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聖張旭秘傳顏真卿什麼信息?

2021-02-09 中國書畫研究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是顏真卿兩次拜師草聖張旭所得到的書學真知,正是這些言傳身教點化了顏真卿,並最終使得顏真卿的書法藝術隨著他的千古英名而不朽。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顏真卿敘述了得到張旭筆法的不易:一是顏真卿兩次求師筆法。即「餘罷秩醴泉」和「僕頃在長安二年師事張公」這兩次。二是「人或問筆法者,皆大笑而已」,包括裴儆在內,張旭只給作品,不作正面回答,可以看出筆法的珍貴。三是筆法是精微的藝術,非志士高人不能領悟其妙。

那麼,從張旭狂草作品《古詩四帖》中,能得到什麼密碼信息呢?我們試探如下:

一、《古詩四帖》筆法特點

張旭的書法,初學於他的堂舅陸彥遠,唐盧攜的《臨池訣》中轉錄了一段張旭的學書自述:「吳郡張旭言: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智永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其子彥遠。彥遠,僕之堂舅,以授餘。」這是說他所繼承的是二王以來的正統的書法藝術,只是「時出新奇」。側筆中鋒,是張旭繼承魏晉筆法最根本的內容。

《古詩四帖》作為狂草作品,連綿書寫是其最為明顯的特徵,它的起、行、收不是以一個筆畫為單位的,而是以一個書寫節奏為單位,橫、豎、撇、捺都沒有了完整的起、行、收動作。因此,研究《古詩四帖》這樣的狂草作品的筆畫,不能像楷書、行書那樣把橫、豎、撇、捺一個筆畫、一個筆畫地分開去研究,而必須圍繞貫穿整個字,甚至幾個字的「大筆畫」去研究。

下面我們就從起、行、收、轉、折五個方面分別說說《古詩四帖》筆法特點

(一)起筆

《古詩四帖》中的起筆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獨立起筆,這樣的起筆不受前面字和筆畫的影響,自由選定下筆方向、角度和形態。另一種是順勢起筆,順著前字收筆的筆勢順勢下筆。

一是獨立起筆。在《古詩四帖》中,獨立起筆一般都是一行開始一個字的第一筆起筆,或一行之中一個節奏結束,另一個節奏重新開始時的起筆。獨立起筆一般用筆較重,動作清晰莊重,豐富而完整。獨立起筆中還有藏、露之分。

二是順勢起筆。順勢起筆是指行進中筆斷意連的起筆。其筆勢直接連接著前一字或前一筆的收筆。順勢起筆一般用筆較輕,強調銜接得自然完整。但書寫中這是更加體現作者功力的地方,順勢而來、順勢而入,雖輕盈、自然,卻不能失去筆意,這是難度很高的。順勢起筆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較為簡單的順勢,沒有明顯的再起筆動作;另一種是較為複雜的順勢,雖順勢而來,入紙後又進行了明顯的再起筆動作。

此外,《古詩四帖》中的起筆還有反、正變化及簡、築變化等。斜角向內的起筆叫正向起筆;斜角向外的起筆叫反向起筆;簡單的起筆是指起筆後直接前行的起筆,這樣的起筆筆意爽利而筆法清晰;築鋒起筆是指起筆後書寫上有反覆式挫筆動作,使起筆變得老辣而凝重。

(二)行筆

即處於起筆和收筆之間,再除去轉折部位的行筆階段。行筆階段是構成文字的主體,如在行筆階段不講究,就會更加清晰地表露出筆法單一的缺陷。

《古詩四帖》中行筆過程的筆畫有寬窄、薄厚、流澀、向背、曲直等諸多變化,是繼承了純正的魏晉古法的。打開《古詩四帖》,第一眼看到的是奔放流暢。但細看每一個筆畫,很多又都是遲澀而凝重的。

一是寬窄變化:筆畫寬窄在古法中是使轉的結果,而不是提按的結果。

二是厚薄變化:中鋒、側鋒是形成薄厚的最根本原因。

三是流澀變化:速度、筆勢和筆法都能產生流澀變化,快速易流,慢速能澀;順勢易流,逆勢能澀;鋪鋒易流,絞鋒能澀。

四是向背變化:向背乃陰陽,有向背才有平衡。

五是曲直變化:曲直變化要自然而有根據,應符合字法和筆意的要求。

(三)收筆

在行草書的書寫中,很多人都容易忽略收筆的完整性。收筆寫不好屬於「功敗垂成」。《古詩四帖》雖屬粗狂的狂草,但其收筆卻十分細膩,有露鋒收筆和藏鋒收筆兩種。

一是露鋒收筆:《古詩四帖》中的露鋒收筆十分講究,做到了露而不「漏」。出鋒處均進行了調整處理,使之迴環含蓄,很好地避免了直接、流滑和失控,做到了露鋒而不漏氣。

二是藏鋒收筆:藏鋒收筆多有頓挫和回還動作,且都能做到兼顧點畫形態。頓是下壓,挫是壓筆錯動,回還是原路回收。這是通用的收筆方法,目的是使筆畫更加完整而厚重。然而,懂得收筆是一種境界,能夠把收筆做得富於形態、富於神採,則需要更高的表現能力。有了收筆,整個字才會完整。收筆活了,整個字才會通靈。

(四)轉筆

書寫中因文字造型變化要改變行進方向,在草書中可採用兩種辦法處理:一是轉筆,二是折筆。轉筆也稱圓轉,是草書中最常見的方向調整手段。轉筆顧名思義是把筆轉過去,這是問題的關鍵。既然是圓轉,那麼轉的彎就要有圓的感覺。轉筆時只有調整筆鋒把筆轉過去,筆畫的彈力才會充分地體現出來;筆畫的彈力出來了,轉彎才會有圓的感覺。此外,圓轉是豐富的。在《古詩四帖》中,有通圓的圓轉,有帶方的圓轉,還有很多圓轉是連續的,轉成合圍的,圓圈的。這些情況更加複雜,造型也更為豐富。這時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個圓都不能是正圓形,而多為橢圓或帶方的多邊圓。

(五)折筆

折筆也稱方折,寫出來是方角。《古詩四帖》中的折筆有兩種寫法:一種是不改變執筆方式,直接改變行筆方向的折法;另一種是行筆至折筆位置,調整執筆方式、調整筆鋒,再改變行筆方向的折法。折筆的運用在狂草作品中非常重要,它是調整書寫節奏的重要手段。怎樣才能看出江河在流淌?因為我們發現了水流因樹、石等阻隔而出現的漩渦。流淌是狂草的特點,但沒有折筆作為阻隔,就會一味地流淌,書寫就沒有了節奏。這樣一來,就會出現畫面單調、欣賞乏味的現象。

二、《古詩四帖》字法特點字法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結字的方法。自古以來,字法有規範也有變化。規範之處有兩點:其一,從文字產生開始,每個字因筆畫多少,象形、寫意而形成的原始字形,這是此後兩千多年字法的基礎。其二,字體演變過程中,受書寫習慣、審美追求的影響而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字形變化。

一是草法精熟:《古詩四帖》中所有文字均為純正的草書,沒有一個行書。清一色的草書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品創作的難度,這一點古今草書家很少有人能做到。第二,此帖草法和書寫的熟練程度以及表現上的寫意程度也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寫出了純正的與所有今草作品都截然不同的狂草氣息。結字高古,《古詩四帖》中的每一個字,無不合於古人結字之法。二是因勢成形:在《古詩四帖》中,嚴格按照古法造字是張旭結字的基礎,因勢成形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特色。狂草書寫上的隨機性和章法上的豐富性,增加了書寫環境的複雜性,為結字提出了難題。在構字上既有創造矛盾、任情恣肆的自由,又有解決矛盾、填補均衡的無奈。因此,因勢成形成為《古詩四帖》重要的結字特點。

然而,談到因勢成形,有一點一定要明確,那就是因勢成形所成的「形」必須是美的,必須是字法上合乎規範的。

三、《古詩四帖》章法特點

一是自然疏密,沒有刻意雕琢。張旭不在章法上刻意地經營空間,而是講究自然書寫,自然疏密,渾然天成。沒有設計、沒有經營,只想表現一種感覺、一種思想。沿著這種感覺任情恣肆,完全靠下意識去寫(平時的規範都化作了下意識),而寫出的結果卻「嬉笑怒罵皆文章」。一切奇情迭出,又一切合理合法。

二是分區域、分段落有不同的風格韻律。《古詩四帖》雖然沒有從空間上進行人為的設計,但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它在章法上的豐富性。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隨著作品內容和作者創作情緒的延伸變化,而表現出成片的、豐富的風格韻律變化。這些由於線條質感、書寫速度等因素形成的變化,是自然遞變、渾然天成的。

三是拉近行距,實現「隔行通氣」。大草作品更強調章法上的整體性,雖然仍以行為書寫單位,但行與行之間沒有聯繫的草書作品不能成為優秀的作品。如何使行與行之間相互關聯,成為相互作用的整體,這是古今狂草書家都面臨的一個難題。一幅狂草作品,如果說第一行可以隨意寫,第二行就不行了;第二行要觀照著第一行來寫,要努力做到兩行之間既變化又和諧;而第三行不僅要看第二行,還要觀照第一行;第四行要觀照前三行。這就是為什麼縱幅的書法作品大家多願寫三行、兩行的,而不願意寫多行的原因。為解決這一問題,《古詩四帖》用了一個極其巧妙的方法,那就是拉近距離,有些段落幾乎到了橫無行、豎無列的程度。

四是上下錯落,活躍氛圍。在書法學習上,自古就有「五年上齊,十年下齊」之說。說的是寫一篇字,要做到上邊線齊和下邊線齊是很不容易的。而過去人們寫字多為小字楷書、行書,一頁紙要寫很多行,上下不齊就不能做到端莊精美。這一原則至今仍然是我們書寫章法的基本準則。然而,在《古詩四帖》中,張旭打破了這一規範。在這樣一幅不算太長的手卷中,出現了多處上下不齊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原因是狂草這種書體具有不同個性。在狂草作品中,字形靈活多變,字體時大時小,字勢欹正相間,動蕩多變的章法局勢使上下不齊成為了一種自然的必然。有了這幾處錯落,章法氣勢在規整之中便多了幾分活躍。反之,沒有這幾處錯落,整件作品會立即顯得生硬刻板。

4.《古詩四帖》風格特點

「正大氣象」是《古詩四帖》風格上的最大特點。「正」是什麼?「正」的重要含意是法度嚴謹,法度嚴謹才能傳之四海。「大」的含意一是指氣勢雄壯,這一點很好理解;二是指佔主流、走大路,風格上不偏不怪,符合審美的普遍性。藝術欣賞有一個概念,叫做「雅俗共賞」。什麼是雅俗共賞?就是一個人的作品受眾面很寬,大多數人都認為好,都能接受。這說明審美上存在共性,也就是有些東西大家都認為好。書法家必須找到這個普遍性的東西,並寫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只有這樣,你的作品才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壯闊的美、典雅的美、充實的美,都屬於普遍性的美;枯槁的美、纖弱的美、殘缺的美、荒誕的美、怪異的美,則都屬於特殊性的美。

《古詩四帖》雖屬狂草作品,但它嚴格遵守了傳統成法,從筆法到字法都與魏晉正統的草書一脈相承。而且從風格上它狂而不野、狂而不怪,堅持正中求變,從而創造出了自身藝術上以正大氣象為特徵的崇高品質。

對於書法有著深入實踐經驗的人都知道,堅持風格上的正大氣象,同時還能寫出作品的味道來是最難的,寫歪一點、寫怪一點,寫出些趣味則要容易得多。正是因為這一原因,走正路、走大路,堅持正大氣象的作品才更加被人們所看重。在歷代草書碑帖中,《古詩四帖》是高難的,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其技法的高超,另一方面也源於其堅持的正大氣象。

請看《古詩四帖》

【作品原文】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車。飄颻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溜,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

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絳雲。龍泥印玉簡,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吹分。虛駕千尋上,空香萬裡聞。

謝靈運王子晉贊

淑質非不麗,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王子復清曠,區中實譁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翻。

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

衡山採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及圖片如沒註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或直接聯繫我們告知刪除或標註來源,謝謝!

中國書畫研究平臺,邯鄲市聚賢書畫院,本著公益、開放、共建、共享的理念,堅持立足書畫,面向文化,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在全國招募畫廊、畫商、代銷合作夥伴。所有作品均為精心創作,非量產批發作品,可合影,資料完整,價格全適,代理空間大,所有作者均有宣傳資料,在各大門戶媒體平臺長期宣傳。具體合作加小編

交流合作張先生:15003209421

相關焦點

  • 馬寶山:「草聖」張旭
    張旭是個詩人,他的詩名遠在其書名之下。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好,譽為「草聖」。張旭嗜酒,又常醉,醉了就寫字,落筆成書。甚至以鬚髮代筆,蘸墨狂書,就有了「張顛」這麼一個雅號。這麼多人求字,除了張旭名氣大字好之外,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張旭好說話,不會拒絕人。可是,他真是不願意自己的字掛在那些品行低下,名聲不好的人家。於是,他就請了一位「管筆」,用今天的話講,「管筆」就是經紀人,代替他去與那些索字求帖的人打交道。張旭立了規矩:他的字不給惡名劣行的人,不給獻媚趨奉的人。張旭依然酒中取樂,依然醉筆龍蛇,遊雲驚龍,劍橫凌雲,字寫得更加淋漓絕妙。
  • 「草聖」張旭,豪放不羈仍然平實細心的藝術真性情
    其人正是性情狂放,灑脫無拘的"草聖"張旭。張旭其家,以書傳世。張旭初學書法的老師是他的堂舅陸彥遠,而陸彥遠的父親正是初唐書法大家陸柬之。張旭作書法畫《肚痛帖》裡得以小窺其平實與肆意張旭有一代表作,名曰《肚痛帖》。
  • 「草聖」張旭:喝著香醇的酒,寫下氣勢如虹的草書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另一個古代文壇大家,他就是「草聖」張旭。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他最擅長的是草書,他與懷素被稱為「顛張醉素」,並且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張旭喜愛飲酒,為人闊達樂觀,才華橫溢,不僅在書法上具有極高的造詣,對詩歌也是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一下「草聖」張旭吧。
  • 你見過「草聖」張旭的楷書麼?同樣無與倫比!
    說到張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癲張」、「狂草」,總是感受到一股犀利的狂狷之氣,遙想他三杯酒下肚,「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樣子。殊不知,張旭的楷書,也是法度森嚴,無一點不在規矩。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據《舊唐書》記載,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見長,被後世尊稱為「草聖」。那你見過張旭的楷書嗎,那樣剛勁有力,豐腴動人,一點不比柳公權的「柳體『』和歐陽詢的「歐體」遜色,同樣具有非常高的珍藏和臨摹價值。
  • 草聖並立,顛張狂素,唐代書法家張旭和懷素
    除此之外,唐代還出現了兩位「草聖」,人稱「顛張狂素」。張旭和懷素相差50餘歲,書壇將他們二位並列,主要是因為他們二人擅寫草書,追求浪漫主義風格,藝術成就難分高下。張旭是官場中人,曾經官至金吾長史。這個職位責任重大,負責管理長安城的治安。懷素是佛門中人,生於貧寒之家,一心痴迷書法藝術。
  • 草聖張旭草書冠絕古今,那麼他的楷書如何呢?其實也有代表作!
    唐人張旭的草書寫得好,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書法史上被尊為草聖的只有一人,此人也姓張,就是東漢的張芝。張芝是草書的創造者,張芝才是真正的「草聖」,王羲之、王獻之和張旭、懷素學草書,都是師法張芝的草書。上圖為張旭的楷書。
  • 「驚世駭俗」,淺聊「草聖」張旭及其代表作《古詩四帖》
    唐代有「三絕」, 一是「李白詩歌」,二是「裴旻劍舞」,三就是「張旭草書」。張旭 畫像公元675年,張旭出生於江蘇蘇州。因其性格豪放而雅稱「張顛「,因其書法驚世而被譽為」草聖「。《古詩四帖》局部在《古詩四帖》中,張旭落筆力頂千鈞,傾勢而下,行筆婉轉自如,縱情揮寫了南北朝時期兩位文豪謝靈運和庾信的4首古詩。
  • 「草聖」張旭與他的顛峰之篇《古詩四帖》
    張旭畫像 關於張旭的稱謂史料記載有很多, 如張旭曾任「右率府金吾長史 此外,張旭因其狂草書法, 是盛唐草書氣象的代表, 被後人冠以「草聖」的美譽, 唐文宗時期皇帝下詔, 將「裴旻劍舞」「李白歌詩」 「張旭草書」一併稱為「唐代三絕」
  • 中藝匯品書法:這才是最體現「草聖」之作-張旭《肚痛帖》
    草聖張旭在書法上的實力之強、貢獻之大應該不用小編多說了吧?歷史上的多位書法名家、大文學家都是張旭的粉絲。雖然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藉由《郎官石柱記》讓大家領略到了「草聖」的楷書的風採,但是畢竟張旭主要的成就還是在草書(狂草)方面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一同欣賞他的狂草名作《肚痛帖》。
  • 草聖張旭的詩《山行留客》: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這首題為《山行留客》的詩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的作品。不少人只知張旭是唐代大書法家,草聖,卻不知道他的詩也寫得這麼富有韻味,耐人咀嚼。全詩通過淺顯的描寫,抒發了對客人的真摯情誼,表達了無論欣賞風光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淺嘗輒止,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和困難,都不應該輕言放棄的哲理,是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行書也有「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草聖」卻有好幾位,歷史上,張芝曾被稱為「草聖」,唐代的草書名家張旭和懷素也同時被稱為「草聖」,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草聖」,近代的書法名家林散之先生又被稱為「當代草聖」。
  • 黃庭堅的一幅神級草書,如今成了日本國寶,稱他為「草聖」不過分
    在中國的草書史上,能夠稱得上一代「草聖」的,不過寥寥數人,在孫過庭的《書譜》當中提到過: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到了唐代,又出現了兩位「草聖」,他們便是著名的「顛張醉素」,張旭以天縱之才,將草書的體勢發揮到了新的境界,而懷素則是在張旭的衣缽當中,上追漢魏,同樣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美學境界,從對於後世的影響力和達到了的書法境界來看,這兩位稱之為「草聖」絲毫不過分!
  • 張旭的狂草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於酣醉中寫到極致
    導語: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以草書聞名。他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稱為「三絕」。 他的書法與懷素齊名,並稱「顛張醉素」。 他也被後世尊稱為「草聖」。「草聖」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
  • 他被譽為「當代草聖」,寫唐楷輕鬆自然,充滿了行草書的節奏感
    他被譽為「當代草聖」,小楷書法卻很嚴謹,寫唐楷輕鬆自然,充滿了行草書的節奏感,難得一見。「書聖」歷史上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但是書法史上的「草聖」卻有好幾位,東漢書法家張芝、被稱為「顛張醉素」的唐代書法家張旭、懷素, 以及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都曾被稱為「草聖」。當代書法界也有幾位「草聖」,于右任、林散之又被譽為「當代草聖」。
  • 張旭傳世唯一楷書作品,楷法無欺,還有誰認為他的草書是亂畫
    再說了,古代好多大書法家楷書都沒有什麼名氣」,還舉例說唐代的草聖張旭的楷書就很普通,所以認為,楷法無欺本身就是個騙局,不足為信。 有網友第一時間就表示反對,認為草聖張旭的楷書不好那簡直就是一個笑話,還列舉了張旭十分罕見的一件楷書作品,名字叫做《郎官石柱記》,瞬間打臉那位專家,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張旭這件楷書作品
  • 張旭和懷素都是草聖,誰的草書更厲害?
    張旭和懷素在草書領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誰的境界和筆法高?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都覺得已經很好了。
  • 張旭的狂草,不看翻譯,你能認出幾個字?
    張旭是唐朝書法家,字伯高,看他的《李青蓮序》,字奔放豪逸,筆畫連綿不斷,似乎有飛簷走壁的感覺。張旭書法有人說這些字,是學習草書的人必須牢記的,必須臨摹的典範。張旭書法張旭喜歡喝酒,據《舊唐書》的記載,每次醉酒後,手舞足蹈,索筆揮灑。
  • 張旭的狂草(上)
    而又以之印證於杜甫《飲中八仙歌》,又有如下的描述:「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有此二則,我們大概會有一個基本印象,這個狂草書大家張旭,肯定不是端正嚴謹的縉紳君子,而是一個浪漫恣肆、放蕩不羈的才藝之士。書法史上對此的解讀,是釋為張旭狂態可掬,散發濡墨,以頭髮為筆而作大草書。雖然這樣的解讀深得人心,膾炙人口,已或固定的傳統認知。
  • 草聖張旭狂草斷千字文,水準最高峰,收放、塊面、呼應關係分析!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1]。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中。
  • 竟然讓杜甫戀戀不忘,讓張旭懷素悟出筆意
    問問草聖張旭據唐人李肇的《唐國史補》記載,張旭曾自言:「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草聖張旭,就是因為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之舞,因而茅塞頓開,成就了落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張旭 肚痛帖他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出的是書法的氣韻,猶如音樂的韻律感。頓悟過後的張旭書法已經大道至簡,成為無聲的音樂和隱形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