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譯作手稿失而復得 英達重回人藝執導話劇

2020-12-15 央廣網

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近日透露,多年沒有在人藝導戲的英達,今年將回歸劇院,為北京人藝執導一部由美國劇作家洛倫·漢斯貝瑞編劇的世界名劇《陽光下的葡萄乾》。英達說,吸引他三十年來首次回人藝排戲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該劇作是自己的母親吳世良50多年前翻譯的作品。這部譯作手稿曾遺失多年,失而復得的過程頗為傳奇,這也讓他決心為圓母親心願重返話劇舞臺。

難解之緣

一家三口都是北京人藝藝術家

英達的父親英若誠在中國演藝界享有極高聲譽。曾任文化部副部長的英若誠既是著名表演藝術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譯家。英達也一直供職於北京人藝,多年來活躍在影視劇領域,能導能演,被稱為「中國情景喜劇之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英達的母親吳世良也是北京人藝的演員,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

「我媽媽生於江南名門,天賦高,開蒙早,背書描紅,填詞作賦,同窗男孩子沒有一個比得上她。學罷國學,母親又入聖約翰攻讀電機,繼而轉投滬江,直到進入清華園,遇到我的父親。畢業後他們雙雙考入了新建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母親顯示出比父親更耀眼的藝術才華,父親被發去檔案室整理資料的時候,母親則領銜主演了北京人藝的建院開鑼戲《夫妻之間》並廣獲好評。之後她又陸續出演《布穀鳥又叫了》等經典之作,星途一時大亮。同時,外語專業出身的她,也沒有停止在譯林中開墾耕耘。從畢業後和我父親聯手初譯涅克拉索夫的《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到結集成冊挪威劇作家的《比昂遜戲劇集》。而且,在那樣的年代裡,有眼光和魄力選擇一部世界名劇《陽光下的葡萄乾》,但可惜譯作送交出版,未及付梓,漫天的政治風暴已至,將母親湮沒沙塵,直至埋入大獄!一千多個潮溼陰冷的鐵窗日夜,我難以想像,我那曾是上海嬌小姐的媽媽是怎樣熬過來的!但滄海橫流,方顯出大家風範。我媽媽洗盡鉛華,荊釵布裙,廳上廚下,相夫課子。從古文、英語,到繪畫、表演,我和姐姐的每一門課,都有母親參與其中,指引點撥,切磋啟發,無異最佳導師。母親古今中西通透,文武昆亂不擋,自幼習就的十八般技藝皆派上了用場。我相信,我的媽媽正是在陋室灶間卑微瑣碎之中,完成了她從一個聰慧才女,到一位偉大母親的升華。相夫教子的同時,母親從未放下過手中之筆,又翻譯過多種外文名作……」一說起已故的母親,英達導演言語神情中滿溢著崇拜和深情,「我媽媽人格高貴,秉性堅強。《春月》作者包柏漪曾這樣形容我母親:『她從不訴苦,從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種內在的尊嚴,一種博大的歷史感,使她堅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撥弄所左右,賦予她一種獨特的高尚氣質。』」

失而復得

母親手稿遺失多年後完璧歸趙

讓英達特別感慨的是,當年母親翻譯的劇本《陽光下的葡萄乾》手稿流失民間,不知下落。但去年某日,英達突然接到朋友發來的微信,說在一家拍賣公司的拍賣名錄中,發現一部珍貴的劇本手稿——名劇,品相好,又是名家所譯,疑是「英達母親的手筆」,因此詢問英達要不要看看。英達一見手稿照片,熟悉的母親筆跡,父親的美術字和圖案,讓他立刻斷定這確實是母親手稿無疑。驚喜萬分的英達第一個念頭就是立刻把手稿拿下來,但朋友攔住他:「別衝動!賣家如果知道是您要買,肯定漫天要價!完璧歸趙之期更加杳然。」

最終,英達通過另一位遠在湖南、素未謀面的山姓朋友大力幫助,匿名出手,終於搶在最後一刻,成功截下了手稿。讓這部遺失半個多世紀的珍貴手稿,輾轉漂泊之後,終於到達英達手中,「那一刻,我真是百感交集!母親當年燈下筆耕的動力,無疑是希望看到此劇付梓成書,於是我將手稿交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手中。當然,我知道作為一個戲劇人,母親的更大心願,是把這部由她精心挑選、逐字推敲的名劇,最終搬上舞臺,奉獻給廣大觀眾。替她老人家實現這一願望,是我無可推卸的責任。」

正是因為這份厚重的情感和使命,讓英達帶著母親的譯作手稿,回到了父親母親同時也是他自己就職的北京人藝。

在《陽光下的葡萄乾》建組會上,英達對大家說道:「這是我母親上世紀六十年代翻譯的劇本,那個時候我才三歲。當年她翻譯這個劇本的時候,這樣一部戲在當時的中國是不適合上演的。就像1983年阿瑟·米勒給人藝排《推銷員之死》一樣,中國觀眾對裡面很多內容不是特別理解。但今天的中國觀眾看這樣的戲,不僅能理解,而且會有很多共鳴,心靈的撞擊。所以我們現在排這個戲,是特別好的時機。」一向擅長排演喜劇的英達導演表示:「這個劇本嚴格來說不是喜劇,但我們要把它排成喜劇,要有很好的劇場效果,要讓觀眾愛看。」

好戲多磨

期待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重返劇場

然而,好戲多磨,就在全劇組都充滿期待,躍躍欲試準備迎接排練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一切只能暫停了。排練取消了,原定演出時間延期了,大家都回家隔離了,原本滿懷躊躇之情的英達導演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心生傷感:「怎麼回事?我作為人藝的孩子,從小打食堂的飯,看側幕條的戲,吃穿用度,心身成長,這劇院把我養大,當我終於準備好要為她奉獻時,上天不讓我完成這個心願嗎?」

但當他再次打開母親的手稿,劇本扉頁上的一行字也再次如同天意一樣喚醒了他:「獻給媽媽:為了這個夢而感謝您。」英達想到,母親當年在饑寒困難的年代仍舊筆耕不輟的動力,不僅是為了給襁褓中的孩子加個雞蛋,更是為了能夠讓此劇登上舞臺,「她沒有看到那一刻,但我還有機會。新冠肺炎疫情終將過去,大家終將會回到排練廳,我還有機會讓媽媽的夢想成為現實。」

如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局勢的好轉,社會各界都在逐漸復產復工,恢復正常狀態,劇院劇場也在逐漸開放。《陽光下的葡萄乾》劇組,也從4月份開始在線上進行研讀劇本等前期排練工作。大家都在時刻準備著,一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允許,馬上就回到排練廳裡開始正常排練。手捧母親譯作的英達,比任何人都期待著那一天:「感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讓母親60年前的心血終於沒有付諸東流。等到劇目上演的那一天,我和所有演職員,都將在首都劇場恭候觀眾到來。」本報記者 王潤

相關焦點

  • 英達執導人藝新戲首演 《陽光下的葡萄乾》 跨越時代國界反映現實
    中國網北京9月2日訊 9月1日,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如何將一部頗具新鮮感的外國戲呈現在大家熟知的人藝舞臺上?導演英達和演員王茜華、金漢、徐菁遙、徐岑子、張福元、王寧、陳紅旭、阿楠、王堃等主創在首演當天給了觀眾帶來了驚喜。
  • 宋丹丹和英達離婚後提到對方,基本都是否定的態度,英達更絕一些
    宋丹丹和英達的婚姻可以算得上門當戶對。宋丹丹的父親是北京文聯書記,母親在教育部工作。而英達的父親英若誠是畢業於清華外交系的著名翻譯家,而後又擔任文化部的副部長,母親是原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吳保豐教授的女兒。除了家世相配,兩人的情感經歷也十分相似,都是彼此的第二次婚姻。
  • 北京人藝話劇《大訟師》傳遞人間正義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白瀛)北京人藝歷史劇《大訟師》11日晚起在首都劇場再次上演。該劇取材於傳統戲曲《四進士》,通過「明朝狀王」宋世傑仗義執言及四個同科進士不同三觀導致的不同命運拷問人性,傳遞人間正義的永恆力量,由91歲高齡的藍天野和青年演員韓清聯合執導。
  • 北京人藝新陣容排演話劇《雷雨》《家》
    北京人藝新陣容排演話劇《雷雨》《家》創新演繹,照亮經典魅力來源:人民日報記者 曹雪盟核心閱讀今年是戲劇家曹禺誕辰110周年,北京人藝以新的陣容組合,將曹禺的話劇《雷雨》和《家》呈現給觀眾。前不久,北京人藝開啟為期1個月的演出,將戲劇經典《雷雨》和《家》呈現給觀眾。圖為話劇《家》劇照。人民日報記者 曹雪盟攝全新陣容帶來獨特詮釋已在北京人藝舞臺演出了66年的《雷雨》,自1933年創作以來,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 人藝公布2014年劇目計劃 藍天野執導復排經典
    1月2日,北京人藝公布2014年劇目計劃。2014年將有18部大劇場劇目上演,除了《天之驕子》《白鹿原》《天下第一樓》《雷雨》《阮玲玉》等經典劇目亮相首都劇場外,人藝還將復排《吳王金戈越王劍》《油漆未乾》兩部經典劇目。
  • 北京人藝拒絕「二人轉」話劇進場?
    在北兵馬司小劇場演出的「二人轉」話劇《她和他》,原本定在北京人藝小劇場演出,但因為人藝領導聽說該劇要有半場的「二人轉」之後對劇組說「不」,至此「二人轉」希望納入北京主流都市文化、登上大雅之堂的願望沒能實現。昨天記者分別採訪了人藝的領導和這兩位特別有名的「二人轉」演員,扮演「她」和「他」的於苗苗和關小平。
  • 1997年1月2日,領完離婚證的宋丹丹看到英達傳呼機留言,痛哭流涕
    宋丹丹卻提出「不再演小品」,因為她不想放棄自己心愛的話劇。黃宏就這樣被無情拋棄,但他並沒因此怪罪宋丹丹反而理解她的選擇,還成為朋友。可最終兩人4年搭檔情加上4年友情,也不敵趙本山「橫插一槓」。1998年放棄演小品4年的宋丹丹再次出山演小品。起初是和老搭檔黃宏出演小品《打氣》,卻在排練多天之後,說自己演不了這個角色。
  • 北京人藝《雷雨》等三部經典將重配英文字幕
    北京人藝昨公布2008年計劃———  本報訊 昨天,北京人藝公布了2008年劇目排演以及各項工作安排的一系列計劃。其中奧運期間,首都劇場將輪番上演《天下第一樓》、《茶館》、《雷雨》三臺經典大戲,並配以英文字幕以方便海外來賓觀看。
  • 孟京輝執導英文話劇《四川好人》即將亮相國話
    新京報訊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和澳大利亞馬爾特豪斯劇院聯合出品,孟京輝執導的英文話劇《四川好人》即將於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國話劇場亮相。10月12日,一場名為「揭秘《四川好人》」的座談將在國話先鋒劇場舉行。
  • 話劇《陽光下的葡萄乾》在京首演 借經典作品表達現實意義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鄭蕊)9月1日,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正式首演,並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導演英達和演員王茜華、金漢、徐菁遙、徐岑子、張福元、王寧、陳紅旭、阿楠、王堃等主創,讓人們在首演當天第一次看到這部來自外國的戲劇如何呈現在大家熟知的舞臺上。
  • 天津人藝推出都市情感荒誕話劇《夜行動物》
    天津人藝推出都市情感荒誕話劇《夜行動物》 2018-08-16 1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都市情感荒誕話劇
  • 北京人藝的「壓箱寶」《鳥人》來上海了,這次是編劇過士行親自執導
    9月9日,上海保利大劇院即將迎來了一部「特別」「荒誕」的話劇《鳥人》,聽起來像是在罵人,但卻是這部寓言性的作品的獨特之處,講述的不僅是那些提籠逗鳥的閒人。
  • 人藝五大「臺柱子」將聚首話劇《窩頭會館》
    昨天,北京人藝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獻禮劇目《窩頭會館》的劇組成員與媒體見面。這支堪稱豪華的演員隊伍雲集了徐帆、宋丹丹、楊立新、濮存昕與何冰這5位北京人藝最具實力的明星演員,這也是多年來人藝五大「臺柱子」首次在一部話劇中聚首。  昨天,無論是導演林兆華還是5位主演無不喜氣洋洋。
  • 萬芳冷剖兩性「關係」 北京人藝小劇場話劇《關係》再演
    北京人藝小劇場話劇《關係》再演 李春光 攝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 (記者 高凱)5月31日晚,《關係》登上北京人藝實驗劇場的舞臺。這部小劇場領域的「爆款」時隔四年再度上演,仍然受到觀眾的熱捧,開始售票四天,十七場演出票即銷售一空,足見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的生命力。
  • 23年前,英達傳呼機裡傳來梁歡的曖昧留言,宋丹丹崩潰大哭!
    她的父親是北京文聯的書記,母親還在教育部工作。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因而也總是受到格外的關愛。宋丹丹的哥哥姐姐們都是學霸,成績都是非常好大那種。但是宋丹丹的成績卻從來都是差強人意的,甚至是一塌糊塗。所以後來她也是轉而學藝,經人介紹報考了北京人藝。憑藉著自己的出色的表演,她很快就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畢業之後,宋丹丹參演了《紅白喜事》,一舉拿下了優秀演員獎。這份榮譽還是由北京市頒發的,對於當時的她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 北京人藝復演話劇《古玩》:賦予故事現代精神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餘俊傑、白瀛)稀世珍寶、人世浮沉、家國情懷……北京人藝話劇《古玩》12日起在首都劇場上演,講述清末民初北京古玩買賣人秉持做人良心和民族氣節的故事。鄭天瑋編劇的這部話劇分4幕,以時間為主軸,從清末、北洋政府直到抗戰爆發。劇中「至真堂」和「寶珍齋」兩家古董店的掌柜,因一對古鼎明爭暗鬥了半輩子。通過其共同經歷京城30餘年的興衰動蕩的故事,揭示了有國才有家的道理。《古玩》曾於1997年首演,當年創下場場爆滿的佳績。
  • 英達與宋丹丹離婚後不久,就娶了北大才女,坦言自己三婚被騙
    她的前夫英達則是公認的"中國情景喜劇第一人",執導了我國第一部家庭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並大獲成功。英達與宋丹丹的婚姻一度是珠聯璧合的佳話,誰知這段夫妻關係竟以離異收場。英達離婚後不久就滿心歡喜地迎娶了志同道合的北大才女、《我愛我家》編劇之一的梁歡,最終卻坦言"把梁歡娶回家當太太,是我的一個失策",感覺自己上當了。
  • 北京人藝不重票房重好戲 《人民公敵》將有明星版
    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人藝並未公布去年的票房數字,任鳴表示:「人藝的任務不是高票房,而是排好戲。」   年度收官大戲或為楊立新的《牌坊》   新創大劇場劇目中,原創、經典各半,用任鳴的話說,劇院老中青三代9位導演中大部分都有作品登臺。老導演顧威執導的《食堂》是一部兼具批判色彩與懷舊京味兒的賀歲大戲,將於2月11日登臺。
  • 英達家族五世「吃洋飯」傳奇 慈禧親賜「英」姓
    英達的爺爺英千裡12歲就赴歐求學,回臺灣後余光中、馬英九都做過他的學生;父親英若誠外號「英大學問」,從小在教會學校念書,在人藝任職後,1986年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以英達為核心的「英式三兄弟」(英達、英壯、英寧)已經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境界;身為家族第五代領頭人的英巴圖,從美國留學回來後,在母親宋丹丹鼓勵下開始闖蕩娛樂圈;英達與現任妻子梁歡所生之子英如鏑,更是加盟了北美冰球聯賽的波士頓熊隊。
  • 北京人藝兩場戲詮釋文藝與生活的關係
    近日,北京人藝的兩場話劇更詮釋了北京文藝工作者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何從點滴做起,將「文藝走進生活,生活反哺文藝」的理念落實到了實處,落實到了細微處,落實到了思想的深處。  在紮根基層、反映現實生活的這條道路上,不空喊口號,只默默耕耘,這不僅是北京人藝戲劇工作者的真實狀態,也是絕大部分北京文藝工作者的真實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