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電圖的分析方法
(一) 熟記正常心電圖的正常值及常見心電圖的診斷要點
(二) 按以下步驟分析心電圖
1.首先找出P波,根據P波的有無、形狀及與QRS波群的時間關係來確定。P波在Ⅱ導聯和V1導聯上最清楚;判斷心律:竇性心律或異位心律。
2.測量PP間期或RR間期、分別計算心房率或心室率。
3.觀察各導聯的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的形態、方向、振幅和時間是否正常。
4.測量心電軸。
5.測量PR間期和QT間期。
6.比較PP間期和RR間期,找出心房率與心室率的關係,注意有無提前、延後或不整齊的P波和QRS波群,以判定異位心律和心臟傳導阻滯的部位。
7.最後結合臨床資料,作出心電圖診斷結論。
二 常見心電圖的診斷要點
(一) 正常心電圖的正常值
1.正常P波時間<0.12s,P波振幅在肢體導聯<0. 25mV,胸導聯<0. 2mV。
2.心率在正常範圍(60次/分~100次/分)時,PR間期為0.12~0.20s。
3. 正常QRS波群時間<0.12s。正常V1導聯的R/S<1,V5導聯的R/S>1,在V3導聯,R波和S波的振幅大體相等。正常 V5、V6導聯QRS波群的R波<2.5mV,aVR導聯的R波<0.5mV,Ⅰ導聯的R波<1.5mV,aVL導聯的R 波<1.2mV,aVF導聯的R波<2.0mV。除aVR導聯外,正常Q波時間<0.04s,Q波振幅小於同導聯中R波的1/4。
4.正常ST段多為一等電位線。
5.正常T波方向大多與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T波振幅大於同導聯中R波的1/10。
6.QT間期的正常範圍為0.32~0.44s。
(二) 竇性心律
1.P波規律出現,P波在Ⅰ、Ⅱ、aVF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簡稱「竇性P波」。
2.心率為60~100次/分。
(三) 竇性心動過速
1.竇性P波。
2.心率> 100次/分。
(四) 竇性心動過緩
1.竇性P波。
2.心率<60次/分。
(五) 竇性心律不齊
1.竇性P波。
2.同一導聯上PP間期差異>0.12s。
(六) 竇性停搏
1.在正常竇性心律中,突然出現顯著的長間歇。長間歇中無P-QRS-T波群出現。
2.長PP間期與正常PP間期不成整倍數關係。
3.在長的P-P間歇後,可出現逸搏或逸搏心律,以房室交接區性逸搏或逸搏心律較常見,室性或房性逸搏較少見。
(七) 左房擴大
1.Pv1負向波大於0.04s,深度向下超過1mm。
2. PtfV1絕對值<-0.04mm·s。
3.PⅡ時間常≥0.11s。
4. PⅡ出現雙峰,峰間距常≥0.04s。
5. P波寬度與P-R段比值超過1.6。
(八) 右房擴大
1.Pv2高達0.15mV以上,或PⅡ高達0.25mV。
2.P波時間不延長。
(九) 左心室肥厚
1.胸導聯:RV5或RV6>2.5mV,RV5+SV1>4.0mV (男)或>3.5mV (女)。
2.肢體導聯:RI>1.5mV ,RI+SIII>2.5mV,RaVL>1.2mV ,RaVF>2.0mV。
(十) 右心室肥厚
1.V1導聯R/S>1,V5導聯R/S<1。
2.RV1+SV5>1.2mV,或RaVR>0.5mV,且R>Q波。
3.心電軸右偏。
(十一) 心肌梗死
1.心肌梗死心電圖的特徵圖形為壞死型Q波、損傷型ST抬高和缺血型 T波。
2.心肌梗死心電圖有超急性期、急性期、亞急性期和陳舊期四個動態演變分期和對心肌梗死的定位診斷(下壁、側壁、前壁等)。
(十二) 室性期前收縮(室早)
1.提前出現的寬大畸形的QRS-T波群,時間>0.12s。
2.前無P波或無相關P波。
3.大多為完全性代償間歇。
4.間位性室性外前收縮是位於兩個正常竇性搏動之間的室性期前收縮。
(十三) 房性期前收縮(房早)
1.提前出現的P』-QRS-T波群,房性的異位P』 波與竇性P波不同,直立,或倒置,有時隱藏在前一次波群的T波中。
2. P』R間期>0.12s。有時無P』R間期,即房性期前收縮後無QRS波群,即為未下傳的房性期前收縮。
3.大多為不完全性代償間歇。
(十四) 交界性期前收縮
1.期前出現的QRS-T波群,其前無竇性P波,QRS波群形態一般正常。
2.出現逆行P』 波,可發生於在QRS波群之前(P』 R間期< 0.12s)、隱埋其中、之後(R P』間期< 0.20s)。
3.大多為完全性代償間歇。
(十五)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按折返途徑命名)
1.心室率快而絕對整齊,頻率為150~250次/分,多數超過180次/分。
2.QRS波群形態一般正常。
(十六) 室性心動過速
1.QRS波群寬大畸形>0.12s。
2.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率頻率為140~200次/分;如心室率低於110次/分,則稱為加速性室性心律或非陣發性心動過速。
3.可出現房室分離,心室奪獲或室性融合波。
(十七) 心房撲動
1.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間距規則的鋸齒狀撲動波(F波)。
2. RR間期一般規則。
3. QRS波群形態一般正常。
(十八) 心房顫動
1.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間距不規則的顫動波(f波)。
2.RR間期絕對不齊。
3.QRS波群形態一般正常。
(十九) 心室撲動
1.無正常QRS-T波群,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撲動波。
2.頻率為150~250次/分。
(二十) 心室顫動
1.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快速而不均勻、大小不等的顫動波。
2.頻率為250~500次/分。
(二十一)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1.P波規律出現均能下傳,PR間期超過正常高限值(PR間期隨年齡、心率變化)。
2.一般PR間期>0.20s。
(二十二) 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
1.P波規律出現,PR間期逐漸延長,直至一個P波後脫漏一個QRS波群。
2.PR間期又縮短,繼之又逐漸延長,周而復始出現。
(二十三) 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
1.P波規律出現,PR間期恆定。
2.部分P波後無QRS波群。
(二十四)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1.P波與QRS波群無關,PR間期不固定。
2.心房率快於心室率(心房率、心室率均齊,心室率一般在60次/分以下)。
(二十五)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1.QRS波群時間≥0.12s。
2.V1、V2導聯QRS波群呈rSR』型或M形,aVR導聯R波增寬而有切跡,Ⅰ、V5和V6導聯的S波增寬而有切跡。
3.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有以上QRS波群的特點,但QRS波群時間< 0.12s。
(二十六)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1.QRS波群時間≥0.12s。
2.V1、V2導聯QRS波群呈QS型或rS型,r波極小,S波增寬而有切跡。Ⅰ、V5和V6導聯呈R型,R波增寬而有切跡,一般無Q波及S波。
(二十七) 左前分支阻滯
1.心電軸顯著左偏在-30~-90°。
2.Ⅱ、III、aVF導聯呈rS型,SIII> SⅡ。
3.Ⅰ、aVL導聯呈qR型,R aVL > RⅠ。
(二十八) 預激症候群
1.PR間期縮短<0.12s。
2.QRS波群起始部有預激波(delta波)。
3.QRS波群增寬≥0.12s。
☀ 歡迎您關注」醫脈通呼吸科微信」公眾帳號。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角,彈出菜單後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