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他輔佐孫權,創立帝王之業。在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他是個無足輕重的小配角、老好人。在歷史中,他是三國時期舉足輕重的政治家。要想了解真正的魯肅,不能只看《三國演義》,還要看看《三國志》。
魯肅字子敬,出生於安徽定遠。他少年時代就喜歡騎馬舞劍,學習兵書戰策。魯肅是個「孩子王」,他召集了一批喜歡練武的少年,一同為建功立業積蓄力量。當時住在安徽桐城的周瑜聽說了魯肅的大名,就親自拜訪。周瑜到了魯肅家中借糧餉,魯肅十分大氣,一下子借給他3000石糧食。周瑜十分感動,此後他們二人成為好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對於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來講,可以直接尋找他們認可的明君。周瑜聽說了東吳的孫策禮賢下士,有爭霸天下的機會,就帶著魯肅一同投奔孫策。孫策死後,他們二人繼續輔佐孫權。當時孫權佔據的地盤只有江東一帶的六個郡,有人覺得孫權沒有孫策那種驍勇果敢,缺乏人格魅力,對他的統治表示懷疑。周瑜和魯肅堅決擁護孫權的統治,從此成為孫權手下的重臣。
有一次孫權請教魯肅,怎樣才能統一天下?魯肅告訴他,觀看天下時局,漢朝滅亡是註定的事。曹操實力雄厚,不能輕易正面對抗。最好的辦法是先平定東吳,消滅黃祖和劉表。有了長江天塹作屏障,可以蓄力圖謀。鞏固江東,奪取荊州,進而統一天下,就成了東吳的國策大計。魯肅的分析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分析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這時的魯肅還不到30歲,他還有大把時間可以幫助孫權建功立業。
赤壁大戰的時候,魯肅提出了「孫劉聯盟」的主張。《三國志》中記載,孫劉能夠達成聯盟,多虧了魯肅的籌劃。在《三國演義》中把這份功勞歸到諸葛亮的頭上,缺乏史實依據。當時曹操南下,劉表病逝,劉琮降曹,荊州成為曹操的地盤。在危急關頭,魯肅力排眾議,勸諫孫權不能降曹。他和周瑜一起給孫權分析形勢,穩定了孫權的信心。
赤壁大戰後,孫劉聯軍獲勝。孫權親自準備車馬去前線迎接魯肅。孫權親口對魯肅說,「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謀略方面,魯肅比戰國時期的張儀、蘇秦都要厲害。《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是個文弱書生,在歷史中魯肅文武雙全。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領兵。魯肅治軍嚴厲,賞罰分明。東吳的高級將領呂蒙、陸遜都很配合他的管理。
了解歷史人物,不能只看演義小說,應該在正史中尋找答案。《三國志》成書以後流傳極廣,直到現代還被反覆出版。古籍著作,最好的版本當屬中華書局出版。那就趕緊擁有一本《三國志》,看一看還有哪些三國人物的經歷和演義小說中寫的不一樣。
拓展閱讀
落後與先進並存,元朝是一個獨特的朝代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中你同情誰?我同情薛寶釵
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代表作《遊山西村》
宋朝,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