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屈原《離騷》

2021-02-19 文學考研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 《離騷經》,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註》中指出:「蓋後 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也有人稱之為《離騷 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 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 括《楚辭》。《離騷》中詩人用了許多比喻,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醜惡,抨擊了他們的奸邪、縱慾、貪婪、淫蕩和強暴。同時,他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難、不怕迫害、熱愛鄉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離騷》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詩中無論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一些事物特徵的描繪,詩人都大量採用誇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神話傳說的充分運用,展開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強了《離騷》的浪漫主義氣韻。比、興手法的運用,在《離騷》中是非常多見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以駕車馬比喻治理國家等。

《離騷》的形式來源於楚國人民的口頭創作,詩人又將之加以改造,構成長篇,使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它的語言精煉,吸收了楚國的不少方言,造句頗有特色。 《楚辭》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西漢劉向輯,東漢王逸作章句。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

《離騷》是屈原被貶後寫出來的。本詩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詩人也稱「騷人」。

風:《詩經》,《國風》的現實主義源頭

騷:浪漫主義源頭《離騷》

《離騷》作為長篇巨製,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 豐富的。關於它的內容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 大致說來全詩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敘述詩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積極自修,鍛鍊品質和才能。

第二部分:詩人在實現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詩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後,不退縮不氣餒,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但在「眾皆競進以貪婪」的環境中,群芳蕪穢了——這是詩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詩人自已依舊積極自修,依照彭鹹的遺教去做。

第四部分:由於詩人的特立獨行,立即引起世間庸人的饞毀,從而使詩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詩人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詩人依舊矢志不屈,甘願「伏清白以死直」,也不願意屈服認同世俗:「背繩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難挫折,陷入孤獨絕望境地的詩人內心深處進一步展開矛盾、彷徨、苦悶與追求理想,以及靈魂搏鬥的過程,最終堅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由於女嬃的勸誡,詩人不得已來到重華面前,向他陳述自已的觀點,期冀引起同情共鳴。

第七部分:詩人在重華面前闡述了自已的「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後,引出神遊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達詩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強烈感情。

第八部分:詩人聽了巫鹹的話,最後決定離開楚國。這一部分把詩人複雜的矛盾心理,萬千思緒,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第九部分:詩人在接受靈氛、巫鹹的勸告,決定離開楚國遠遊,最後終不忍離開的經過。這是詩人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展開的最後一次幻想。全詩最後是尾聲,以當時的楚國名曲《亂》作結。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 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 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 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司馬遷評論《離騷》說:「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劉安《離騷傳》說:「《國風》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 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 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 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 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 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基本上道出了《離 騷》作為政治抒情詩的精神實質和不朽價值。

《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兩類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後者如「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擬棄婦而抒情的,所以全詩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以夫婦喻君臣不僅形象生動,深契當時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早在西周春秋時代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觀念裡,就把君和夫、臣和婦放在同樣的位置,這一觀念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並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徵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徵著政治鬥爭的雙方。總之,《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複雜而巧妙的象徵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藉而且生動。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對內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政治。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被讒,遭放逐。楚襄王時再遭讒毀,遷於江南多年,後見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懷著深沉的憂憤,自沉於汨羅江。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長詩《離騷》,另有《九歌》、《九章》、《天問》等,在我國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解讀】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顯然,我們可從這裡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於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裡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這句話就表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解讀】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喪。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願,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屈原《離騷》)
【解讀】
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變我的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解讀】
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體現了屈原一個至清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求索精神。

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表現其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千年來一直感動並激勵著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殫精竭智。

6、「亦作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現其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7、「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表現其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汙

8、「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表現其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表現其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10、「日月忽(迅速)其不淹(久留)兮,春與秋其代序。」日月飛快地運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更替。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11、「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現了一種執著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12、「汩(形容像水流一樣迅疾)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流年似水我好像趕不上啊,只怕年歲不等待我。「亦餘心之所善(所嚮往喜歡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現其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13、「寧溘死以流亡(隨水流而消逝)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表現其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汙。

14、「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為……而死,為動用法)直(正道)兮,固前聖之所厚(推重zhòng)。」表現其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15、「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愛美,比喻修身養性。)以為常(認為是常規)。」表現其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16、「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志向)之所懲(受創而改變)?」表現其忠貞不渝。

1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楚懷王)之遲暮(晚暮,指衰老)。」 看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時啊,便害怕美人也將衰老。

相關焦點

  • 屈原《離騷》中的「離騷」是啥意思?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這句話是司馬遷在《史記》裡說的,告訴人們磨難可以促人奮進的道理,同時也簡略地揭示了屈原的命運。 周赧王二年(前313),屈原被流放漢北地區(今河南西峽、淅川一帶),流放期間,寫下《離騷》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楚懷王二十六年(前303),齊、韓、魏三國聯合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
  • 《史記》16 屈原與離騷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 「離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屈原的詩作稱為《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這些詩句皆出自屈原的著作《離騷》。那麼,「離」和「騷」各是什麼意思呢?
  • 楚辭《離騷》賞析
    賞析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闢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聲稱不僅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文採,而且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思想內容。特別是在外族入侵、國破家亡的緊急關頭,愛國志士們多以屈原的氣節來鼓勵自己。南宋詞人劉克莊在金人入侵的形勢下,寫詩頌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示自己決不投降敵國的堅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詩中說:「羋姓且為虜,纍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復著《離騷》。」
  • 每天一首古詩詞:《離騷》屈原
    1.離騷:離別的憂愁。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小序》:離,別也;騷,愁也。此題目之義,歷來多有爭議。2.高陽:楚之遠祖顓頊之號。一說即祝融吳回。苗裔(yì):喻指子孫後代。裔,衣服的末邊。3.朕:我。皇考:已故父親的尊稱。一說指太祖或曾祖。皇,美,即光明,偉大。4.攝提:太歲在寅時為攝提格。此指寅年。貞:正當。孟陬(zōu):夏曆正月。5.庚寅:指庚寅日。
  • 使用Python分析屈原《離騷》中高頻詞並生成詞雲圖
    端午節與屈原關於屈原《離騷》的寫作背景及意義,大家自行提問。本文關鍵對《離騷》內容進行分析,分析思路很簡單,主要是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獲取《離騷》原文並對原文數據進行清洗【第二步】對《離騷》原文進行分詞統計【第三步】對《離騷》中多頻詞出現次數進行詞雲展示【第四步】簡要分析詞雲結果現在我們分步驟逐個擊破……【第一步】獲取《離騷》原文並對原文數據進行清洗
  • 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很多生僻字卻常被後世引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詩句,這些詩句都出自戰國屈原的《離騷》。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每日閱讀]《屈原列傳》翻譯賞析
    大概是因為屈原和賈誼都是懷才不遇的文學家,他們的為人和思想情緒比較接近,賈誼又寫了一篇《吊屈原賦》,司馬遷把他們兩人合為一篇傳。屈原是戰國後期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司馬遷在本篇中敘述了屈原的身世、才幹和在楚國擔負的職責,以及上官大夫進讒的過程,使人了解屈原的傑出才能,對屈原留下深刻的印象。
  • 湖科大吳廣平教授為青年學生講述屈原《離騷》的元典價值與範式意義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4日訊(通訊員 冼弘臻)4月2日下午,以「辭祖與辭聖——論屈原《離騷》的元典價值與範式意義」為主題的青馬講壇第八期第六講於湖南科技大學俱樂部舉行。全國優秀教師、該校人文學院教授吳廣平擔任主講人。
  • 詩歌飛揚第一百四十二集《離騷》節選 作者:屈原 朗誦嘉賓:長明
    「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
  • 高中古詩詞第五彈 | 戰國屈原《離騷》最全考點整理
    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 屈原的一生追求,唯有《離騷》表達出來,我們應如何保持本心
    偉大詩人屈原就在《離騷》中表達了自己對於理想的本心與堅持,那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面對那些外界的不理解與譏諷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總是嘆息拭淚,百姓的疾苦與艱辛啊,我卻不能幫上忙。屈原心懷百姓與國家,他為此擔憂痛心,可是他卻不能挽救,這是多麼令人難過,眼看著自己的家國水深火熱,他「謇朝誶而夕替」,別人「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他沒有放棄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德。外界的壓力很大,無人理解幫助他,這是一種孤立無援的感覺。
  • 《離騷》中的神秘女性究竟是誰?屈原給後人留下哪些名言警句?
    在《離騷》中提到一個神秘的女性——女嬃。「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她總是以長者的口吻親切地責備、規勸著屈原,焦慮不安地關心著屈原的命運。沅湘一帶特別是秭歸地區民間傳說或講女嬃是屈原姊,或說是屈原的女兒。今人郭沫若在《屈原研究》、《屈原賦今譯》中指女嬃為屈原的侍女。遊國恩《屈原》則認為女嬃是屈原假設的師傅、保姆一類老年女性。 1、後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從,更壹志兮。
  • 《離騷》獲網絡歌曲投票冠軍,最大難題:歸功屈原還是現代作曲者
    另一首比較有爭議的作品是網絡票選第一名的《離騷》。眾所周知,《離騷》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所著,這首歌曲《離騷》是選手Winky詩(趙景旭)為其原創的編曲。爭議之處就在於,歌曲《離騷》獲得第一名是否大半功勞應該歸功於屈原呢?參賽者僅僅做了編曲,這樣的作品可以算做選手的原創嗎?
  • 《離騷序》「露才揚己」作者考辨
    據《楚辭補註》目錄後序「班孟堅二序,舊在《天問》《九嘆》之後,今附於第一通之末」可知,洪興祖改編了早已編入《楚辭章句》的所謂班固二序於《離騷》後。對兩序進行對比,有助於我們認清問題。《離騷贊序》言「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懷不能已,故作《離騷》」。而《離騷序》則言「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
  • 你知道「離騷」的意思嗎?
    首先,《離騷》寫於戰國時期,作者是屈原,關於這個《離騷》的作者,一度還引來了爭議,一度有「屈原否定論」的熱潮,認為是淮南王劉安寫的,如果《離騷》的作者不是屈原,那麼《離騷》的題目的意思也會發生改變,但隨著1977年, 安徽阜陽雙古堆
  • 《屈原》特種郵票在屈原故裡首發(圖)
    《屈原》特種郵票紀念封 王家滿 攝中新網宜昌6月18日電 (郭曉瑩 周華山)《屈原》特種郵票首發儀式6月18日在屈原故裡湖北秭歸縣舉行,這是繼1953年、1994年之後,屈原第三次登上新中國「方寸之地」。
  • 離騷原文及譯文教案
    2《離騷》教案 《離騷》全程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2、通過學習《離騷》,了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 《離騷序》「露才揚己」作者考辨-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楚辭補註》目錄後序「班孟堅二序,舊在《天問》《九嘆》之後,今附於第一通之末」可知,洪興祖改編了早已編入《楚辭章句》的所謂班固二序於《離騷》後。對兩序進行對比,有助於我們認清問題。《離騷贊序》言「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懷不能已,故作《離騷》」。而《離騷序》則言「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
  • 永恆的、偉大的屈原
    屈原自幼就喜歡讀書,雖然其為貴族出身,但是屈原自幼在民眾中成長,所以屈原非常同情普通平民的生活,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公元前321年屈原巧妙的利用戰術,機智的帶領平裡的百姓擊退秦軍,展現了他的非凡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