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伊拉克陷入「拉鋸戰」 恐怖勢力難根除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伊拉克一名軍官11月11日說,伊拉克政府軍擊退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重新奪回煉油重鎮拜伊吉市中心。8月初以來,在美國牽頭主導的「國際聯盟」空中火力支援下,伊拉克政府軍及庫德武裝等力量收回了一些城鎮,暫時遏制住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進攻勢頭。然而,要徹底擊潰「伊斯蘭國」仍需時日。

  「伊斯蘭國」仍佔多地

  交戰雙方陷入膠著

  在「國際聯盟」和伊敘兩國地面力量夾擊下,「伊斯蘭國」武裝在多個戰線上與伊敘兩國地面力量展開激戰。

  在伊拉克境內,大片領土仍被「伊斯蘭國」佔據,人道主義危機嚴峻。6月以來,「伊斯蘭國」武裝延續著摩蘇爾戰役中的強勁勢頭,佔領了伊拉克北部和西部大片領土。雖然失去了煉油重鎮拜伊吉,但「伊斯蘭國」仍手握提克裡特、摩蘇爾等重要城市。

  10月至今,「伊斯蘭國」武裝加大對安巴爾省的攻勢。守衛該地的伊政府軍和民兵不但缺乏必要的訓練和裝備,而且士氣低落毫無戰力——防守時未戰先亂,反擊時雷聲大雨點小。目前,「伊斯蘭國」已控制該省80%的領土,兵力威脅伊政治中心巴格達。

  在其所佔據地區,「伊斯蘭國」武裝分子製造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為了震懾幫助伊政府軍的當地部族,他們殘忍殺害平民,其中不乏婦女、兒童和老人。

  在敘利亞境內,美國原想藉助敘反政府武裝「革命者陣線」的力量,讓其充當在敘境內打擊「伊斯蘭國」的「地面總代理」,然而,10月31日,「伊斯蘭國」武裝在伊德利卜向「革命者陣線」發動正面進攻,後者當即潰不成軍,有的士兵甚至不開一槍直接投降,致使美國利用「革命者陣線」進行地面進攻的計劃徹底落空。「伊斯蘭國」也從「革命者陣線」手裡繳獲了包括「陶」式飛彈在內的美式先進武器——許多美國前腳剛給「革命者陣線」的裝備,後腳便這樣落入「伊斯蘭國」手中。

  敘反對派臨陣倒戈,「伊斯蘭國」「坐收」美式裝備。當前,「伊斯蘭國」已佔領敘中部哈馬省部分地區和其它一些地方,並逐步進逼敘政府在北方控制的最後堡壘伊德利卜、阿勒頗等地。

  在「革命者陣線」「資助」下,「伊斯蘭國」的武器裝備大有「鳥槍換炮」之勢,戰鬥力不斷增強,近日又連續佔領敘境內兩個油氣田。

  在土敘邊境,庫德武裝和「伊斯蘭國」已鏖戰數周。近一個月來,「伊斯蘭國」武裝步步逼近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城市艾因阿拉伯(又稱科巴尼),並攻佔周邊多個庫德人村莊,致使至少18萬敘難民逃往土耳其。戰亂導致難民增加,難民增加又給「伊斯蘭國」徵兵擴軍提供了新的「土壤」,從而也使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進入了惡性循環。

  儘管遭到「國際聯盟」持續數周的空襲,「伊斯蘭國」武裝仍然給艾因阿拉伯的庫德守軍以重創,其間他們甚至使用化學武器進行攻擊,導致大量居民傷亡。現今,「伊斯蘭國」正不斷從東部和南部縮小對艾因阿拉伯的包圍,艾因阿拉伯瀕臨失守。

  「國際聯盟」持續空襲

  地面行動倚仗當地

  從當前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看,美國仍想沿用「利比亞模式」,即由伊政府軍、庫德武裝,以及一些周邊中東國家提供地面部隊當先鋒打頭陣,而自己則率領「國際聯盟」提供空中支持。在美國的號召與督促下,法國、澳大利亞、英國、丹麥、加拿大等國參與了對「伊斯蘭國」目標的空襲。美國的中東協國中,巴林、約旦、沙特、卡達和阿聯5國加入了空襲隊伍。「國際聯盟」11月7日對摩蘇爾進行空襲,炸傷了「伊斯蘭國」首領巴格達迪。截至目前,以美軍為核心的「聯合國軍」已對「伊斯蘭國」進行了2000餘架次的空襲。

  但是,從當前情況看,無論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上述中東五國,均只是限於空中打擊,尚無派出地面部隊之意。

  為加強打擊「伊斯蘭國」的力量,美國還欲讓伊敘的中東鄰國發揮更大作用。9月,美國國務卿克裡訪問中東,商討建立打擊極端組織的聯盟。對此,包括埃及、約旦、黎巴嫩在內的10個阿拉伯國家積極回應,聯合籤署公報,承諾為打擊「伊斯蘭國」出力並停止向極端組織提供武器和資金支持。

  然而,中東卻沒有出現眾志成城打擊「伊斯蘭國」的局面。儘管沙特、卡達等國參與了空襲行動,但它們也擔心打擊「伊斯蘭國」會讓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從中獲益,因此在出動地面部隊等方面態度並不積極。土耳其在軍事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的態度也較為謹慎,迄今為止並未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只是同意美國使用其軍事基地。

  岌岌可危的局勢下,伊政府提出要發起「人民戰爭」,即發動民眾自發支援伊安全部隊,並組織以庫德人、遜尼派部族為主體的伊拉克平民組建「軍民聯合安全部隊」。其中,庫德「巾幗兵團」規模日益擴大,逐漸為外界所知。據悉,這支部隊如今已經有1萬多名「戰士」,在抵禦「伊斯蘭國」的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際聯盟」也不斷給予伊拉克部隊及庫德武裝以極大援助。英國、土耳其等國相繼派遣教官訓練當地庫德武裝;美軍除派出1500名顧問及軍事人員赴伊外,還支援了大量武器裝備。據悉,為準備明年的「春季攻勢」,美軍還將對伊拉克部隊的9個旅、庫德武裝的3個旅進行培訓。另外,美國在敘利亞境內還有另外一支盟軍——主要由溫和反對派組成的「敘利亞自由軍」。然而,這個「西方國家的寵兒」日漸衰微,基本已淪為「敘利亞內戰的背景」。

  拉鋸戰事一時難止

  恐怖勢力難以根除

  在這「制電磁權」「制空權」引領戰場走勢的信息化戰爭時代,幾乎仍停留在二戰水平、沒有任何空軍力量的「伊斯蘭國」必然在「國際聯盟」的強力空襲下漸落下風,但從目前看,要將其徹底擊潰也絕非易事。一方面,「伊斯蘭國」佔領了許多城市和大油田,通過搶劫銀行、綁架人質,攢下了雄厚的經濟資本。在武器走私十分猖獗的中東,武器裝備的來源對其而言也不成問題。另一方面,「伊斯蘭國」擅長利用社交網絡宣傳聖戰思想和招募人員,歐美等國人員加入「伊斯蘭國」已不是新聞,阿富汗、埃及等多國極端組織也向其宣誓效忠。可以說,「伊斯蘭國」的生命力還很強。

  還應看到,「國際聯盟」和伊敘境內力量的空地協同,雖然延緩了「伊斯蘭國」的進攻勢頭,但也絕非「根治良方」,其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伊拉克政府軍和庫德武裝自身的孱弱也是一大問題,美國等國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徹底提升其戰力。

  其實,宗教極端勢力之所以猖獗多年且為害甚巨,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東的地緣政治失衡,特別是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對立以及伊拉克、敘利亞的長期動亂。在敘利亞,由於是人口佔少數的什葉派執政,遜尼派多有不滿。在伊拉克,人口佔多數的什葉派在2003年伊戰後主政,而原先執政的遜尼派則日益在政治上被邊緣化。這為「伊斯蘭國」等宗教極端勢力在伊拉克的滋生和發展埋下了「惡種」。還可以看到,當前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極端武裝大都具有遜尼派背景——除了「伊斯蘭國」外,還有「伊斯蘭陣線」和「勝利陣線」。其中「伊斯蘭陣線」勢力最盛,據稱有7萬之眾,由40多個遜尼派地下武裝結盟而成。

  李際均曾這樣評價西方近年來發動的幾場戰爭:科索沃戰爭「和而不平」,阿富汗戰爭「消而不滅」,伊拉克戰爭「勝而不利」。即使消滅了「伊斯蘭國」,只要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難消,中東的極端勢力也恐怕只會是「消而不滅」。唯有從根本上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才能避免恐怖主義的再度來襲。

 李瑞景 趙子軒 製圖:蘇 鵬

相關焦點

  • 美軍「賴著不走」還義正詞嚴 伊拉克「送神難」
    美國總統命令美軍在伊拉克領土上公然擊殺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伊拉克看守政府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和國民議會5日作出姿態強硬的回應:明言要求「外國軍隊」撤出伊拉克領土。  伊拉克境內仍駐紮著大約5000名美軍士兵,名義上的首要任務是培訓伊拉克正規軍、共同打擊「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
  • 伊拉克亂局:敵從哪裡來
    6月13日,歐巴馬發表講話,稱ISIS對伊拉克「構成威脅」,並「潛在威脅到美國人民」,已構成「地區性問題和長期問題」,而討論伊拉克局勢的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業已在伊拉克政府要求下,於12日格林尼治時間15時30分舉行。這突如其來的強敵,究竟是何許人也?敘利亞組織或伊拉克組織?
  • 歐巴馬稱以「負責任的」方式從伊拉克撤軍(圖)
    歐巴馬表示將以「負責任的」方式從伊拉克撤軍  (英文原題:U.S. envoy warns against 'precipitous' withdrawal from Iraq)  國際在線專稿: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雷恩·克洛克周四警告美國政府不要貿然從伊撤軍
  • 伊拉克戰爭爆發16年 民眾渴望和平與穩定
    新華社發    16年前的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不顧國際社會反對、繞開聯合國安理會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推翻薩達姆政權。戰爭爆發16年後,伊拉克恐怖襲擊和教派衝突頻發,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國內重建百廢待興,「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趁亂坐大,頻繁發動襲擊,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 「9-11」事件十周年:美國難與恐怖主義說再見
    9月8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官員表示,他們正在調查一個針對美國本土的「特定和可信但尚未最後確認的」恐怖威脅。  美國的反恐戰爭已經進行了10年,為了反恐,美國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相繼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花銷2.5萬億美元,這筆錢幾乎可以填上美國政府一年的預算赤字。此外,兌現對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承諾,未來還將花費數千億美元。  在兩場戰爭中,美軍官兵陣亡6000多人。
  • 「基地」組織分支控制伊拉克重要城市費盧傑 政府軍失守
    3日,「基地」組織分支在費盧傑升起了他們的旗幟,宣布建立獨立的「伊斯蘭酋長國」伊拉克當地媒體報導,伊拉克安全部隊3日突入失守的安巴爾省城市費盧傑隨後4日伊拉克警方承認,伊安全部隊失去對費盧傑的控制,目前在該市已沒有政府軍部隊。但「基地」組織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費盧傑還不清楚。費盧傑當地居民稱,該市似乎已經沒有伊拉克政府軍的存在了。伊拉克安全部門則透露,一些同政府軍並肩作戰的部族武裝正在反攻,而政府軍也在費盧傑城外的基地向城內開炮,至3日深夜,伊安全部隊和部族武裝已經奪回了費盧傑市的部分主要街道。
  • 最該從伊拉克滾回家的,不是伊朗人而是美國人
    文章稱,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指責蒂勒森的言論,稱他受到石油豐富的伊朗地區對手沙烏地阿拉伯的影響。「在伊拉克,到底是誰為了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而奮起反抗伊斯蘭國?」扎裡夫在推特上說,「可恥的美國外交政策,由石油美元決定。」
  • 處於一種崩盤狀態,美國在伊拉克玩脫線,川普:我反對撤軍
    在美國殺害伊朗將軍蘇萊曼尼後,伊拉克開始敦促華盛頓撤軍;不過川普拒絕了撤軍的提議並威脅說如果美軍不得不撤離,伊拉克必須「償還」美國之前在伊拉克的各種投資。同時像許多國家一樣,伊拉克有一個美國帳戶主要作為管理其包括石油銷售在內的財務的重要渠道;目前尚不清楚伊拉克在美國有多少存款,但截至2018年底伊拉克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有30億美元的隔夜存款。
  • 頭號恐怖分子這次真的死了?
    川普26日晚在社交媒體上說:「剛剛發生了一件大事」。不過,他當時沒有透露更多細節。美國《新聞周刊》報導,美軍特種部隊接獲可靠情報,在敘利亞西北部伊德利卜省發起突擊。這家媒體以一名美軍官員為來源報導,巴格達迪在美軍行動中喪生。一位美國高級國防官員稱,中央情報局(CIA)協助對其進行了定位。《新聞周刊》稱,川普在該行動進行約一周前,批准了這項任務。
  • 避免離婚案陷入拉鋸戰
    對於離婚訴訟案件來說,其本身的人身、財產雙重屬性,使得法院在審理時一直堅持「調解優先」「慎重處理」的原則,如果不符合離婚的法定情形,法院一般不會判決解除婚姻關係,離婚訴訟雙方往往陷入時間上的拉鋸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五款的規定更加明確、具體地規定了必須判決離婚的情形,對於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提供了更加詳實的法律依據。
  • 澳大利亞雪梨發生恐怖襲擊,法國巴黎《查理周刊》遭襲,兩名日本...
    原標題:澳大利亞雪梨發生恐怖襲擊,法國巴黎《查理周刊》遭襲,兩名日本人質遭「伊斯蘭國」撕票……2014年底至2015年初連續發生的恐怖事件,反映出極端恐怖勢力捲土重來  2014年12月15日,澳大利亞雪梨發生恐怖襲擊;2015年1月7日,法國巴黎《查理周刊》遭襲;最近兩周,兩名日本人質遭「伊斯蘭國」撕票……歲末年初,一連串形態各異的恐怖事件為辭舊迎新的世界帶來了更多不安
  • 外媒稱IS有能力造髒彈:伊拉克曾丟失放射性物質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 外媒稱,曾負責裁軍事務的前聯合國副秘書長達納帕拉向記者表示,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有能夠製造髒彈的人員。據俄羅斯衛星網12月8日報導稱,達納帕拉在倫敦召開的盧森堡預防核災難國際論壇監事會會議期間說:「一旦放射性物質落入『伊斯蘭國』這樣分支廣、規模大、實力強的組織手中,可被用來製造所謂的髒彈。」他說,這種情況下製造出髒彈的可能性很大。髒彈指填裝了放射性物質的常規武器(比如飛彈和炸彈)。
  • 不怕陷入戰爭泥潭?美軍照片曝光法國參與在敘軍事行動
    新的美軍照片可能曝光了太多內容》的文章稱,美國軍方公布的新照片似乎顯示,法國在敘利亞發揮的作用比人們此前認為的更大。但這些照片很快從社交媒體上被刪除了。文章稱,參與美國領導的打擊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斯蘭國」組織任務的特種作戰聯合特遣部隊的官方推特帳號,在12日公布了拍自敘利亞東部代爾祖爾省的照片。照片上是美國陸軍部隊在將迫擊炮裝車,背景是法國輕型裝甲車。
  • 傳喚崔順實遭拒絕 疑反覆拒絕傳喚目的是讓調查陷入「拉鋸戰」
    韓聯社消息稱,崔順實及其代理律師主張,「親信門」獨檢組在調查崔順實時不僅惡言相向,還在律師不在場的情況下強行訊問,侵犯了當事人的人權。獨檢組對此予以否認。報導稱,獨檢組決定再次向法院申請拘留令,強制傳喚崔順實進行調查。
  • 外媒:中東極端勢力威脅和平 不能輕視其能量
    外媒:中東極端勢力威脅和平 不能輕視其能量 2014-07-01 09:23:51,伊拉克政府軍與北部遜尼派武裝進行戰鬥。   中新網7月1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稱,鑑於ISIS對全球和平的威脅,世界各國恐怕須認真看待伊拉克及敘利亞內戰的影響,重建「哈裡發帝國」或許是空中樓閣,但不能輕視其狂熱的能量。
  •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俄羅斯為啥不營救薩達姆?原因有這幾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戰爭還為後來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2003年,美國打著反恐的旗號將美軍開進了伊拉克,伊拉克戰爭由此爆發。事實上,美國反恐是假,鞏固自身在中東地區的勢力才是真,為了捍衛美元貨幣霸主的地位,美國可謂是下了血本。
  •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 回擊IS破壞文物行為
    2003年,美國坦克擋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正門外。【環球時報駐伊拉克特約記者 陳憲忠 劉皓然】時隔12年,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於2月28日重新開館。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期,該博物館1.5萬件藏品被劫,至今只找回約1/3。
  • 麥凱恩諷刺歐巴馬 稱美軍空襲ISIS毫無意義
    被稱為「史上最富有最強大的恐怖組織」ISIS(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已改稱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繼續行動,伊拉克政府軍在初期丟盔棄甲一潰千裡之後終於穩住陣線但無力反攻,而原本看起來頗有戰鬥力的庫德武裝也似乎難抵擋。美國總統歐巴馬終於下令發動空襲。
  • 伊拉克武裝分子「佔領」社交媒體發動英文宣傳戰
    人民網巴格達6月20日電 隨著伊拉克局勢不斷惡化,極端武裝分子與政府安全部隊在多個地點進行廝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開始在西方社交媒體上展開。極端分子從20日上午開始,發動「鋪天蓋地的英文宣傳戰」。 這些極端分子都是「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斯蘭國」(簡稱伊斯蘭國)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