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院
(ID:kaoyanzb)
名校社會學博士團隊
以社會學視角看社會
匯聚社會學人,培育和發展社會學想像力
▲長按二維碼關注
文章來源:社會學研思(ID:my--sociology)
作者:杜諤
回想我正式進入社會學這門專業的旅程時,是直接從古典四大家之一涂爾幹原著的系統閱讀開啟的,並沒有先選讀一些所謂的社會學「入門著作」。上述這五本書,有一些是我在讀完經典四大家——馬克思(恩格斯)、涂爾幹、韋伯、齊美爾之後選讀的,有一些閱讀時間更為靠後。但是有一點很有意思,相比於之前對這些著作的閱讀,這些天再次重讀這些著作,有了非常不一樣的體驗。為此,我打算撰寫這一系列五篇文章分別對對這五本各有特色的社會學「入門書」進行簡要評述,這些評述意在表明,一方面,這五本「入門書」確實算得上是入門書;但另一方面來看,這些所謂的「入門書」並不是那麼「入門」,這些著作與其寫作出版年代的社會理論發展狀況、社會現實以及作者的理論旨趣與立場旨向,乃至他們個體的經驗都存在緊密關聯,了解這些背景性因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這些著作的理論脈絡。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入門書」往往更加「微言大義」,恰恰是要在有了一定的理論積澱之後再行閱讀才會對其有更清晰的認知和體悟。這也是許多所謂的社會學「入門書」並不入門的原因,在向社會學入門者推薦的時候需要慎重!
比如,讀鮑曼《社會學之思》的時候,能夠非常清晰的把握到他在《現代性與大屠殺》《自由》《流動的現代性》等著作中所闡發的思考與他的核心立場,他的這本「教材式」的著作並非對社會學核心議題與思想的「價值中立」式的評述。相反,這本書中滲透著鮑曼的社會學思想核心旨趣,他的理論思考指向與核心的理論立場。而這些,又與他個人特殊的生平經歷緊密相關:作為一位猶太人,他在蘇聯治下的波蘭軍隊任上校職,經歷了納粹德國的入侵與二戰,此後又在波蘭華沙大學教授社會學,因為蘇聯與波蘭的反猶主義被驅逐出波蘭,最後定居英國,繼續從事社會學研究。「我經歷了兩次極權統治」是年近九十的時候,鮑曼在接受訪談中自己說的一句話,這樣特殊的經歷毫無疑問在鮑曼的社會學思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我以《「我經歷了兩次極權統治」——鮑曼的社會學之思》為題對《社會學之思》進行簡要評述。以本書第十章「社會學之鏡:回顧與前瞻」為主要解讀文本,對鮑曼「理解」取向、關係性視角的社會學進行評析。
《社會學的想像力》是桀驁不馴、特立獨行、與美國主流社會學界格格不入的「反叛者」米爾斯在20世紀50、60年代為批判當時主導社會學界的種種理論流派以及美國學界的科層化趨向,所撰寫的一部批判性作品。在這部著作中,米爾斯的矛頭直接對準了當時主導美國社會學界的帕森斯和他的結構功能主義以及抽象經驗主義、科學主義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研究取向。有意思的是,帕森斯是向英語國家,特別是美國,引進韋伯著作與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並吸收整合了韋伯的理論思想,進一步闡發了自己的社會理論。而米爾斯也是最早將韋伯社會學相關著作翻譯、編選引進美國的重要學者之一。但是,這兩位學者對於韋伯的社會學理論思想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與繼承發展——在我看來,就米爾斯而言,他對韋伯思想的吸收被他意識到的要更多。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從學術、政治立場,還是方法論與社會學核心思想上,米爾斯都融合了韋伯的志向與韋伯的研究方法以及立場取向,並以此為基點對美國社會科學界的種種潮流進行了激烈的批判,特別是他關於理性與自由及相關問題的思考離不開對韋伯思想的繼承。即使大多數人都將之視為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左派反叛人物,但在我看來,在米爾斯的身上,韋伯思想的烙印是更為深刻的。我將以《社會學家應如何想像?以及誰是韋伯真正繼承人?》為題,以本書附錄「論治學之道」文末處米爾斯提出的八點箴言/警句為主要解讀文本,對米爾斯在本書的九個主要章節中對諸多理論流派的批判以及基於此對米爾斯核心觀點立場進行評析。進一步,我也會分析米爾斯本書批判指向的局限性與諸多不足,並探討他對美國實用主義思想吸收與批判並舉這一問題以及他的「自由主義」立場與他的學術觀點的歧異之處。
《與社會學同遊——人文主義的視角》一書是宗教社會學研究專家彼得·伯格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年輕(時年34歲)的彼得·伯格的「習作」。但這本書充滿洞見,在輕鬆的行文中闡發了人文主義取向的、縝密深刻的社會學思考。與前兩本一樣,這本書並非「教科書/教材」的寫作,也無意做系統的理論構建,而是一本邀請讀者從社會學視角出發觀察世界的「旅行」,從這一點來說,這本書倒有些「入門書」的色彩。並且,在本書前言部分,伯格特意強調在書中他盡力避免使用社會學行話。這與《社會學之思》中文版譯者李康先生在譯後記中對《社會學之思》「不炫專業黑話」的評價倒是很一致。在《社會學之思》最後一章,這本書另一位作者蒂姆·梅寫道:社會學作為一項天職,按照齊格蒙特·鮑曼的說法,要求「自信與自持(demureness)的平衡混合。它還需要一些勇氣:解釋人類經驗是一種特別的生活,我可不會推薦給牆頭草(weathercocks)。」在彼得·伯格這本書的前言中他也寫道:在如今的學術消遣裡,我認為社會學是一種「王者遊戲」。那些連多米諾骨牌都不會玩的人,不可能應邀參加國家象棋的爭霸賽。我將以《是王者遊戲嗎?——伯格的「人文」社會學》為題,對伯格所闡發的作為「王者遊戲」的社會學的特點進行評析,討論伯格給我們帶來的啟發。
《發現社會》是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與麥可·馬科夫斯基合著的以社會理論家為評述對象的一本社會學理論思想述評著作。在本書中,兩位著者從聖西門、孔德開始,對諸多影響社會學理論發展的思想家的理論進行了述評。伴隨著「發現社會」的一步步嘗試,社會學這門學科產生並不斷發展,持續了兩百多年,隨著新的社會現象的產生,社會日趨複雜,社會學理論也更加多樣化。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事實與幻象交織,影響著社會結構與個體思想及其行動。社會學所要做的,就是要以「客觀」的態度對現實與幻象進行分析研究,以解釋社會的「理所當然」與「前所未見」,並對事實與價值問題進行區分和辨析,以戳破幻象,照亮現實。這是本書論及的諸多思想家著力從事的工作。我將以《社會與幻象——三個多世紀的發現「社會」之旅》為題,以本書導言「社會學與幻象」為主要解讀文本,對本書理論評述的特點進行分析。
《社會學家的竅門:當你做研究時你應該想些什麼?》與前四本理論性較強的書不同,這本更多的是對一些社會學方法的介紹與分析。這些大部分都來自本書作者貝克爾的教學經驗,作為芝加哥學派一員,貝克爾這位學術「遊民」結合自己的研究與教學案例,對經驗研究的諸多「竅門」進行了深入的闡述。我將以《局外人的社會學「竅門」——來自貝克爾的啟發》為題,對啟發我的一些「竅門」進行再整理。由於我還沒有進入經驗調查,因此,我只能對啟發我現階段理論學習的一些「竅門」進行著重介紹。
鮑曼《社會學之思》
「我經歷了兩次極權統治」——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
社會學家應如何想像?以及誰是韋伯真正繼承人?
柯林斯《發現社會》
社會與幻象——三個多世紀的發現「社會」之旅
彼得·伯格《與社會學同遊——人文主義的視角》
是「王者遊戲」嗎?——伯格的「人文」社會學
貝克爾《社會學家的竅門》
局外人的社會學「竅門」——來自貝克爾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