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願填報上,我們經常會列出一些「負面清單」,我經常說管理學,知乎社科話題答主陳健坤則建議不要學社會學。他不久前寫的不建議讀社會學博士的回答,成為「博士最慘能慘到什麼程度」話題下的熱門回答,有30萬閱讀量。他的論述方式比我嚴密,當然也有偏頗的地方,只是這種判斷或者思維方式可供大家參考。
專業選擇上,需要對專業知識和高等教育、業界就業、學術前景、研究領域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出好的選擇。我不清楚國內別的文科專業前景如何,但是根據我掌握的情況和對社會學專業的了解,原則上我不建議學習社會學,這是一個很差的選擇。
主要原因如下:
1.知識技能上,這個領域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能,學習的知識理論很多都沒用;
2.學術發展上,社會學正在被「大數據+」計算能力取代,逐漸邊緣化;
3.就業角度上,沒有對口崗位。
一、社會學領域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能,學習的知識很多是周邊領域的基礎課,僅有的一點核心理論知識對科學研究和找工作幫助都很小。
社會學的根本問題就在於,這個學科沒有自己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能或知識體系。
熱門的專業要麼有很強的應用技能(金融,法律),要麼有成體系的理論知識(計算機),構成了學科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想要有高競爭力就必須有一項核心技能。而社會學沒有有競爭力的核心知識。
國內社會學本科課程是個大拼盤,由大量中西方早已過時的社會理論(文科,偏哲學),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入門和一些初級統計方法課程組成。
我們來看看學科評估裡社會學學科A+的人大和北大社會學系課程設置就明白了。
這是北大社會學系本科課程:
人大的:
跟自然科學不同,社會學的大量理論是幾十年前的學者根據很有限的觀測樣本得出的結論,基本沒有被嚴格地證實過。
社會學範疇內研究的問題很多都是用常識怎麼解釋都說得通,這個時候就需要靠嚴謹的研究方法和足夠有代表性的數據分析來得出結論。然而社會學教學培養卻引用大量雲裡霧裡的理論後用常識解釋很多現象。
這點鄧肯瓦茨(Duncan Watts)在他的書《反常識》開篇就用一個例子講述了:城市人和農村人誰更適合軍旅生涯?城市人更習慣集體行動,服從意識更強,而農村人更適應田野生涯,幹體力活的經歷更多。問卷結果是城市人更適合軍旅生涯。
再舉一個例子。過去幾十年裡,學科和研究領域是更融合了還是更分化了?一方面研究高度複雜的問題上需要跨學科合作,另外一方面,研究領域細化則會導致學者必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學科裡,也是左右都說得通。
但是當你畫出過去幾十年的SCI期刊文章引用網絡就會發現,同一年網絡中任意兩篇研究的距離是逐年下降的,從5下降到3。顯然,學科研究在不斷交叉融合,而非怎麼說都對。
如果一個問題明明有準確答案,但是用你所學的知識左右解釋都行得通,那麼你學的知識就沒啥用。
Watts 2017年發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的評論文章很好地總結了社科發展的問題:社科學界鼓勵不斷發明新的理論,而不是用實證研究來解釋眾多互相矛盾的理論。
畢竟是發在權威期刊上,Watts的用詞很謹慎。「reconciling the innumberable inconsistencies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s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通俗點翻譯就是大量理論互相矛盾。傳統的社會科學在鼓勵不斷發明新的紙糊的理論,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
作為複雜網絡和社會計算元老,Duncan Watts目前在賓大計算機,通訊,運籌系和沃頓商學院都有教職,他累計發表過頂級自然科學期刊十幾篇研究和評論文章,引用量十萬。
二、從學術角度來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正在被「大數據+」計算方法取代。
不乏一些例子顯示出:
第一,即便是國內最高學府,也有社會學教授完全用狹隘的理論和自己的主觀判斷下結論,不講實際證據。
第二,做傳統定性分析的結論很容易被大數據研究推翻。
社會學是一個很寬泛的專業。發35份問卷研究一個班的學生叫社會學研究,用100萬用戶的7.65億歌曲播放數量研究人們心情隨時間的變化也是社會學研究。前者發在了一個中文期刊上,後者發在了自然科學頂級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上。
但像後者一樣推動學科發展的研究越來越多是理科學者所做的。社會學在目前階段做的研究,嚴謹性和結論泛用性當然沒法跟物理等自然科學比,但是,目前的大數據和計算方法的進步,給了我們很多研究複雜事物的機會。
遺憾的是國內很多社會學系的教授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包括清華,北大,人大等著名大學的大部分社會學教授,都還在用傳統的小樣本線性回歸,田野調查等方法做研究。
我們再對比一下同樣是研究社會現象的社會學家和系統科學家。
同樣是用量化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複雜集群行為,一些社會學著名青年學者發表期刊甚至遠不如系統科學一個剛畢業的博士。
南京大學陳雲松是社會學很優秀的學者,其發表的論文主要在: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Social Network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但是北師大系統科學的博士周建林所發表的論文顯然已經不是一個檔次的了: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tometrics。
西安交大的王洋老師發表的期刊也很權威: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從研究方法和科學意義上,社會學已經全面落後於系統科學、信息科學等理科專業。以往是感興趣社科研究的理科生會去社會科學專業裡就讀,做研究。但是現在,一些理科已經發展出成體系的社科研究方法甚至是專業了,比如北師大的系統科學學院就發展得很好。
這是北大舉辦的餘天休社會學博士論文獎2019年入選論文,算是國內社會學博士論文一個高水準的獎項:
但是,我們看看僅僅是北師大系統科學的博士周建林所做的研究:
第三、就業差,沒有對口崗位
熱門的行業,如計算機、金融、法律,之所以熱門就是因為所學知識要麼有很強應用性,要麼有很大發展前景。而社會學專業兩者都不具備。
這一點其實最難證明,因為沒有足夠直接的證據來證明社會學畢業去向差,只能根據高校就業去向報告和大公司的招聘來推測。
從市場信息來看,社會學專業出身的學生拿到熱門行業高薪工作是非常罕見的。根據北大公布的社會學畢業生去向報告,本科生裡80%繼續讀書,剩下12個有工作意向的人裡只有一個籤了就業協議。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專業排名第一,不知道什麼原因,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把2009年畢業的校友劉思達又掛在了2016年畢業去向裡,可能是劉老師是僅有的去向還不錯的畢業生吧,只好拿出來再說一遍。
這是劉思達老師本人對社會學系就業情況的總結:「名校博士失業的也大有人在」。
總之,無論是在知識技能學習上,還是未來研究發展以及就業去向上,傳統社會學都在全面衰落,我認為沒有太多學習的必要。當然,你喜歡社會學沒有問題,但是需要與時俱進,至少應該了解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