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海運發布第三季財務報告,盈利27.36億元臺幣,這是陽明海運近10年來單季最佳成績;長榮海運第三季盈利81.85億元臺幣,Eps達1.7元;萬海航運盈利17.96億元臺幣,臺灣貨櫃海運三巨頭紛紛交出好成績。
今年疫情襲來,長榮海運首季虧損,陽明海運上半年持續虧損,第三季突然爆發。Yahoo新聞分析,由幾個有利因素促成:
第一,歐美疫情逐漸解封後帶動的補貨潮;
第二,出口樞紐貨櫃短缺;
第三,空運能力不足;
第四,防疫商品及個人護理配備需求強勁;
第五,船員因防疫隔離難以替補;
第六,貿易戰加上疫情,導致海運承運人(船公司)賣船,貨櫃需求更吃緊。
缺櫃、租船成本上漲,貨櫃海運漲價潮轉移至東南亞航線,第四季已暴漲5倍以上,漲價潮來得又急又猛,頻創天價。業者指出,以目前市場緊俏狀況評估,缺櫃潮短期不會緩解。
今年貨櫃航運的運價歷經非洲、北美、南美、歐洲線暴漲後,甚至連因競爭者多,長期維持在1,000美元以下且走勢平淡的歐洲線都能漲價成功,更顯得市況需求相當火爆。
第四季漲價潮轉移到第三季運價不漲反跌的東南亞航線,第四季落後補漲,不但周周運價上漲,更上演周周創新高價的戲碼。
根據數據顯示,20日上海至東南亞航線運價每TEU(20英尺貨櫃)達802美元,創新高,對照今年9月底每TEU僅有131美元,第四季以來上漲超過五倍,達512.21%,漲幅驚人。業者能順利漲價成功,最關鍵原因一樣是老問題「缺櫃」、「租船成本過高」。
由於同業都漲價,臺灣經營亞洲航線的業者也趁勢調漲,發布漲價公告予客戶,宣布11月30日起調高臺灣出口到東南亞航線每TEU運價漲500美元,每FEU(40英尺貨櫃)漲1,000美元。
東南亞航線運價已創新高,30日是否能調漲成功及一次漲足?業者信誓旦旦強調,就是沒有柜子,租不到船,漲價有望順利。由於今年與客戶籤訂的合約價的保證運量已出完,第四季營運幾乎是採取現貨價,對業者的財務將更增添想像空間。
今年以來運價漲幅前三大為東南亞航線363%,美西航線172.87%,澳新航線155.65%;至於美東航線上漲82.75%。美東、美西航線運量龐大,今年運價更飆漲,屬於黃金航線,長榮更因此第三季毛利率衝上24.46%,第四季隨著其他航線也補漲,第四季獲利可觀。
業者稱此次貨櫃航運景氣循環由谷底翻揚是「天時、地利及人和」利多匯集,包括燃油成本低、新船下水增速趨緩、產業秩序好轉,殺價競爭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