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臭豆腐
張航標
夜晚十點半,小城微風,陰冷。街上已經少有行人;兩旁的樹愈發顯得清瘦,像是老人的乾咳,傳達著一種孤寂。
王勝利和他的嬌妻香蘭各自貓著腰走著,只是時不時地相互用胳膊碰一下。他說,如果能吃上一塊臭豆腐該是多麼幸福呀。香蘭卻說,如果下一場雪那才叫幸福呢。可是,他們走了很遠,還是誰也沒能如願。
就這樣,拐過一條路,又繼續行走。他們有一句沒一句地討論著白天發生的瑣事。突然,香蘭用近乎尖叫的聲音,說:臭豆腐!隨即便往四處張望,起初縮著的脖子伸得老長。當然,尖叫聲讓王勝利也聞到了臭豆腐味。終於,在路口的拐角,一棵大樹下發現了攤位。賣臭豆腐的是位中年男人,臉色黝黑,應該是鄉下人。他正在收拾攤子,似是要回家了。這個點,也該回家了。
師傅,臭豆腐還有沒有?王勝利走向前問。
有,最後一份!不過,得等幾分鐘!
那就等幾分鐘唄,沒關係的,大叔。香蘭親切地答。
重新支鍋、熱油,臭豆腐在一旁控水,案板上備料。幾分鐘後他們如願吃上了臭豆腐。
就是這個味!香蘭搶先吃到一口,迫不及待地說。她說話的時候,舌頭還在打架。
好吃吧?正宗王記臭豆腐!師傅會心地笑了。
別了師傅,他們繼續前行。還不錯的夜晚,因為恰恰在吃上臭豆腐時飄起了雪,而且只有幾分鐘的功夫,雪竟然也洋洋灑灑滿天飛舞起來。
這不是正宗的王記臭豆腐,我吃到過最正宗也最好吃的王記臭豆腐。王勝利突然對妻子說。
這家臭豆腐根本不臭,沒味道。王勝利又補充道。
然後呢?妻子邊吃邊問。
然後給你講一個王記臭豆腐的故事吧?
洗耳恭聽!
王勝利講了古王集同年同村同榜雙文曲的故事。
和臭豆腐有什麼關係呢?香蘭聽完,狐疑地問。
重點在後面。我認為最正宗最好吃的臭豆腐出自狀元王堯臣的後人。那個時候還不叫王記臭豆腐,叫王集臭豆腐。清朝劉墉知道吧?他在治理黃河期間,就曾吃過王集臭豆腐,讚不絕口呢。當然,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王鬍子的故事。
八九十年代,小城最出名的是王鬍子家的臭豆腐。王鬍子也是王堯臣的後人。他家的臭豆腐還是叫王集臭豆腐。王鬍子真是把臭豆腐做絕了,經他手的臭豆腐,方方正正一小塊,聞時臭得出奇,吃時滿嘴生香。吃過的人都會上癮,就是臨終的老人若吃不上最後一口,都不捨得咽氣呢。可見,一塊臭豆腐足夠念叨一輩子。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窮,吃不上別的菜,倒是王鬍子的臭豆腐常吃。一塊臭豆腐,滴上幾滴香油,筷尖一點,饃上一抹就是一大口。吃時總是對父親說好臭好臭,吃下後又對父親說好吃好吃。那段歲月日子很苦,但很溫馨。可是後來,王鬍子改行了,他的臭豆腐再也吃不到了。
王鬍子改行還是因為生計問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七口都得靠王鬍子養活,剛開始的時候還能勉強維持生計,但孩子慢慢長大,要上學,生活越來越難,生活逼得他夫妻倆去了南方。幾年後,他們在政府的幫扶下開始了創業,搞大棚種植。王鬍子雖然鬥大的字不識一個,但骨子裡有一股恆勁,幹啥都認真,本著邊學習邊創業的原則竟也搞出了一些名堂。昔日那個有名氣的臭豆腐專家,這次又因為是村裡首個萬元戶再次出名。
但王鬍子最出名的可能不是這些成功,而是他培養了三個大學生!是的,一個賣臭豆腐的供養了三個大學生,而且老大還是個省狀元,這幾乎轟動了全國!鄉親們賀喜,他總是幽默地說:娃是鄉親們養大的,是你們拿出血汗供起的他們。王鬍子心裡自然懂得感恩,他深知要不是政府和鄉親們的幫扶,哪有這些娃的今天啊。後來他創業成功,儘量讓惠與民,還儘可能地幫助村民再就業。
王鬍子喜歡喝酒。每晚忙完生意吃飯前,總要喝上半碗。他讓三寶陪他喝。他說大花和二改是女孩不能喝酒,三寶將來要成為男子漢,不喝不中。他就給三寶倒了一盅,父子倆碗碰杯,一飲而盡。微醺之際,王鬍子總喜歡指著一塊臭豆腐說:人就像這臭豆腐,一身臭,但是絕對不能把自己的名聲搞臭!三寶還小,他哪懂那麼多呢,他說:我才不是臭豆腐呢!
王鬍子撫摸著三寶的頭,有時候竟莫名奇妙地流出眼淚。那個時候,他們一家七口擠在三間平房裡。
王鬍子外出打工就把鬍子刮去了。聽人說,留著鬍子顯老,而且顯邋遢,城裡人不喜歡。從那以後他就再沒有留過鬍子,當了老闆後穿得乾淨多了,人也精神多了。
人們依舊叫他王鬍子,似乎根本不知道他學名叫王建國,就像很多人不知道王勝利叫三寶。
聽到這裡,香蘭愕然,久久不知該說什麼。
大雪紛飛,天上人間,整個世界都是如此夢幻。
作者簡介:張航標,90後,河南虞城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小小說學會會員,曾為《青年作家》籤約作家。出版散文集《蘭鳴》,小說集《身心安處》。
【組稿 靳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