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8 期
張旭是個詩人,他的詩名遠在其書名之下。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好,譽為「草聖」。張旭嗜酒,又常醉,醉了就寫字,落筆成書。甚至以鬚髮代筆,蘸墨狂書,就有了「張顛」這麼一個雅號。
張旭已經在景華樓醉酒三天了,寫了幾十張字貼在牆上。午餐又豪飲,此時正在興頭上,忽然解發,長長的頭髮在墨碗裡浸過,淋淋漓漓地在紙上龍蛇吞吐。眨眼「壺裡乾坤」四字躍然紙上,引來一片贊呼和掌聲。在眾人讚揚聲中,書家得意得手舞足蹈,引來更多的歡呼與雀躍。
這時候,樓下傳來了嘈雜聲,屋裡人接二連三下樓去了。最後只剩下三五個人。張旭問:人呢?
一個書童站在窗前,往樓下看,說:「樓下一個女子在舞劍,大家都去看她呢。」
張旭臨窗一看,果然見一女子在十字街口舞劍,圍觀的人很多,把路都堵死了。
張旭好奇,將頭髮洗淨,用巾帕包起,也到樓下來看女子舞劍。
只見張旭眼前一道團雲飛旋,雲中劍鋒白蛇吐信,嘶嘶破風,如遊龍穿梭行走四身。時而輕盈如燕,點劍而起;時而驟風閃電,落葉紛崩。一陣雲煙霹靂,旋風氣旋過後,一女子臨風傲立,臉不紅,氣不喘。女子一襲月白綢裝,凌雲髻,無飾品。一條蝴蝶結緞帶束髮,清清爽爽立在眾圍裡。
——舞劍者,乃大唐第一舞人公孫大娘。據說詩聖杜甫也看過公孫大娘舞劍,還寫詩讚美她「一舞劍器動四方」。
張旭看呆了。
他把女子舞劍的起劍、走劍、飛劍、旋劍、收劍和書法中的起筆、行筆、頓筆、旋筆等十八種筆法,進行反覆比照,發現有異曲同工之妙。張旭頓悟,舞劍與書寫原來是同道同趣的啊。劍法、筆力在功底,而自己用鬚髮去書寫的雕蟲小技,譁眾取寵覺得臉紅。
張旭得公孫大娘舞劍神韻,其書法草隸如天工神造一般,字字千金,索字的人都踏破了門檻。這麼多人求字,除了張旭名氣大字好之外,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張旭好說話,不會拒絕人。可是,他真是不願意自己的字掛在那些品行低下,名聲不好的人家。於是,他就請了一位「管筆」,用今天的話講,「管筆」就是經紀人,代替他去與那些索字求帖的人打交道。
張旭立了規矩:他的字不給惡名劣行的人,不給獻媚趨奉的人。
張旭依然酒中取樂,依然醉筆龍蛇,遊雲驚龍,劍橫凌雲,字寫得更加淋漓絕妙。
這一年夏天,蘇州、常熟一帶暴雨,千裡澤國。州縣組織賑災,也號召商賈、富家賑濟。張旭將家中錢財盡數捐出,還把住宅騰出來辦起粥棚。可是仍有災民沿街乞討。張旭戒酒,在他租住的小屋一連三天寫字賣字,又辦起幾個粥棚。難民都來粥棚吃「張粥」。
張旭用一張張字救了許多災民。奇怪的是,張旭戒酒寫的字,潤資不及他醉字的一半。甚至有人疑為贗品一文不值。不過誰家也都當做傳家之寶,傳至後代。畢竟上面有籤名鈐印,那是假不了的。
後來,張旭一直租住在常熟城外那條小巷裡。有人告訴他說,「管筆」住在城裡 一座很闊綽的大院裡,還使婢喚奴呢。張旭聽過淡然一笑說:他為我得罪過不少人,那座宅院就算我給他的一種補償吧。
在許多年裡,張旭就沒有搬出那間小屋。年紀越來越大,酒也喝不動了,字也不願意寫了。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死在小屋裡。
史籍上說,張旭,字伯高,曾任常熟縣尉,生卒年不詳。
今天在常熟城內東門方塔下面有一條街,叫「醉尉街」;城裡還有一座「草聖祠」都是為了紀念張旭所建。張旭洗筆硯的池塘「洗硯池」至今還水波凌凌。詩人的家鄉蘇州人,在唐寅墓一側興建了「草聖祠」陳列著張旭的書法碑帖若干。
那個「管筆」是誰?叫什麼名字?沒有人知道。曾經很闊綽的那個院落在哪條街?哪個巷子?也就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了。
馬寶山,蒙古族,中國作協會員。出版長篇小說、報告文學、中短篇小說集、小小說集等多部。多次獲得過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獎、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中宣部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有部分作品譯至海外。小小說金麻雀獎獲得者。
栽種小小說紀事,人物論壇
楊曉敏自述,書緣
金雀坊,作家搖籃
金麻雀文選,佳作推介
金麻雀網刊系列:金麻雀文選的宗旨是,讀寫範文,系列課堂,作家搖籃。所用商標「金麻雀」及圖形,已得到商標持有者的授權。一觸即通,開卷進益,歡迎您的關注,分享一場永遠在線的文學盛典。
聲明:本作品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作為推廣小小說文體用;部分插圖與文章摘自網絡,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各報刊如有選用、摘錄,請務與作者另行溝通。
出品 / 金麻雀網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