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大娘舞劍與杜甫的詩情

2020-12-09 淚魚戲火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劉文華

公元717年,郾城縣舉辦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文藝演出,領銜主演是開元盛世第一舞伎公孫大娘。她錦衣玉貌,英姿颯爽,擅長執劍而舞,可揮灑出萬千氣象,代表節目有《西河劍器》《裴將軍滿堂勢》等。

彼時,公孫大娘已名動天下,別說黎民百姓、達官貴人,甚至連皇帝皇后都是她的粉絲。所以這次演出盛況空前,人山人海,觀眾不時隨著她的舞姿劍影喝彩連連,一浪高過一浪。

人群中,有個入戲很深的頑童,直看得兩眼放光。在他看來,巾幗不讓鬚眉的公孫大娘太了不起了,堪比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的神話英雄后羿。藝術的種子從此深深根植於他幼小的心靈,公孫大娘翩若驚鴻、矯如遊龍的舞步劍術,給了他最初的力與美的藝術啟蒙。這個頑童不是別人,他後來成了和詩仙李白比肩的詩聖——沒錯,他就是杜甫。

公孫大娘的劍舞出神入化,深入人心,多部典籍有記錄。據《國史補》等記載,草聖張旭的書法起初少人問津,寫來寫去總不見大的長進。直到有一天,他在鄴縣(今安陽)看到了公孫大娘的劍舞,才有醍醐灌頂之感,悟得草書神韻。自那以後,張旭參照公孫大娘的劍舞寫字,筆走龍蛇,氣象一新。

韓愈在《送高閒上人序》中盛讚,張旭的書法中藏著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對後世楷書具有引領作用的顏真卿,儘管與柳公權分享著「顏筋柳骨」的美譽,但那會兒,他還寂寂無名,曾先後兩度辭官去做張旭的學生。

更為傳奇的是,史稱畫聖的吳道子,早年也曾師從張旭學習書法。他跟隨老師看了幾次公孫大娘的劍舞,茅塞頓開,竟另闢蹊徑,改學起繪畫來。吳道子有幅名作《地獄變相圖》,畫中的鬼怪纖毫畢現,見骨見肉,仿佛正從畫上走下來,令觀者不寒而慄。那些賣魚賣肉的商販見了,怕殺生負罪,死後也被打入地獄,紛紛放下屠刀,相繼改弦易轍,開始積德行善。公孫大娘的劍舞影響深遠,由此可領略一二。直到晚唐,詩人鄭嵎還在《津陽門詩》中盛讚「公孫劍伎方神奇」,並特別註明:「上始以誕聖日為千秋節,每大酺會,必於勤政樓下使華夷縱觀,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司空圖也有《劍器》詩云:「樓下公孫昔擅長,空教女子愛軍裝。」到元和年間,女子持劍獨舞變成實戰氣息濃鬱的男子持劍群舞,旗幟、火炬等烘託氣氛的道具也相繼加入,蔚為壯觀。姚合有《劍器詞》云:「聖朝能用將,破敵速如神。掉劍龍纏臂,開旗火滿身。積屍川沒岸,流血野無塵。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人。」

回過頭來說杜甫。

杜甫6歲,還在老家鞏縣生活。這一年,他的父親杜閒赴任郾城尉,便把他和他母親接了過來。公孫大娘早就到別處巡演去了,但杜甫還沒從震撼中還過神兒。他削了一柄木劍,一天到晚地揮來舞去。為求神似,他還常和小夥伴兒跑到野外披荊斬棘。這個小傢伙一定是萌生了仗劍天涯、長大後也當個舞劍高手的雄心壯志了,卻在父親那裡遇到了阻攔。父親不允許他再像個野孩子似的瘋跑瘋玩了,請了一位教書先生來教他。在先生的監管下,杜甫不得不放下心愛的木劍,開始乖乖地讀書識字,乖乖地走向父親設定的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但這個事還沒完。至少,杜甫欠給過他藝術美感的公孫大娘一首詩。

人生須臾,一晃到了767年,杜甫已年近花甲。安史之亂爆發後,歷經戰亂和仕途挫折的杜甫從長安逃難到蜀地,居無定所,前路蒼茫。在夔州一個叫元持的官員家裡,杜甫又一次看到了劍舞,表演者是李十二娘。

前文有公孫大娘,這裡又出來一個李十二娘,得解釋一下「娘」這個字的指意了。古時候,娘可以是母親,也泛指所有女性,許多千金小姐的名字中都有個「娘」字。唐代習慣按排行稱呼人,稱李白為李十二,稱劉禹錫為劉二十八,稱裴圖南為裴十八,稱杜媺為杜十娘。同理,公孫大娘是公孫家排行第一的姑娘,李十二娘則是李家排行第十二的姑娘。她們出現在杜甫眼前的時候,正值青春年華,而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年紀一大把的大娘。李十二娘操一口濃重的中原音,一招一式也渾如公孫大娘的翻版。

上前一問,李十二娘果然是來自河南老家的臨潁人,而且還是公孫大娘的得意弟子。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50年的風雨過去了,想想童年的美好時光,再看看眼下這失意落魄大半生的悽涼晚景,杜甫不由恍兮惚兮,多少前塵往事都奔來眼底。人生雖然不能假設,但如果當初一門心思地學舞劍,那情形會不會比現在好一些呢?撫今追昔、百感交集之間,杜甫揮淚寫下盪氣迴腸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臨潁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

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孫劍器初第一。

相關焦點

  • 這個公孫大娘到底是誰?竟然讓杜甫戀戀不忘,讓張旭懷素悟出筆意
    公孫大娘《明皇雜錄》載,「上素曉音律。時有公孫大娘者,善舞劍,能為《鄰裡曲》、《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遺妍妙,皆冠絕於時。」張旭 肚痛帖他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出的是書法的氣韻,猶如音樂的韻律感。頓悟過後的張旭書法已經大道至簡,成為無聲的音樂和隱形的舞蹈。
  • 唐朝第一舞人公孫大娘,她的名字從何而來
    古人和我們現在人有著很多的區別,古人不但知識淵博,而且文採飛揚,他們起的名字都十分好聽,但是歷史上卻有一個叫做公孫大娘的女子,這個並不是她的綽號,而是歷史上記載的真名,而且公孫大娘還是唐朝一個著名的舞蹈家,很多詩人都非常仰慕她的舞姿。
  • 《墨魂》聯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臨潁美人在白帝的下一句是...
    杜甫聯詩攻略 題目:《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 墨魂是一款以歷代詩人為題材的古風養成類型遊戲,遊戲採用遊戲養成的模式為大家帶來了古時詩人的節氣與性格,有趣的養成體驗。遊戲中聯詩的答案分別都是什麼呢?
  • 晚年窮困潦倒的杜甫,卻寫下首霸氣無比的詩,詩聖酷起來一飛沖天
    正所謂「李白不考,杜甫不過」,李白不屑於通過科考進入仕途,而一生流離困頓的杜子美卻從未被世界溫柔對待。公元767年,杜甫55歲,距他離世僅剩3年不到,可他早已是折戟沉沙,仍在異鄉孤獨地漂泊。這一年,杜甫寓居白帝城,就是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那座城池,他觀看李十二娘舞劍,卻勾起了年少時的一次觀賞經歷,深有感觸,遂揮筆寫就了一曲千古絕唱。《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宋代的大散文家及公孫大娘舞劍器書法
    書法家鄭虔談談感悟自然一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書法是一種線條運動的藝術,它與自然界中很多物象有著共同的特徵。但是他自己曾經說,在他學習書法時,是看見公主與挑夫爭路,又聽到鼓吹之音樂,然後才了解到筆法的意蘊的;又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一種舞蹈的名稱),才體會到書法的神韻。他看到的公主與挑擔子的人爭路是什麼樣子,我們無從得知,就一般的想像來說,活著就是迴環轉折、避讓虛實吧。鼓吹則有樂器的配合,有音樂的高低緩急,這些都啟發了張旭的用筆。
  • 從裴旻、公孫大娘品味盛世大唐劍舞,談劍舞為何在唐朝如此興盛
    不過最具代表性的還應當數公孫大娘和裴旻。1華美佳人-公孫大娘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期,名動天下的第一舞人。公孫大娘最為出名的作品是《劍器舞》,同時,公孫大娘更是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色與個人高超的技巧,創作出了許多風靡一時的新作品。
  • 杜甫的一生與追求,同李白、王維等詩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杜甫一心入仕,卻一生極少入仕。王維很早便舉進士,李白根本不考進士,杜甫卻屢考不中。李白不考,杜甫不中於仕途是壞事,於詩歌創作則是好事。讀書是二人的共同愛好,大約讀法也不同,李白讀的是精神,杜甫讀的是學問。杜甫的詩用典很多,遣詞造句極見功夫,和他讀書多有莫大關係。李白的詩對格律不甚講究,固有他英才天縱、不究細節的一面,也與他對格律研究不夠有些關係。李白最喜漫遊,意在山水,情也在山水;杜甫一生遊歷的地域可以和李白相比,但他更多的還是留意人生。所以雖有山水詩作,卻比不上李白。對山水的喜愛程度也不如李白的一往情深。
  • 十年磨一劍,舞劍在人途
    固然,好父母確實能給舞劍的自己帶來觀眾,那麼未來的路呢?父母是不可能伴隨孩子一生的,不可能永遠地為孩子叫彩。未來的十年又十年,坎坷多餘坦途,觀眾,終究還是需要自己獨立去面對,階層還是需要自己去繼承和突破。
  • 史上唯一官方劍聖:三絕五聖列名,收徒李白、公孫大娘
    盛唐時期,唐文宗李昂御筆親封有三絕五聖: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和裴旻的劍舞並列「唐代三絕」;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詩聖杜甫和劍聖裴昱並列「大唐五聖」。 大家發現沒有,裴旻是唯二的雙榜有名。
  • 張旭《肚痛帖》,落紙如雲煙,只因觀公孫大娘舞蹈而「得其神」
    張旭說他的書法,觀當時著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舞蹈動作而「得其神」。李白很賞識張旭的書法,曾作詩稱讚道:「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隨。」大詩人杜甫在《八仙歌》裡,描寫張旭酒後書寫的灑脫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 杜甫爆紅BBC,圈粉無數老外:不愧是中國最偉大詩人,我閱讀並背誦全文!
    為了讓他們乖乖在家呆著,BBC第4臺就推出了一部談論遙遠東方詩人的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的網友表示震驚,自古文無第一,你將杜甫封神,有沒有問過李白的意見?沒有。似乎,在英語世界,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更受青睞。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本片的另一亮點,BBC請來國寶級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爵士朗誦杜甫的詩,當然了,是翻譯的英文版杜詩。麥克萊恩曾出演眾多莎士比亞劇作,這一次,他用深沉優雅的莎劇腔詮釋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詩。
  • 英國BBC紀錄片《杜甫》海外爆紅,甘道夫用英文念杜甫詩
    杜甫很忙。距離上一次的忙碌已過去8年。▲2012年3月,適逢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之際,網絡興起塗鴉惡搞語文課本上的杜甫形象。最近活在教科書的杜甫又要忙起來了。而這次,子美登上了國際舞臺。「最偉大」或許只是一個肯定杜甫地位的說法,並沒有否定其他人並與之爭高下的意味。當然,如此一句話也實在是道不清杜甫的「偉大」。我們回到這部紀錄片本身,看它將如何呈現一代詩聖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