗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讓光從一側穿過,觀察另一側的光斑,你會發現光會像水波紋一樣形成一道斑馬線,這個原因是光從兩條縫穿過之後,像水波一樣互相干涉影響。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光具有波動性。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
    光的幹涉是高中物理選修3-4的難點內容,因為光波的頻率非常高,所以難以用肉眼觀察到光的幹涉現象,學習時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 最神奇的物理實驗——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學過高中物理的人,應該都知道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完美的揭示了波與粒子的統一性。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為什麼說它的結果很恐怖?
    雙縫幹涉實驗,應該算得上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科學實驗中遇到的「超自然現象」,正所謂「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普通人看這個詭異實驗大概只能用「玄乎」來形容,因為與實驗相關的每個字都認識,但又被繞的雲裡霧裡看不懂到底是怎麼回事。
  • 他山之石: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嗎?恐怖在哪?
    文末有全套高清版資料下載連結,敬請下載學習)開門見山的說,雙縫幹涉實驗不恐怖,但是難以理解。即使對於物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一開始接觸到量子力學的雙縫幹涉實驗時,也會嗅到有一絲玄學的味道。開門見山的說,雙縫幹涉實驗不恐怖,但是難以理解。
  • 雙縫幹涉實驗背後的幽靈,看量子力學如何解釋雙縫幹涉悖論
    可是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有沒有可能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能同時測出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人類是天才的,這個震驚物理世界的實驗就這樣誕生了,人們稱之為雙縫幹涉悖論。雙縫幹涉實驗結束了光粒子說的tong'zhi雙縫幹涉實驗是這樣的,有一塊板,板上面開兩個距離適中的小縫,小縫後面有一個光發射器,縫的另一面是一堵牆,實驗環境黑暗。
  • 不可思議的雙縫幹涉實驗——未來可以改變過去
    楊氏雙縫實驗一開始使用水波來做實驗的,當水波經過兩條很細的縫隙時彼此之間的水波就會互相干涉和影響,波峰重疊的地方就互相疊加,波峰和波谷疊加的地方就相互抵消,在放在遠處的光屏上會出現亮暗的幹涉條紋,這個是波特有的性質。在牛頓時代大家就對光的本質進行研究,其中牛頓堅持微粒說,主張光是一種粒子,符合牛頓的定律。
  • 顛覆三觀的雙縫幹涉實驗,最靈異的科學實驗
    為了找到真相大家決定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就是轟動一時的雙縫幹涉實驗。1807年,託馬斯.楊總結出版了《自然哲學講義》,裡面第一次描述了雙縫實驗,顧名思義,實驗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讓光從一側穿過,觀察另一側的光斑,他發現光會像水波紋一樣形成一道斑馬線,光從孔穿過之後互相影響,於是他得出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實驗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科學家們想弄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 「雙縫幹涉」實驗,細思極恐
    或者說是因為在宏觀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眼睛在觀測著你,所以你一直保持原形態。這就涉及到了光的"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實驗」是什麼?當我們把一個個小球從一道縫噴射出去時,屏幕上會出現了一個個彈痕組成的柱形。當一道縫增加為兩道時,就是兩個柱形,這是小球的粒子性。
  • 雙縫幹涉實驗其實一點也不恐怖
    高中學過的雙縫幹涉實驗,N多年後,在知乎和頭條上經常翻到關於雙縫幹涉實驗特別恐怖的文章,大家都覺得這個實驗打破了因果律,我也蠻好奇的。具體內容我就不複製粘貼了,由於實驗者的觀察與否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結果。
  • 從託馬斯·楊到約恩松——神奇的雙縫幹涉實驗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 之前我們介紹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很多同學問【延遲選擇實驗】和【量子擦除實驗】的視頻在哪裡,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專輯沒在公眾號上發過,所以今天特意補發一下(由於公號限制,每期最多三個視頻,所以分為兩個圖文,另外一篇見上條)。
  • 「科學怪談」匪夷所思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科學實驗之一」。這就是「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想要完全解釋這個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其實很燒腦,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筆者就用最簡潔的語言來為大家詳細解讀這個實驗。隨著量子物理的誕生,粒子世界被知曉,物理學家們突發奇想,把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由光粒子變成了電子,重複這這個實驗。物理學家使用電子發射源發射電子束從前木板的雙縫小孔中射入,讓電子概率性的穿過孔後的雙縫板,最後落入到後面的屏幕上,屏幕上有可以顯示電子最終位置的探測器,實驗方式其實和光的雙縫幹涉實驗差不多。
  • 人類最恐怖的實驗,雙縫幹涉實驗,意識決定你看到的是什麼
    可是,雙縫幹涉實驗,讓人類看到了恐怖的一面。先介紹一下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可能高中物理學過。就是一道光,在經過兩道平行的縫後,然後,會在幕布上,形成幹涉條縫。這也水波經過兩個孔後,然後幹涉,是一樣的。從而證明了光的波動性。但是,這並不是重點,重點在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