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 《離騷經》,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註》中指出:「蓋後 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也有人稱之為《離騷 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 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 括《楚辭》。《離騷》中詩人用了許多比喻,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醜惡,抨擊了他們的奸邪、縱慾、貪婪、淫蕩和強暴。同時,他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難、不怕迫害、熱愛鄉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離騷》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詩中無論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一些事物特徵的描繪,詩人都大量採用誇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神話傳說的充分運用,展開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強了《離騷》的浪漫主義氣韻。比、興手法的運用,在《離騷》中是非常多見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以駕車馬比喻治理國家等。
《離騷》的形式來源於楚國人民的口頭創作,詩人又將之加以改造,構成長篇,使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它的語言精煉,吸收了楚國的不少方言,造句頗有特色。 《楚辭》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西漢劉向輯,東漢王逸作章句。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
《離騷》是屈原被貶後寫出來的。本詩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詩人也稱「騷人」。
風:《詩經》,《國風》的現實主義源頭
騷:浪漫主義源頭《離騷》
《離騷》作為長篇巨製,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 豐富的。關於它的內容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 大致說來全詩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敘述詩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積極自修,鍛鍊品質和才能。
第二部分:詩人在實現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詩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後,不退縮不氣餒,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但在「眾皆競進以貪婪」的環境中,群芳蕪穢了——這是詩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詩人自已依舊積極自修,依照彭鹹的遺教去做。
第四部分:由於詩人的特立獨行,立即引起世間庸人的饞毀,從而使詩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詩人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詩人依舊矢志不屈,甘願「伏清白以死直」,也不願意屈服認同世俗:「背繩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難挫折,陷入孤獨絕望境地的詩人內心深處進一步展開矛盾、彷徨、苦悶與追求理想,以及靈魂搏鬥的過程,最終堅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由於女嬃的勸誡,詩人不得已來到重華面前,向他陳述自已的觀點,期冀引起同情共鳴。
第七部分:詩人在重華面前闡述了自已的「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後,引出神遊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達詩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強烈感情。
第八部分:詩人聽了巫鹹的話,最後決定離開楚國。這一部分把詩人複雜的矛盾心理,萬千思緒,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第九部分:詩人在接受靈氛、巫鹹的勸告,決定離開楚國遠遊,最後終不忍離開的經過。這是詩人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展開的最後一次幻想。全詩最後是尾聲,以當時的楚國名曲《亂》作結。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 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 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 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司馬遷評論《離騷》說:「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劉安《離騷傳》說:「《國風》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 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 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 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 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 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基本上道出了《離 騷》作為政治抒情詩的精神實質和不朽價值。
《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兩類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後者如「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擬棄婦而抒情的,所以全詩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以夫婦喻君臣不僅形象生動,深契當時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早在西周春秋時代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觀念裡,就把君和夫、臣和婦放在同樣的位置,這一觀念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並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徵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徵著政治鬥爭的雙方。總之,《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複雜而巧妙的象徵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藉而且生動。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對內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政治。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被讒,遭放逐。楚襄王時再遭讒毀,遷於江南多年,後見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懷著深沉的憂憤,自沉於汨羅江。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長詩《離騷》,另有《九歌》、《九章》、《天問》等,在我國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解讀】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顯然,我們可從這裡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於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裡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這句話就表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解讀】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喪。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願,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屈原《離騷》)
【解讀】
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變我的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解讀】
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體現了屈原一個至清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求索精神。
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表現其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千年來一直感動並激勵著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殫精竭智。
6、「亦作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現其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7、「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表現其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汙
8、「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表現其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表現其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10、「日月忽(迅速)其不淹(久留)兮,春與秋其代序。」日月飛快地運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更替。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11、「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現了一種執著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12、「汩(形容像水流一樣迅疾)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流年似水我好像趕不上啊,只怕年歲不等待我。「亦餘心之所善(所嚮往喜歡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現其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13、「寧溘死以流亡(隨水流而消逝)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表現其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汙。
14、「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為……而死,為動用法)直(正道)兮,固前聖之所厚(推重zhòng)。」表現其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15、「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愛美,比喻修身養性。)以為常(認為是常規)。」表現其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16、「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志向)之所懲(受創而改變)?」表現其忠貞不渝。
1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楚懷王)之遲暮(晚暮,指衰老)。」 看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時啊,便害怕美人也將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