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檢查簡便、價廉、無創,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是醫務人員和醫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然而,心電圖學習難度較大,心電圖初學者往往有入門難的困惑,很多人學習一段時間後仍不能獨立地解讀心電圖。
為幫助廣大學友走出困惑、改善學習效果和提升臨床技能。本文概括總結出「律和率,軸和肌,房室傳導波段期」的閱圖要點。
該口訣簡便易記、實用性強,可用於一般臨床心電圖的解讀。
1 「律」———心律和節律
人體的正常心律,即竇性心律來自竇房結,心電圖上表現為P波在Ⅱ導聯直立、在aVR導聯倒置。節律是指心跳的規律性,表現在心電圖上則是指QRS波群的規律性,一般通過觀察Ⅱ導聯節律條圖來判斷節律是否勻齊。臨床上,人們將起源於心房、房室交界區或心室的心律統稱為異位心律,根據其節律變化的特點,可分為不同的心律失常類型。例如: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逸搏、房性逸搏心律、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等。心率通常代指心室率,正常心率範圍是60~100次/min,>100次/min稱為心動過速,<60次/min稱為心動過緩。心率有多種測算方法,如果節律相對規則,可採用300除以相鄰RR間期的中格數來計算。當節律不齊時,可計數10s(50個中格)內的QRS波群數乘以6即得出每分鐘心率。臨床上,竇性心動過速常見於運動、精神緊張、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心肌炎、心力衰竭、藥物影響(如腎上腺素)及新生兒、兒童等。心動過緩可見於竇房結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低下、老年人、運動員、藥物影響(如美託洛爾)等。心電軸通常是指額面平均QRS波群電軸,國內多以目測法觀察Ⅰ、Ⅲ導聯QRS波群主波方向來判別有無電軸偏移,判斷要點如下:
① Ⅰ、Ⅲ導聯QRS波群主波同時向上,電軸不偏;
② Ⅰ導聯向上、Ⅲ導聯向下,電軸左偏(「口對口,向左走」);
③ Ⅰ導聯向下、Ⅲ導聯向上,電軸右偏(「尖對尖,向右偏」)。
臨床上,電軸左偏多見於左心室肥大、下壁心肌梗死、左前分支阻滯、心室預激及肥胖、妊娠等情形。電軸右偏多見於右心室肥大、高側壁心肌梗死、心室預激、左後分支阻滯、肺氣腫、急性肺栓塞等病理情況,也可見於正常兒童、右位心及瘦長體型者。
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多以病理性Q波、ST-T改變為依據。
一般情況下,心肌缺血主要表現為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壓低≥0.05mV;心肌梗死的典型心電圖改變包括病理性Q波、弓背型ST段抬高、高尖T波及冠狀T波。
推薦的閱圖順序如下:高側壁導聯(Ⅰ、aVL)→下壁導聯(Ⅱ、Ⅲ、aVF)→前間壁導聯(V1、V2)→前壁導聯(V3、V4)→側壁導聯(V5、V6)→右室導聯(V3R ~V5R)/後壁導聯(V7~V9)。
無論是心肌缺血還是心肌梗死,心電圖檢查都強調了多次描記、動態觀察及結合臨床資料的重要性。根據不同的心電圖表現,心肌梗死可分為四期。
① 超急性期:無病理性Q波,有ST段抬高和/或T波高尖。
② 急性期:有病理性Q波、ST段抬高,T波由直立逐漸轉為倒置。
③ 亞急性期/近期:有病理性Q波,ST段降至等電位線,T波倒置由淺入深、再由深變淺。
④ 陳舊期:有病理性Q波、ST段呈等電位線、T波或直立或低平或淺倒。
房室肥大是心電圖分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現就房室肥大的不同情況加以說明。
① 左心房肥大:Ⅱ導聯P波時限≥0.12s或呈雙峰切跡,或V1導聯有寬大負向的P波。
② 右心房肥大:Ⅱ導聯P波振幅≥0.25mV或>1/2×R波振幅,或V1導聯正向P波振幅≥0.15mV。
③ 右心室肥大:V1導聯R波振幅≥1.0mV或R/S>1或RV1 +SV5≥1.2mV、電軸右偏。
④ 左心室肥大:V5/V6導聯R波振幅≥2.5mV或RV5 +SV1≥4.0mV(男性)/3.5mV(女性)、ST-T改變+電軸左偏。
臨床上,心房肥大以心房腔增大為主,心室肥大以心室肌肥厚為主。心室肌肥厚多導致心肌復極異常,引起繼發性ST-T改變,一般不再診斷為心肌缺血。雖然心電圖診斷房室肥大的特異性很高(敏感性較差),但還需結合病史及心臟超聲等檢查結果才能確診。
目前國際指南對心房肥大等相關術語進行了調整:心房肥大改稱為「心房異常」,房室傳導阻滯改稱為「房室阻滯」,振幅、電壓單位為mm,間期、時限單位為ms等。考慮國內的臨床實際,本文仍以傳統命名為準。
傳導阻滯可發生在心臟的任何部位,臨床上最常見於房室結和左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判斷要點如下:
① 從Ⅱ導聯節律條圖上觀察有無房室阻滯;
② 在胸導聯上觀察V1、V5導聯形態,明確有無左、右束支阻滯;
③ 觀察肢體導聯形態,確定有無左前、左後分支阻滯。
一般地,將PR間期>0.20s(P波後無QRS波群脫落)稱為一度房室阻滯;P波後部分QRS波群脫落則稱為二度房室阻滯;P波後QRS波群完全脫落則稱為三度房室阻滯(P波與QRS波群完全無關,QRS波群由交界區或心室異位起搏點產生)。
臨床上,右束支阻滯遠較左束支阻滯多見。右束支阻滯時,V1導聯QRS波群多呈rSR′型或M型;左束支阻滯時,V1導聯呈rS或QS型,V5導聯多呈頂端粗鈍的單R型。臨床上診斷分支阻滯時,需先排除心室肥大、心肌梗死、心室預激等情況。
「波」是指P波、QRS波、T波和U波;
「段」是指PR段和ST段;
「期」是指PP間期、PR間期、RR間期和QT間期。
閱圖時一般著重看以下幾項。
① 3個波:肢體導聯QRS波群有無低電壓,胸導聯R波遞增的情況,V3、V4導聯有無U波增高。
② 2個段:aVR導聯中PR段、ST段有無抬高或壓低。
③ 1個期:QT間期有無延長。
臨床上,肢體導聯QRS波群低電壓多見於心包積液、嚴重的心肌瀰漫性病變、大範圍心肌梗死、胸壁水腫等。
R波遞增不良多見於前間壁/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大、左束支阻滯、導聯位置過高等。
V1導聯高R波可見於右心室肥大、後壁心肌梗死、心室預激、右束支阻滯、逆鐘向轉位、右位心、導聯位置錯誤等。U波增高多提示低鉀血症。
aVR導聯PR段、ST段改變可提示急性心包炎、左主幹病變或嚴重的3支血管病變。
從QRS波群起點至T波結束所測得的這段時間可稱為QT間期,目測時以QT間期≥1/2×RR間期為QT間期延長。
以上分別介紹了心電圖各判讀要點的具體內容和臨床說明,其目的不是講解具體的心電圖知識,而是幫助初學者將所學知識有序地運用於臨床實踐。下面通過一個具體病例來說明心電圖解讀要點———「律和率,軸和肌,房室傳導波段期」的臨床運用。患者男,64歲,主因「胸悶、胸痛2d,再發加重15h」入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一年。入院後多次複查心電圖(圖1),V2~V4導聯形態呈動態演變,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診斷。心臟超聲:左心、右房增大,室間隔增厚,左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二尖瓣、三尖瓣中量反流,主動脈瓣少量反流,左心功能降低,中度肺動脈高壓,心律失常。擇期行冠脈造影示3支血管嚴重病變,並於前降支置入支架兩枚。圖1 閱圖順序(「律和率,軸和肌,房室傳導波段期」)根據這句話———「律和率,軸和肌,房室傳導波段期」對圖1作如下解讀:P波在Ⅱ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為竇性心律;節律不齊,有寬大畸形、形態及聯律間期不一致的提前出現的QRS波群,提示多源性室早的可能性較大。心率略低於100次/min,約95次/min(300÷3.15≈95)。Ⅰ導聯主波向上、Ⅲ導聯主波向下,心電軸左偏(考慮左心室肥大所致)。下壁導聯無病理性Q波,ST-T大致正常。V2~V4導聯有病理性Q波,ST段抬高,T波正負雙向,考慮急性前壁心肌梗死。V5導聯T波淺倒,V6導聯ST段壓低、T波低平,Ⅰ導聯T波淺倒,aVL導聯T波倒置。Ⅱ、Ⅲ、aVF導聯P波略寬,V1導聯P波以負向為主,考慮左房肥大;Ⅱ導聯P波振幅接近R波振幅的一半,Ⅲ、aVF導聯P波振幅>1/2×R波振幅,考慮右房肥大。V5導聯電壓>25mm、T波淺倒,V6導聯ST段壓低、T波低平,電軸左偏,考慮左心室肥大。Ⅱ 導聯節律條圖中PR 間期約0.21s,無QRS波脫落,提示一度房室阻滯。胸導聯V1、V5形態不支持左、右束支阻滯;肢體導聯圖形不支持分支阻滯。肢體導聯中無低電壓。胸導聯V1、V2遞增較差(考慮與左心室肥大及前壁心肌梗死有關)。V3、V4導聯未見U波。aVR導聯PR段、ST段大致正常。QT間期無明顯延長。基於上述心電圖異常表現並按照傳導系統的順序,對該患者做出如下臨床診斷:① 竇性心律(95次/min);
② 左、右心房肥大;
③ 一度房室阻滯;
④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⑤ 多源性室性早搏;
⑥ 左心室肥大。
謝威洋 楊旭明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來源於實用心電學雜誌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內容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