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公孫大娘到底是誰?竟然讓杜甫戀戀不忘,讓張旭懷素悟出筆意

2020-12-22 百家號

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人,同時也是是唐代最傑出的舞蹈家之一,擅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常在民間獻藝,極負盛名。後又被邀到宮廷表演劍舞技藝。

她是唐代見於記載中,既活躍於民間,又聞名於宮廷的少數著名舞蹈家。

公孫大娘

《明皇雜錄》載,「上素曉音律。時有公孫大娘者,善舞劍,能為《鄰裡曲》、《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遺妍妙,皆冠絕於時。」

司空圖《劍器》詩說:「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

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

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最擅長的舞蹈是「裴將軍滿堂勢」,這是根據大唐將軍裴旻的劍術改編的一部驚心動魄、猛厲無比的舞蹈,我麼可以從裴旻劍聖的名號中略知一二。

然而,她的蓋世技藝是因與中國歷史上的書畫高峰聯繫在一起而聞名的。

舞蹈對於書畫啟發何在?問問草聖張旭

據唐人李肇的《唐國史補》記載,張旭曾自言:「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

草聖張旭,就是因為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之舞,因而茅塞頓開,成就了落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

張旭 肚痛帖

他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出的是書法的氣韻,猶如音樂的韻律感。頓悟過後的張旭書法已經大道至簡,成為無聲的音樂和隱形的舞蹈。

張旭 草書

已經極盡抽象,技巧褪去,只剩下變幻莫測的線條,卻「具萬象於一象」。

自此他的草書筆法如從懸崖墜,有急雨旋風之勢,又如龍蚪騰霄,筆意雄強而不失清雅。

狂草懷素

張旭並以此教導他的弟子懷素,據說懷素也從公孫大娘的舞劍器中悟出了筆意。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談到:「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準其頓挫之勢也」。

懷素 自敘帖局部

自此懷素領悟到了狂草的真諦,運筆如狂風驟雨,飛動圓轉,變幻莫測而又法度謹嚴。

畫聖吳道子

唐人張彥遠在他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畫聖吳道子因舞劍「出沒神怪既畢,乃揮毫益進」。從中悟出繪畫的道理。

「吳之筆,其勢圓轉而衣紋飄舉」,線描有提按、頓挫、急緩馳速,充滿流動感。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從中領悟的這種線條比鐵線描能更敏銳地表現出客觀事物的立體造型,和書法中的草書更接近。取得了「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故稱之為「吳帶當風」。

「草聖」張旭、懷素和「畫聖」吳道子在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後所得乃是書法和繪畫的「意氣」,即是「氣韻」。

在公孫大娘的舞劍之中,舒緩如行雲流水,疾速若一瀉千裡,穩健似虎踞龍盤,凌厲如金蛇狂舞。她的跳躍、舞動、犀利、奔放、無拘無束,一氣呵成,劍尖帶動滿堂飛舞的光影。

懷素 魯公帖局部

他們便從中感發於自己的筆端。在那些和諧的節奏,優美的旋律中,充盈著熱烈的生命和奔放的自由。

看到了氣韻生動,看到了骨法筆法,從中頓悟了屬於自己的筆意。

詩聖杜甫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曾提到「杜甫歌行述其事。是知書畫之藝,皆須意氣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杜甫歌行,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 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三載,餘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 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 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

玉貌錦衣,況餘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顏。 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這篇詩序寫得像散文詩,旨在說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並聞其先師,觸景生情,撫今思昔,回憶起童年觀看公孫大娘之劍舞,讚嘆其舞技高超。 有感而發,於是為她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杜甫像 蔣兆和

大曆二年,此時的杜甫已是垂垂老者,正在他憂傷的吟唱中走向人生的終點。

所以全詩氣勢雄渾,沉鬱悲壯。見《劍器》而傷往事,撫事慷慨,大有時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詩以詠李氏,而思公孫;詠公孫而思先帝,寄託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嘆當今衰落之情。

《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動昏王室。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吳道子 地獄變相圖

正是因為這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我們如今才能看到草聖張旭的一卷絕妙丹青,才有幸讀到了詩聖杜甫的一首慷慨悲涼的《劍器行》,就連畫聖吳道子也曾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

成就三聖之道的公孫大娘,這位絕代佳人當此生。

相關焦點

  • 公孫大娘舞劍與杜甫的詩情
    在他看來,巾幗不讓鬚眉的公孫大娘太了不起了,堪比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的神話英雄后羿。藝術的種子從此深深根植於他幼小的心靈,公孫大娘翩若驚鴻、矯如遊龍的舞步劍術,給了他最初的力與美的藝術啟蒙。這個頑童不是別人,他後來成了和詩仙李白比肩的詩聖——沒錯,他就是杜甫。公孫大娘的劍舞出神入化,深入人心,多部典籍有記錄。
  • 草聖並立,顛張狂素,唐代書法家張旭和懷素
    張旭和懷素相差50餘歲,書壇將他們二位並列,主要是因為他們二人擅寫草書,追求浪漫主義風格,藝術成就難分高下。張旭是官場中人,曾經官至金吾長史。這個職位責任重大,負責管理長安城的治安。懷素是佛門中人,生於貧寒之家,一心痴迷書法藝術。
  • 唐朝第一舞人公孫大娘,她的名字從何而來
    古人和我們現在人有著很多的區別,古人不但知識淵博,而且文採飛揚,他們起的名字都十分好聽,但是歷史上卻有一個叫做公孫大娘的女子,這個並不是她的綽號,而是歷史上記載的真名,而且公孫大娘還是唐朝一個著名的舞蹈家,很多詩人都非常仰慕她的舞姿。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宋代的大散文家及公孫大娘舞劍器書法
    書法家鄭虔談談感悟自然一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書法是一種線條運動的藝術,它與自然界中很多物象有著共同的特徵。唐代有一位善寫草書的大書法家張旭,人稱「張顛」。他精於筆法,據說顏真卿的筆法就是從他那兒學來的。但是他自己曾經說,在他學習書法時,是看見公主與挑夫爭路,又聽到鼓吹之音樂,然後才了解到筆法的意蘊的;又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一種舞蹈的名稱),才體會到書法的神韻。
  • 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
    懷素(737~799),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錢起的外甥。幼年好佛,銳意草書,與張旭齊名,史稱「草聖」。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為「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 張旭《肚痛帖》,落紙如雲煙,只因觀公孫大娘舞蹈而「得其神」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都人,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他的生卒年月不詳,從他所交的朋友看,應生活在盛唐的開元年間。他精通書法,以草書最為知名。他喜歡喝酒,往往酒後落筆疾書。盛唐詩人高適《醉後贈張旭》的詩裡,就說:「興來書自聖,醉後語猶顛」。張旭說他的書法,觀當時著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舞蹈動作而「得其神」。李白很賞識張旭的書法,曾作詩稱讚道:「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隨。」大詩人杜甫在《八仙歌》裡,描寫張旭酒後書寫的灑脫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 從裴旻、公孫大娘品味盛世大唐劍舞,談劍舞為何在唐朝如此興盛
    不過最具代表性的還應當數公孫大娘和裴旻。1華美佳人-公孫大娘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期,名動天下的第一舞人。公孫大娘最為出名的作品是《劍器舞》,同時,公孫大娘更是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色與個人高超的技巧,創作出了許多風靡一時的新作品。
  • 張旭和懷素都是草聖,誰的草書更厲害?
    張旭和懷素在草書領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誰的境界和筆法高?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都覺得已經很好了。
  • 都是寫草書,張旭為啥比懷素厲害呢?來聽聽顏真卿是怎麼說的
    說起書法史上的擅長草書的厲害人物,唐代有兩位重量級的,一位叫張旭,一位叫懷素,並稱「顛張狂素」。張旭學習草書,講究的是「道法自然」。他從「擔夫爭道」悟出了章法布白的奧妙,從「劍器舞」中體會到了草書應該有的輕重緩急。後人總結,張旭草書的最大特點就是「狂逸」。
  • 馬寶山:「草聖」張旭
    ——舞劍者,乃大唐第一舞人公孫大娘。據說詩聖杜甫也看過公孫大娘舞劍,還寫詩讚美她「一舞劍器動四方」。張旭看呆了。他把女子舞劍的起劍、走劍、飛劍、旋劍、收劍和書法中的起筆、行筆、頓筆、旋筆等十八種筆法,進行反覆比照,發現有異曲同工之妙。張旭頓悟,舞劍與書寫原來是同道同趣的啊。劍法、筆力在功底,而自己用鬚髮去書寫的雕蟲小技,譁眾取寵覺得臉紅。
  • 張旭草書《李清蓮序》,好不好先不說,你能讀出寫的是啥嗎?
    在這其中,最被大家熟知的當屬張旭和懷素。特別是張旭的草書,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自身的創新,代表了唐代草書的至高水平,同時也會後世的草書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說起張旭的草書,咱們最熟悉的當屬他的《古詩四帖》。這個《古詩四帖》到底是不是張旭寫的,咱們在這裡不討論,以咱們的認知水平,也很難講明白。
  • 「草聖」張旭,豪放不羈仍然平實細心的藝術真性情
    眾人皆知,天下第一狂草是唐代書法家懷素的《自敘帖》,懷素可謂繼承了草書的各大精華,從而發揚成名。但還有另外一位人物,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甚至懷素也繼承其草書的宗義。其人正是性情狂放,灑脫無拘的"草聖"張旭。張旭其家,以書傳世。
  • 從字勢與體式的不同側重看張旭與懷素的狂草
    張旭的《古詩四帖》只是在一部分字的處理上達到了「穩健」的效果,懷素的《自敘帖》完全背離了這種最基本的欣賞法則。張旭和懷素的結體是包含在章法中的,單獨討論他們的結體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沃興華在《書法技法通論》中說「書法的構成分點畫、結體和章法三個層次,結體介於點畫和章法之間,相對點畫而言,他是一個整體相對章法而言,他又是一個局部。
  • 顏真卿跟隨張旭兩年,卻沒有多大長進,張旭是小氣嗎
    這段時間,從史料上來看,正是顏真卿兩次求教於張旭的階段。顏真卿在書法上的彷徨期,仿佛正是印證了張旭小氣的說法。要知道,當時的書法家是相當吃香的。為什麼這麼多名人熱衷寫墓志銘,就因為死者的家屬不惜一擲千金長臉。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就是張旭的內心想法?其實,在小珏看來,這一點很難成立。達官顯貴數不勝數,墓志銘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也不可能是張旭一個人可以壟斷市場的。
  • 大唐三絕:除了李白、張旭,還有歷史上唯一能稱作「劍聖」的他!
    李白詩歌、張旭草書、裴旻舞劍堪稱「三絕」!01天上星、地上英——李白詩歌李白,詩仙,謫仙人,似乎他的一切都能夠與「仙」字聯繫在一起。他本人的才華與不羈,更是給他添了一股仙氣,好像這樣的人真的只能存在於天上,人世間這麼多年,只出了李白一個人,名垂千古,是天上星、地上英。
  • 史上唯一官方劍聖:三絕五聖列名,收徒李白、公孫大娘
    盛唐時期,唐文宗李昂御筆親封有三絕五聖: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和裴旻的劍舞並列「唐代三絕」;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詩聖杜甫和劍聖裴昱並列「大唐五聖」。 大家發現沒有,裴旻是唯二的雙榜有名。
  • 可以去張旭、懷素那裡學一手!
    我覺得可以去張旭、懷素那裡學一手!這個問題,寫草書的人其實都比較關注,我以張旭,懷素的親身經歷為例,試著做一個解答。草書的狂態,是什麼意思?我用幾個更準確的詞語描述一下,它指那些筆走龍蛇,不計工拙,連綿相屬,豪邁奔放的狂草作品。
  • 英國BBC紀錄片《杜甫》海外爆紅,甘道夫用英文念杜甫詩
    英國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熱播,將向西方世界介紹這位大唐詩聖。「最偉大詩人」搞事情?最怕飯圈爭C位。船長觀察了一圈,發現不少網友第一反應居然是在揪「最偉大」這個字眼,並且撕了起來。介紹杜甫用「最偉大的詩人」來形容,並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伍德帶著他的疑問重訪杜甫走過的路,從黃河到長江三峽,再到湖南的森林丘陵,一路探尋歷史足跡留下的詩篇精神。他感嘆世上沒有任何文明像唐朝一樣如此優雅,而這個盛世王朝卻又在戰亂和屍橫遍野中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