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讀懂:唐代張旭草書《肚痛帖》,筆法、字法、章法全解析!

2020-12-13 南宗老伍

總第六七九期;歡迎關注。

對張旭的書法,歷來多有極高的評價。看他的傳世楷書《郎官石柱記》就不難看出對傳統的學習與把握。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也曾評說他「唐正書無出其右者」。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秉性豪放的人,也正因此才成就了他狂放大膽的書風。

一、《肚痛帖》及其藝術特點

張旭《肚痛帖》(圖1),高34釐米, 寬41釐米。

北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 釋文: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內容是因為他忽然肚痛,欲服藥的事。總的書寫形式是常用的便條信札一類。通篇筆墨非常清晰,線條通暢,用筆精準,草法嫻熟,結字準確,使人感覺到成竹在胸。其線條時而凝重、矯健,時而如萬歲枯藤,千迴百轉,一瀉千裡,力透紙背,變化多端,渾若天成,將諸多矛盾不可思議地合而為一,展現出一幅氣韻生動、生機勃勃、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

天馬行空的胸襟與氣質, 無處不體現作者創作時的藝術衝動和無拘無束,「出鬼入神,惝恍不可測」。確屬為一幅「無意於佳乃佳」的草書神品,是草書狂放大膽書風的典型代表。

現將《肚痛帖》的藝術構成加以分析如下:

(一)《肚痛帖》的用筆

1.草書的用筆,重要因素和其他書體一樣,不外乎是注重線條的質感,而草書線條的質感、用筆方法,古人做了很多的經驗總結。

如以內擫的用筆方法,可使筆畫筋骨俱備,動中含靜,「變化與鋒杪」。如「折釵股」筋力十足,衂折迂迴,如「屋漏痕」,能表現出較強的骨力,還有「錐畫 沙」,等等。所有這些用筆書寫出的點畫,自然能形成婉圓流轉,氣勢雄強而出神採,這在「肚痛帖」中是隨處可見的。

(1)用內擫的筆法來完成的字有:如 「痛」字中間部分;「堪」字最後一收筆,第二行「知」字收筆;「冷」字、第三行「欲」字、「大」字、「黃」字等,包括最後一行的「非」字、 「臨」字。

(2)以「折釵股」的用筆方法的字有:如「忽」、「可」;第二行「不」、「熱」;第三行「致」、「服」、 「黃」、「湯」;第四行「熱」、「俱」、「有」;第五行「何」、「為」二字等。

(3)以「錐畫沙」的用筆,顧名思義,就是錐子畫沙,起止無跡,是「藏鋒」的效果。痕跡中正,形似「中鋒」,用此法作出的線條非常圓渾,故「用筆當如錐畫沙」 。在《肚痛帖》中最突出的地方不外乎就是第三行「致,欲服大黃湯」和第五行「如何為」等處了。

(4)方圓兼備:草書創作從用筆上看,每個字都不能一味圓轉或方折,都不好。細品《肚痛帖》,每個字幾乎是方圓兼備的,如「忽」字先起筆為方,繼而外拓圓轉。第四行的「俱」字偏旁的折筆書寫和右邊的圓轉,就是以最快速度書寫的第三行。每個字也不失方圓互用,最明顯的「服」字偏旁的方折與右邊的圓轉形成強烈的對比。

從組合上看,也不難發現方圓兼備。如第一行總體上看「忽肚痛」為方,「不可堪」為圓;第二行「不知」為圓,而「是冷熱所」為方。最典型的是「非臨床」三字, 「非」字是典型的圓筆,而過渡到「床」字時已是典型的方筆了。

(二)《肚痛帖》的結字

草書的結字,也叫草法,是古人書寫升華到總結,約定俗成的。無論偏旁部首,鉤紆盤施都有一定的結字規矩。線條長一點,短一點,或多或少一點,甚至微小的變化,都會成為另一個字。所謂「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 ,「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

所以我們不能任筆為體,更不能信筆作草。《肚痛帖》的結字,從單個字上看,無處不遵循草書自身的結字規律,嚴守法度。

如「忽、肚」二字以楷、隸筆意書之,字態中正穩健,飽滿平和,而最後一行的「非」字卻進行了四次調整筆鋒,才將「非」字完成,可見張旭獨具匠心。

尤其第三行「致,欲服大黃湯」五字提按微茫,連綿不斷,絞轉翻折,一氣呵成而又變化多端。

如其中的「致」、「欲」、 「服」三字收筆,為了打破雷同,在「欲」字收筆時,將筆鋒上提,形成翻折的處理,從字形上看,無一不合草書結字規則,給後學者提供了一個高妙的借鑑。

再有草書的結字,很多時候不只能光 看單個字的結字,有時會有兩個以上的字作 為一個字的結構來處理。

如第一行的「不可堪」,第二行的「不知」二字,最後一行的「臨床」二字,非常明顯;甚至第五行的「如何為計」以四個字當著一個字的結構來處理,形成上輕下重,上小下大,上細下粗,以顯穩重。這些都是草書結字組合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肚痛帖》書寫節奏

人們常說,草書的節奏如音樂,似舞蹈。而音樂與舞蹈的節奏是通過演奏和表演過程中體現出它的節奏。而草書則不同,它的節奏是徹頭徹尾地展現在欣賞者眼前,使欣賞者隨時可以往復地欣賞到它的節奏和它的章節,這就是書法節奏優越感。

縱觀《肚痛帖》六行三十字,從頭至尾,就書寫出「十」個節拍。分別為「忽肚 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俱有益」(「俱」字分兩次書寫,中間停頓)、「如何為計」「非」「非臨床」 (「非」字有兩個節拍)。

從書寫狀態上看,「忽肚痛」三字漫不經心,凝重不呆板;「不可堪」上鉤下連,提筆另起一行書寫「不知」二字(行換意連,這是一般寫行草書的人,最易被忽視的方法),再重新濡墨,將筆鋒下按,寫出「是冷熱所」之後,調整中鋒,千迴百轉,一氣呵成,寫出「致,欲服大黃湯」六字。

又換行另起,將筆鋒轉為「是冷熱所」的基調,走向凝重,寫出「冷熱俱有益」,從視覺上看,達到了風格的統一。隨後又將筆鋒調整到「如何為計」。這一行共四字,上面「如何」二字的風格與第一行「不可堪」、第二行「不知」以及第三行線條是統一的基調;下面「為計」二字則與第三行「是冷熱所」和第四行的線條是統一基調。

後又重新濡墨,將速度減慢,力量加強,製造停頓,光一個「非」字,在書寫過程中就停頓了四 次。最後使「非臨床」三字在字形上超過了前五行中任何一個字,筆畫的增粗、殺紙的用力,充分表現出張旭當時「忽肚病」的無奈。

最後三字與開頭三字看上去都是用凝重的筆墨,形式上得到了首尾呼應,但在書寫狀態上則是大相逕庭。前者安詳中和飽滿,後者則有雄強、剛健、截鐵。

拿音樂來說,是最強音,宣洩出當時作者內心的諸多無奈。正如文中所表述的那樣,雖冷熱有益,又不知用什麼為計,也沒有臨床試驗過。根據最後三字字形的增粗、增大,殺紙的用力果斷,最終張旭還是肯定煮服了這「大黃湯」。

二、《肚痛帖》的章法布局

一幅好的草書作品,在章法構成上是有一定講究的。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章法構 成,寫條幅、寫鬥方與寫橫幅都不一樣。

古人作詩講求起、承、轉、合,而草書的創作也有此理,可分為平、起、放,或者也是起、承、轉、合。

從留傳的經典草書作品來看,懷素的《自敘帖》、張旭的《古詩四帖》等都有這些過程。作詩講究「詩眼」,而草書創作也講求「字眼」。所謂的 「字眼」就是在作品中最顯眼的字。誇張的字,甚至是一個豎畫,人們也常說是「行過半幅」,都是草創作中的「字眼」。

展開《肚痛帖》,首先給人的感覺是開頭三字寫得還比較規正,字字獨立,隨後的字就愈寫愈快,愈寫愈奇,大開大合,粗細懸殊,反差很大,疏密對比強烈,矛盾對立而統一,氣勢連綿,意象迭出,總體章法構成採取的是起、承、轉、合的方式。

從「忽肚痛不可 堪,不知」可以說是起;「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可以說是承;「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是轉的表現;最後的「非臨床」,就是合了。

從斷句與書法秩序上看,內在的關係整體是一致的,除「不知」二字為了章法需要,沒有重新濡墨而加重書寫。這就是書法高手別有心裁在章法上的安排。

至於整篇的「字眼」,莫非就是「非臨床」三字。因為作者將這三個字完全是當作一個字來寫,已很難分辨某一個字是字「眼」了。

總之《肚痛帖》雖然只有短短六行三十 字,能給我們學習草書帶來太多的信息量。它包羅了草書中的萬象,尤其是在草書創作中,對如何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對立統一,又是一個最好的借鑑。

相關焦點

  • 唐代張旭草書《肚痛帖》,筆法、字法、章法全解析
    張旭《肚痛帖》(圖1),高34釐米, 寬41釐米。所有這些用筆書寫出的點畫,自然能形成婉圓流轉,氣勢雄強而出神採,這在「肚痛帖」中是隨處可見的。(1)用內擫的筆法來完成的字有:如 「痛」字中間部分;「堪」字最後一收筆,第二行「知」字收筆;「冷」字、第三行「欲」字、「大」字、「黃」字等,包括最後一行的「非」字、 「臨」字。
  • 張旭《肚痛帖》首尾呼應,渾然天成,想要縱橫豪放看這裡
    張旭,字伯高,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以草書知名,唐代傑出的草書大家,因其勤奮好學,秉性狂放,嗜愛喝酒,因此形成了狂放大膽,縱橫豪放的書風。傳其書寫的《肚痛帖》,全帖六行共30字,高34釐米,寬41釐米,北宋嘉祐三年摹刻,明代重刻,如今在西安碑林。
  • 「草聖」張旭與他的顛峰之篇《古詩四帖》
    此外,張旭因其狂草書法, 是盛唐草書氣象的代表, 被後人冠以「草聖」的美譽, 唐文宗時期皇帝下詔, 將「裴旻劍舞」「李白歌詩」 「張旭草書」一併稱為「唐代三絕」
  • 張旭的狂草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於酣醉中寫到極致
    《心經》局部張旭曾在路上見到公主與挑夫爭路,互不相讓;又曾聞聽鼓樂之聲,漸漸領悟到草書下筆的章法。一次,公孫大娘帶著弟子們在鄴城表演劍舞。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張旭書法功力深厚,並以精能之至的筆法和豪放不羈的性情,開創了狂草書風格的典範。他的作品落筆力頂千鈞,傾勢而下,行筆婉轉自如,有急有緩地蕩漾在舒暢的韻律中。
  • 《肚痛帖》,仿佛看到張旭忍痛寫字的滑稽
    在張旭所有傳世法帖中,我最喜歡的是《肚痛帖》,原因當然首先是「寫得好」,但他其他許多帖也「寫得好」,至少是不差呵,為什麼獨獨「最」喜歡這一帖?只因其隨意,所以真實;唯其真實,所以生動;既真實、生動,所以親切、可愛。
  • 張旭《肚痛帖》,落紙如雲煙,只因觀公孫大娘舞蹈而「得其神」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都人,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他的生卒年月不詳,從他所交的朋友看,應生活在盛唐的開元年間。他精通書法,以草書最為知名。他喜歡喝酒,往往酒後落筆疾書。盛唐詩人高適《醉後贈張旭》的詩裡,就說:「興來書自聖,醉後語猶顛」。張旭說他的書法,觀當時著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舞蹈動作而「得其神」。李白很賞識張旭的書法,曾作詩稱讚道:「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隨。」大詩人杜甫在《八仙歌》裡,描寫張旭酒後書寫的灑脫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 張旭的筆法01
    在此以前的作品,並不是說沒有筆法,只是筆法從實踐上升為理論,成為一種系統 的、代代相傳的用筆技巧,應當說是始自這一時代。這一點,不僅有流傳至今的蔡邕《筆論》、《九勢》,趙壹《非草書》等典籍為證,並且有這一時代的書法作品 實物印證,大致是可信的。張旭肚痛帖筆法是書法藝術的秘訣和鑰匙,自然引起學書者的極大注意。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肚痛帖
    《肚痛帖》於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此帖為張旭所書,真跡不傳,有宋刻本,明代重刻,現陳列於西安碑林。全帖共6行,30 字,似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案。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這幅作品開頭的三個字,寫得還比較規正,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
  • 喜歡曬出生活的張旭,難道肚子疼也要刷一波朋友圈?
    張旭 冠軍帖張旭的草書看起來很癲狂,但章法卻是講究,規範的,他的狂草是在張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礎上升華的一種草書。張旭 草書【千古草書《肚痛帖》】《肚痛帖》是張旭的代表作明王世貞跋云:「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肚痛帖》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以一氣貫之。▼
  • 中藝匯品書法:這才是最體現「草聖」之作-張旭《肚痛帖》
    草聖張旭在書法上的實力之強、貢獻之大應該不用小編多說了吧?歷史上的多位書法名家、大文學家都是張旭的粉絲。雖然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藉由《郎官石柱記》讓大家領略到了「草聖」的楷書的風採,但是畢竟張旭主要的成就還是在草書(狂草)方面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一同欣賞他的狂草名作《肚痛帖》。
  • 風範|範中:草書鑑賞(二)
    圖文/範中3 草書有哪些特點?草書和篆隸楷行等書體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法。即筆法,墨法,章法,字法。(4)字法 字法就是結字,結體,是指字的組織形式和構成方法,也叫字的間架結構。草字是從篆、隸簡化而來,變成了一種新的寫法,有些草字已經完全脫離了原來的字形而變成了新的符號。
  • 學臨《肚痛帖》
    唐·張旭《肚痛帖》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   李洪海學臨《肚痛帖》感 悟張旭是我國書法史上開狂草藝術先河的大師,其大膽狂放的藝術風格杜甫韓愈以詩文交口讚譽,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張旭的草書,傾注了藝術家不可遏止的激情,氣勢連貫,自由暢達,一切都是隨機性的,難以預料。《肚痛帖》第一行「忽肚痛不可堪」六字,前三字濃墨粗筆、穩定厚實;後三字,輕筆連綿、順勢而下,前如高山穩實,後如流水潺潺,在這種強烈的轉換對比中,表現出藝術家開闊的胸襟和無拘無束、自由隨意的氣質和豐富的想像力。
  • 張旭草書|紙上舞蹈,大唐三絕
    草書作為一種藝術,不懂門道的人看來卻猶如天書,不知所云。看似潦草不經意,其實草書是書法中難度係數最大的一類,它集筆法、墨法、構圖為一體,是書法節奏、韻律、表意的最高層次。縱觀書法史,楷書、行書大家人才輩出,而擅長草書者卻寥若星辰。
  • 張旭草書《李清蓮序》,好不好先不說,你能讀出寫的是啥嗎?
    唐代不光出了一大批頂尖的楷書高手,在草書方面,也有許多不同凡響的大家出現。在這其中,最被大家熟知的當屬張旭和懷素。特別是張旭的草書,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自身的創新,代表了唐代草書的至高水平,同時也會後世的草書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說起張旭的草書,咱們最熟悉的當屬他的《古詩四帖》。
  • 張旭的狂草(上)
    《古詩四帖》局部《肚痛帖》張旭的先聲奪人,首先在於他是「顛張醉素」的主角,而最具有畫面感的、可以拍成唯美影視劇的,則是如下一段歷史記錄。古人酒肆粉牆上最宜題壁作大草「壁書」;若發揮想像力,真要虛構一下當時場景,那麼我不妨大膽推測一下:既然已有「張旭三杯草聖傳」三杯之酒作為熱身,在酒肆粉牆上「滿壁縱橫千萬字」(懷素狂草之態)乃是十分合理,這樣「以頭濡墨」沾染墨汁於冠首衣袖也就十分正常了。傳世《古詩四帖》是解說張旭「揮毫落紙如雲煙」的最佳例證。
  • 「草聖」張旭,豪放不羈仍然平實細心的藝術真性情
    眾人皆知,天下第一狂草是唐代書法家懷素的《自敘帖》,懷素可謂繼承了草書的各大精華,從而發揚成名。但還有另外一位人物,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甚至懷素也繼承其草書的宗義。其人正是性情狂放,灑脫無拘的"草聖"張旭。張旭其家,以書傳世。
  • 假若張旭是當代人,他還會酒醉後吼叫,以頭髮蘸墨作書嗎?
    (《肚痛貼》全帖六行30字,似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案。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最後一字無人識讀)"這幅作品開頭的三個字,寫得還比較規正,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
  • 中國草書最高水平的代表,精彩絕倫,寫「江湖體」的都該看看!
    張旭草書長卷《李青蓮序》張旭的草書是來自於家傳,張旭本來是一個望族,其舅父是大書法家陸彥遠,其筆法乃是家族之傳,得「二王」正脈,張旭後來將王獻之與自己悟出的筆法,傳授給了他最好的學生鄔彤張旭的最經典的草書作品《古詩四帖》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只要學過草書的人都知道《古詩四帖》是偽託之作,其章法氣息與唐人的格調完全不同。
  • 草聖張旭秘傳顏真卿什麼信息?
    三是筆法是精微的藝術,非志士高人不能領悟其妙。那麼,從張旭狂草作品《古詩四帖》中,能得到什麼密碼信息呢?我們試探如下:一、《古詩四帖》筆法特點張旭的書法,初學於他的堂舅陸彥遠,唐盧攜的《臨池訣》中轉錄了一段張旭的學書自述:「吳郡張旭言: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智永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其子彥遠。彥遠,僕之堂舅,以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