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1、2是同一個人。
心電圖診斷:
1,竇性心律,
2,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3,室性期前收縮,
4,T波改變。
分析:
一度1型房室傳導阻滯的診斷:PR間期大於等於210ms。
圖1:R5、R12寬大畸形,提前出現,聯律間期0.52s,是室性期前收縮,無代償間歇。 其前有竇性P波,判斷依據是P5和前後的PP間距=竇性PP間距。
R5、R12又稱為舒張晚期室性期前收縮,舒張晚期相當於P波起點至QRS起點、動作電位4相晚期,心室肌處反應期,此期發生的室性期前收縮可形成室性融合波(圖1R5、R12不是)。
圖2:R6 寬大畸形,提前出現,聯律間期0.52s、0.56s, 其前無相關P 波,是室性期前收縮,代償間歇完全。
圖1、2放一起比較,可以觀察室早的聯律間期裡竇P的多變性。
一、房室傳導阻滯
從心房到心室之間的阻滯性傳導延緩或阻滯性傳導中斷,稱為房室傳導阻滯(AVB),心電圖是診斷房室傳導阻滯最簡便、實用的檢查技術,凡心電圖上記錄到PR間期病理性延長或阻滯性QRS漏搏(P波阻滯性未下傳)或完全性阻滯性房室分離等表現,即可診斷為房室傳導阻滯。臨床心臟電生理檢查資料證實,心電圖上房室傳導阻滯的部位可以在心房、房室結、希氏束、束支等各個平面上。
二、根據阻滯程度不同而分類
房室傳導系統具有雙向傳導的電生理特性,即室上性激動可以經交界區向前(自上而下的傳導)傳導心室,起自希氏束以下部位的激動又可以逆行(自下而上的傳導)傳導心房。前傳及逆傳過程中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傳導阻滯。
在竇性心律及異位心律中,根據一系列室上性激動下傳心室過程中出現的從阻滯性傳導延緩到阻滯性傳導中斷的表現程度不同而分度如下
1,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房室傳導時間延長,PR間期大於等於210ms(成人)。
2,二度房室傳導阻滯
1型:房室傳導時間逐搏延長,直至心室漏搏,結束一次文氏周期。
11型:房室傳導時間固定加心室漏搏。
3,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半數以上P波因阻滯未下傳心室。
4,幾乎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
偶有P波下傳心室,其餘P波均因阻滯末下傳心室
5,完全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全部室上性激動均不能下傳心室。
三、室早心電圖一般特徵為:
1,提前出現寬大畸形的QRS波群時間大於等於0. 12s,T波與主波方向相反。
2,其前無相關的P波,其後偶有P´波。
3,多數伴完全性代償間歇,少數呈插入性。
四、代償間歇:
指期前出現的異位搏動代替了一個正常竇性搏動其後出現一個較正常心動周期為長的間歇。由於房性異位激動,常易逆傳侵入竇房結,使提前釋放激動,引起竇房結節律重整,因此房性期前收縮大多為不完全性代償間歇。而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縮,距竇房結較遠,不易侵入竇房結,故往往表現為完全性代償間歇。
五、聯律間期:
指異位搏動與其前竇性搏動之間的時距,折返途徑與激動的傳導速度等可影響聯律間期長短。房性期前收縮的聯律間期應從異位P波起點測量至其前竇性P波起點,而室性期前收縮的聯律間期應從異位搏動的QRS起點測量至其前竇性QRS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