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漢語美感的源頭

2020-12-13 網易新聞

劉小川(作家)

楚懷王死了若干年,屈原還活著;楚國的京城郢都被秦國的大將白起攻破,宗廟、王宮、城郭成焦土,百姓倉皇東逃……六十多歲的屈原抱了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

據學者考證,屈原投江前回過故鄉秭歸,父老鄉親挽留他,善解人意的女嬃勸他,他還是走了。內心的風暴不能停息,何以安度晚年?徘徊洞庭湖八九年了,先有人陪著他,苦於他沒日沒夜地駕車瘋轉,面如囚首,雙目若火焰,於是害怕了,跑掉了。

屈子一個人的洞庭湖……當時洞庭湖的水域面積很大,遠不止八百裡。楚國五千裡大地,寸寸繞寸心。國之將亡也,人之將死也,倒是心如止水,倒是波瀾不驚。千年楚國奔來眼底,哦,親愛的、親愛的祖國啊,永遠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祖國啊。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餘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這是日神東君的形象。「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這是司戀愛的處女神少司命的形象。目成:少司命與神堂中以巫者出現的屈原眉目傳情。

這些句子,晉人玩味終日,不辨晨昏也。唐人宋人頂禮膜拜……《楚辭》的源頭性美感俯拾皆是。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帝子指湘夫人。舜帝巡視南方累死了,湘妃淚盡投入湘水……屈原的詩篇中,美神與死神拆解不開。他是唯美的,生活、藝術、政治,容不得半點瑕疵:「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優秀的治國才能。屈原幾十年激烈,卻有非凡的能力在激烈中逗留,展開他那令人眼花繚亂的豐富性。他是巫、神、鬼,是草木蟲魚,是雨雪雷電,是天庭的漫步者、江湖的巡視者、宇宙的追問者。屈原千姿百態,他活在漢語藝術的彈性空間中、無窮張力中。他的作品是多維度的,具有多重指向。

《詩經》表達了北方,《楚辭》表達了南方。換言之,《詩經》是黃河流域的產物,《楚辭》是長江流域的產物。楚辭與楚聲、楚樂、楚舞、楚俗密切相關。而能以楚聲誦楚辭者,唐代就絕跡了。

欲識中華民族的源頭性美感,不妨打開這兩部大書。

《離騷》通篇激烈,人神巫共唱楚國的輓歌。叩天門,訪神靈,求佔卜,詩人憂心忡忡而又通體華美,「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嚼花咀蕊,晉唐宋之蔚為風尚始於此也。美飾,美食,美氣息,美姿容。

楚人剛勁,卻不乏優雅嫵媚,陽剛與陰柔尚未截然分界。

屈原流露到作品中的形象,忽而男,忽而女,忽而神,忽而巫。

屈原生得高大俊美,這是「王友」的必備條件之一。鮮花香草常為飾物,他吸引王妃鄭袖的目光是可以想像的,鄭袖十六七歲唱《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美政衝動受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惡草威脅著幽蘭,屈原將芳草鮮花掛滿了全身,傲然過王宮,一腔正氣凜然不可犯,明告小人,明示君王。

屈原擺出了決戰的架勢:「雖九死其猶未悔!」

然而惡草的瘋長已成大勢,鋪天蓋地了。

利益相勾連的惡草們大獲全勝,相約大笑:屈原奇裝異服,哈哈,屈原想變成奇花異草!白淨面孔血紅,修長四肢亂舞,瘋了!

而屈原至美的形象,流布華夏兩千三百餘年。

華夏民族的源頭性美感,《楚辭》輝映《詩經》。

1953年,屈原被聯合國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關焦點

  • 漢語的源頭在哪裡?德媒:約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7月14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和巴黎決策數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漢藏語系的源頭可以追溯到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該項目使用系統發生學的方法,考察了50種古代與現代的漢藏語。↑漢語源頭可以追溯到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
  • 德國媒體發現中國漢語的源頭,大約在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
    7月21日, 德媒發布漢藏語系起源於大約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的消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和巴黎決策數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漢藏語系的源頭可以追溯到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該項目使用系統發生學的方法,考察了50種古代與現代的漢藏語。漢語源頭可以追溯到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
  • 研究證明 古蜀語是漢語源頭之一
    研究證明 古蜀語是漢語源頭之一汪啟明等獲中國語言學界最高獎「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獲獎證書。獲得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的《中上古蜀語考論》。汪啟明教授向記者介紹《考論》。蜀語和如今的漢語有怎樣的淵源?在汪啟明教授等著《中上古蜀語考論》(下稱《考論》)中,「蜀語」「蜀方言」與「四川方言」得到界定,且證明蜀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古蜀語是漢語的前身華夏語的源頭之一。2019年12月,汪啟明等人的學術著作《考論》獲得第十八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不看注釋,不求甚解,僅輕輕吟誦,異樣的天籟般的美感便撲面而來——生命如花,神靈如雲,草木情深,人神相依。這與《詩經》給你的人間煙火氣太不相同了。這一切是怎麼來的?根源何在?     南方文化發育在遠古遲於北方,荊楚曾長期遭受中原文明的歧視與徵伐。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國風》未採錄「楚風」,原因或許就在這裡。
  • 曲式七律.悼屈原祭詩魂
    《曲式七律.悼屈原祭詩魂》(下平七陽)風華正茂(馮華)詩魂一曲震華夏,誓死懷愁為國亡。2020.06.20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探秘中國傳統節日源頭,端午節的來歷,其實跟屈原沒關係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僧人文秀,因這首《端午》而聞名於世。也就是說,多數人的觀點來看,我國的端午節,跟戰國時期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密不可分了。近日媒體報導,四川一男子已連續四年模仿屈原投江,並口念「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古都!」對此,閒閒財經認為,端午懷古,初衷是好事兒,但別僅僅學了一個皮毛,不應該。我們學習屈原什麼精神?
  • 屈原對中國文學發展的三大貢獻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胡喬木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 汨羅四大家領導端午祭屈原
    喻文、朱平波、李馮波、閔秀明、彭千紅、王敏求、柳雁翔、舒文治、姚書茂等市四大家領導靜穆肅立,共同憑弔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表達對屈原的敬仰和緬懷之情。鐘鳴樂起,市委書記喻文等全體參祭者身披綬帶行三鞠躬禮,共同悼念屈原。疫情所限,現場從簡,但儀式感沒有缺席。屈原是中國愛國主義精神的奠基人,他的《楚辭》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也是湖湘文化的源頭。
  • 【賞析】屈原《離騷》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 屈原故裡探淵源(組圖)
    (原標題:屈原故裡探淵源(組圖))   其實端午節的歷史比屈原還早
  • 端午節,我們一起來八卦八卦大詩人屈原
    今天端午節,很多小夥伴馬上會想到屈原,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史料都考證出,端午風俗由來已久,屈原只不過碰巧這天跳了江,但多年的教育導向使我們深深認為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其實仔細想來,屈原因為楚王對其不信任而投江,他愛的到底是誰?是國家?還是楚王?而且,不信任就跳江?沒刪號也沒禁言的,更沒人請你喝替的...
  • 臺灣詩人:屈原文化成為聯接兩岸文化的「臍帶」
    中新社宜昌6月8日電 (記者 曹旭峰 郭曉瑩)「兩岸的詩人都尊屈原為詩祖,屈原文化成了聯接兩岸文化的『臍帶』。」臺灣著名詩人、臺灣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水順(筆名「蕭蕭」),8日在屈原故裡湖北秭歸縣作上述表述。當天舉行的「2016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開幕式暨祭祀大典」上,蕭蕭作為臺灣的詩人代表,朗誦了他創作的《詩的原鄉》。「……少年的你寫下了《橘頌》,預言家鄉與臍橙永遠的芬芳與豐碩……臍是生命的源頭,橙,散發著生命與詩的香氣。」
  •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為什麼與屈原有關?
    端午節為什麼與戰國時的屈原有關係呢?在五月初五即將來臨之際,我為大家說說,也可以說是共同學習吧?端午也稱端五,「端」和「初」意義相同,「五」與「午」讀音相通。按地支順序五月正是「午」月。端午節起源肯定比紀念屈原故事要早,為什麼現在過端午節都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呢?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7年,戰國時代楚國人。
  • 喜迎十九大: 屈原文化綻放獨特魅力 文化汨羅譜寫新篇章
    汨羅廣電全媒體訊(記者 鄭甘 胡清)汨羅享有「端午源頭,龍舟故裡」的美譽,屈原文化,龍舟文化已成為這座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印記。近年來,汨羅市加大開發力度,通過景區景點的創新打造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親身體驗感受汨羅端午文化的獨特魅力。
  • 英語的母語是漢語:杜鋼建英語快速學習法——文字源頭法學習法即將開班
    英語的母語是漢語:杜鋼建英語快速學習法——文字源頭法學習法即將開班 杜鋼建工作室 大漢國際工匠院杜鋼建工作室即將隆重推出杜鋼建英語快速學習法
  • 屈原祭(屈原故裡祭屈原)
    祭祀屈原、吃粽子、掛艾草、賽龍舟、佩香囊等習俗已經成為端午節的標誌被傳承下來。端午節於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說/儀式前一般都會選擇屈原的後裔來吹響第一聲號角同時成為中國首個世界級的非遺項目。
  • 古耜:魯迅怎樣讀屈原
    譬如,魯迅是文學史家,在文學史研究上頗費心力而又每見卓識,他的《漢文學史綱要·屈原及宋玉》,在談及屈原時,就曾留下了相當精闢的解讀: 戰國之世,言道術既有莊周之蔑詩禮,貴虛無,尤以文辭,陵轢諸子。在韻言則有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採,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
  • 2020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披「雲裳」而來
    長江之畔,情抒衷腸……」6月22日, 2020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在宜昌市秭歸縣揭幕,以全新的「雲端辦節」方式,將對屈原精神的緬懷和歌詠傳遞到全國各地,秭歸縣端出VR端午民俗館、文旅直播帶貨、舌尖上端午之旅等系列文旅大餐,激活文旅融合新經濟形態。
  • 著名作家沈嘉柯深度解讀屈原:最有個性的藝術家
    開篇作為輔助的24句,屈原重點講述了自己的生平與淵源。宋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也就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魯迅更是評價其為「逸響偉辭」。詩詞歌賦就是文藝的源頭,而這個源頭之首,正是屈原。屈原的天才手筆,一腔熱血,震撼了所有人。他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貞賢良,《離騷》《九歌》《九章》《天問》一出,照亮了整個中國文學的開端。
  • 「離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屈原的詩作稱為《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這些詩句皆出自屈原的著作《離騷》。那麼,「離」和「騷」各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