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講,書法在這些人的印象當中僅僅停留在好看的楷書與行書當中,對於稍有個人意趣表達的作品,在非專業人眼中極少人能看懂。
你沒有學過行草書,外行是幾乎看不懂《祭侄文稿》的,有些人可能很淺顯能看明白《蘭亭序》覺得裡面的小尖尖很有意思,部分字看起來很漂亮,但是也僅僅到這種層次了。
很多人沒有學習過草書,不懂基本的草法,看不懂草書也很正常,這本就不是一個下裡巴人的藝術,書法歷來就是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藝術表情,是普通民眾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一些外行人總會說書法是為民眾服務的,這就脫離了書法的藝術本質,失之於虛妄。
書法上升到了草書這一境界,一個人的意趣表達,可能僅僅只有極少人數人能看懂,能感動,能產生共鳴,這才是藝術的魅力,而通篇寫得轉入算子的字,算不得書法,只能叫做工藝美術而已,而工藝美術則恰恰是為最廣大的民眾服務的。
大草形成於章草,而章草形成了隸書,隸書發源於簡牘書法,所以草書的基礎,從本質上講,乃是簡牘用筆和篆籀用筆,很多書法沒有入門的朋友,總以為唐楷是草書的基礎,這就是對於筆法體系的不了解。
中國草書在魏晉時期達到一個高峰,這個時候的代表人物是張芝和王獻之,到了盛唐時期,湧現出了「顛張醉素」這兩個人共同撐起了唐朝的草書大旗,令後世書法家難以望其項背。
張旭的草書是來自於家傳,張旭本來是一個望族,其舅父是大書法家陸彥遠,其筆法乃是家族之傳,得「二王」正脈,張旭後來將王獻之與自己悟出的筆法,傳授給了他最好的學生鄔彤,而鄔彤又將其傳給了自己的堂弟懷素,自此才有了懷素的名望。
張旭的最經典的草書作品《古詩四帖》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只要學過草書的人都知道《古詩四帖》是偽託之作,其章法氣息與唐人的格調完全不同。
而被人忽略的張旭草書《李青蓮序》才真正代表了張旭平生草書的最高水平。張旭對於草書的穎悟來自於他向自然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很重要,衛夫人、歐陽詢從自然中悟出筆法之妙,而宋朝的黃庭堅也是從划船當中,悟出筆法真諦。
張旭的筆法除了得自與家族的傳授之外,他見到了公孫大娘舞劍,從而也悟出了筆法之妙,那個時代的書法之所以能夠為後人所敬仰,正是這份筆法的傳承和向大自然學習的品質。
張旭的這件《李青蓮序》是唐代草書的傑出作品,通篇在用筆上極為多變,變幻莫測,在結體上深合草法規範,在章法氣息上醇厚而高古,呈現出了一個時代的宏偉氣象,而後人所不及。
《李青蓮序》通篇將的是李白的故事,張旭的書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法,在唐代被譽為「三絕」。
如今,我們採用超高清的宣紙掃描技術,還原出了跟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
欲購此草書長卷《李青蓮序》,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