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的小配角,歷史中的大人物,東吳魯肅

2020-12-11 薩培喇談藝錄

魯肅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他輔佐孫權,創立帝王之業。在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他是個無足輕重的小配角、老好人。在歷史中,他是三國時期舉足輕重的政治家。要想了解真正的魯肅,不能只看《三國演義》,還要看看《三國志》。

魯肅字子敬,出生於安徽定遠。他少年時代就喜歡騎馬舞劍,學習兵書戰策。魯肅是個「孩子王」,他召集了一批喜歡練武的少年,一同為建功立業積蓄力量。當時住在安徽桐城的周瑜聽說了魯肅的大名,就親自拜訪。周瑜到了魯肅家中借糧餉,魯肅十分大氣,一下子借給他3000石糧食。周瑜十分感動,此後他們二人成為好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對於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來講,可以直接尋找他們認可的明君。周瑜聽說了東吳的孫策禮賢下士,有爭霸天下的機會,就帶著魯肅一同投奔孫策。孫策死後,他們二人繼續輔佐孫權。當時孫權佔據的地盤只有江東一帶的六個郡,有人覺得孫權沒有孫策那種驍勇果敢,缺乏人格魅力,對他的統治表示懷疑。周瑜和魯肅堅決擁護孫權的統治,從此成為孫權手下的重臣。

有一次孫權請教魯肅,怎樣才能統一天下?魯肅告訴他,觀看天下時局,漢朝滅亡是註定的事。曹操實力雄厚,不能輕易正面對抗。最好的辦法是先平定東吳,消滅黃祖和劉表。有了長江天塹作屏障,可以蓄力圖謀。鞏固江東,奪取荊州,進而統一天下,就成了東吳的國策大計。魯肅的分析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分析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這時的魯肅還不到30歲,他還有大把時間可以幫助孫權建功立業。

赤壁大戰的時候,魯肅提出了「孫劉聯盟」的主張。《三國志》中記載,孫劉能夠達成聯盟,多虧了魯肅的籌劃。在《三國演義》中把這份功勞歸到諸葛亮的頭上,缺乏史實依據。當時曹操南下,劉表病逝,劉琮降曹,荊州成為曹操的地盤。在危急關頭,魯肅力排眾議,勸諫孫權不能降曹。他和周瑜一起給孫權分析形勢,穩定了孫權的信心。

赤壁大戰後,孫劉聯軍獲勝。孫權親自準備車馬去前線迎接魯肅。孫權親口對魯肅說,「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謀略方面,魯肅比戰國時期的張儀、蘇秦都要厲害。《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是個文弱書生,在歷史中魯肅文武雙全。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領兵。魯肅治軍嚴厲,賞罰分明。東吳的高級將領呂蒙、陸遜都很配合他的管理。

了解歷史人物,不能只看演義小說,應該在正史中尋找答案。《三國志》成書以後流傳極廣,直到現代還被反覆出版。古籍著作,最好的版本當屬中華書局出版。那就趕緊擁有一本《三國志》,看一看還有哪些三國人物的經歷和演義小說中寫的不一樣。

拓展閱讀

落後與先進並存,元朝是一個獨特的朝代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中你同情誰?我同情薛寶釵

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代表作《遊山西村》

宋朝,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樣子

相關焦點

  • 魯肅,東吳重要的謀臣,歷史上的他真的那麼不堪嗎?
    或許,誰都未曾想到,就在此時,江面上正有大大小小的戰船正魚貫而行地駛入敵軍的陣營中。敵軍慌了,忙用飛矢一頓亂射,企圖阻擋前來的大軍。等到天明之時,才知道這是對方的計策,故意讓自己陣營中計。 相信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這是《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借箭的主角是諸葛亮。在駛向曹操軍營的時候,他鎮定自若,沉著冷靜。
  • 揭秘:歷史真相—為何東吳三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短命
    東吳歷史上先有周瑜破曹於赤壁,又有魯肅聯劉抗曹,繼而又有呂蒙奇襲荊州,之後陸遜夷陵破蜀,故而穩固江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為東吳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專研歷史的人不難發現一個秘密,周瑜,魯肅,呂蒙皆英年早逝,這究竟是歷史的巧合還是背後另有玄機呢?
  • 魯肅幾乎沒有戰績,為何能與周瑜呂蒙陸遜齊名,並稱東吳四英傑?
    但是孫權麾下的魯肅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功績,可卻是與周瑜、呂蒙、陸遜三人齊名,並稱為"東吳四英傑"。可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的形象就是一個憨厚的老實人,難道只是老實人就能被稱為"英傑"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苗懷明:夾縫中的尷尬生存——論《三國演義》的東吳描寫及其缺憾
    夾縫生存是東吳一方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實際生態狀況的一個較為準確形象的描述,儘管這一描述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在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中,任何一方都是處在其它兩個國家之間的夾縫狀態,東吳如此,蜀、魏兩方也不例外。
  • 東吳的四大都督中,對東吳的建立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戰功最少的他
    東吳有四大都督,他們是孫權的依靠。他們按照執掌東吳軍權的時間來說,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孫權本人的軍事能力不足,他依靠著這四大都督,保證了東吳的安全,開創了東吳的基業。可以說,這四大都督對吳國的創建發展居功甚偉。在這四人中,首先是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周瑜 魯肅 友誼,周瑜和魯肅的關係
    在東吳,周瑜和魯肅有著特殊的友誼。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周瑜用兵,有一次軍中乏糧,他見到魯肅,魯肅立刻把自己家中的兩倉米送了一倉給周瑜,解決了周瑜軍中糧草的問題。自從那件事之後,周瑜和魯肅就成了好朋友。  那麼說當時周瑜怎麼會求到魯肅頭上呢?
  • 魯肅為何能與周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他眼光獨到,先後看準這三人
    在這個時候,益州劉璋已經派人向曹操示好,關中最大的諸侯馬騰及其家眷都被曹操軟禁在鄴城中,江東內部以張昭為首的大臣均認為曹操不可抵抗,應投降曹操,而劉備則被曹操追趕至下口,身無立錐之地,若歷史按此發展,曹操即可一統天下。然而在這個時候,魯肅和周瑜力勸孫權,讓孫權與劉備達成同盟,孫劉聯軍在赤壁一帶對曹軍發起進攻,使得曹軍大敗,曹操退走華容道。
  • 真實的赤壁之戰,魯肅是個好同志,諸葛亮是去分贓,龐統沒有露面
    相應的,小說就弱化了江東一方發揮的主導作用,魯肅變成了毫無主見的庸才,周瑜小肚雞腸,孫權優柔寡斷,若非還寫有「蔣幹盜書」這個故事體現周瑜的謀略,東吳一方幾乎一無是處。那麼,歷史上真實的他們及故事又是怎麼樣的?
  • 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身體都不好?
    接下來再看看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都有些短命了。先看看東吳的大都督都有誰。1周瑜周公瑾。2,魯肅魯子敬。3呂蒙呂子明。4陸遜陸伯言。後面的就不說了。因為我記不起來了。以上都以三國演義來說吧。先說周瑜。由於孫策在世的時候,周瑜就是以水軍大都督的身份存在的。因為孫策去世後,周瑜還在鄱陽湖訓練水軍呢。孫策死後,孫權繼位。但孫權知道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優點缺點他一清二楚。
  • 我看這句話更適合頂級戰略家外交家—魯肅
    《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想必大家都認識吧,老版三國中把他刻畫成了一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形象,誰都不得罪,你好我好大家好,但事實則肯定不是如此,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亂世中身居高位呢?就像職場中的高管一樣,沒有兩把刷子怎麼值得公司開高薪,所以真實的魯肅肯定和演義中的不一樣,三國演義的主旋律就是"捧漢吹劉",連諸葛亮周瑜都改了,魯肅相比起來也不算什麼。
  • 三國殺:東吳四大都督為何只有魯肅沒封神?資深玩家:他就是神!
    對於魏蜀吳三國,有人因為奸雄曹操愛上魏國,有人會因為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愛上蜀國,但小野卻愛上了人傑地靈的東吳!東吳一點也不像關羽說的那樣全是鼠輩,相反,從孫權到四大都督,都是千年難遇的奇才!我們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就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其中周瑜、呂蒙、陸遜都在三國殺封了神,為何單單魯肅沒有呢?是因為他老實好欺負嗎?
  • 解讀:東吳四英傑,歷史上這四人的貢獻堪比孫策
    周瑜在東吳的發展中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四英傑中最重要的一位,沒有之一,他的家庭背景也很不錯,父親是洛陽太守,親戚中也大多是朝廷要官,他本人性格忠厚,比較寬容,加上比較英俊,所以他的人緣就很不錯,他常與孫策兄弟相稱,與其他人也大多數都是朋友,他也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歡。
  • 諸葛亮和魯肅都有各自的隆中對和榻上對,諸葛亮的戰略高於魯肅?
    諸葛亮和魯肅,分別是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的戰略家。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戰略,魯肅提出了「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榻上策。但是多年以來,除了少數譁眾取寵的人,包括本問題下一些人之外,多數評價還是認為諸葛亮的戰略目光高於魯肅。為何如此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 三國殺中的第一大富豪:糜竺和魯肅比,誰更有錢呢?
    看演義就知道了,行軍打仗一言不合就幾萬石糧食幾萬兩黃金的,若是能生活在三國年代,若水三千,小洛也能分得一瓢飲。本期和大家分享三國殺中的兩大富豪。糜竺【資援】出牌階段限一次,你可以將任意張點數之和為13的手牌交給一名其他角色,然後該角色回復1點體力。
  • 《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幾任大都督?
    魯肅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 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主要成就 1:聯劉抗曹,在赤壁之戰中說服孫權聯合劉備一起抗曹 2;主持軍政,赤壁戰後孫權更加依仗魯肅,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當今天下,正值混亂多事,這正是我日夜憂心的事,願陛下預先考慮尚未發生的事,然後才想到安逸享受。
  • 魯肅聽了一成語,感慨東吳人才輩出,卻不料從此自己地位不保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之後,主要人物有兩個,一個是魯肅,另一個是呂蒙。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以鄉待之。」
  • 孫權麾下的「東吳四英傑」,分別是誰?都有哪些過人之處?
    三國演義,演義的是三國紛爭,英雄輩出,有遺憾有功成也有計謀。正如書中所說,浪淘英雄,是非功過轉頭空。三國時期英雄各有特色,每一個人的性格都印在我們腦海中,他們出眾的才能也讓我們欽佩不已。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身邊總是有賢能智士和卓絕武將助他們攻取天下。曹操有八虎騎,各個勇猛,劉備有五虎將更是驍勇善戰,孫仲謀身邊的四大都督更是人稱「東吳四英傑」,出謀劃策。
  • 歷史上關於東吳的這些冷歷史,《三國演義》為何隻字不提?
    想後來孫郎連「神仙」于吉都敢殺,何況這個小功曹呢?於是孫策兄不顧眾人反對,而準備把魏騰給砍了來出氣。那會兒勸他別殺魏騰的文武不少,但沒有一個人可以勸得動他。最後,吳老夫人,也就是孫策的老母親親自出馬,並以跳井來作為要挾,果然還是母親的這個舉動管用,孫策兄被迫收回成命。東吳老將之子投敵。
  • 東吳四英傑及十二虎臣
    東吳四英傑看過三國演義的大多知道東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這主要歸功於演義的影響。在陳壽著《三國志》中,翻閱四人的傳記,「大都督」的稱呼僅在陸遜傳被提及過。除陸遜外,被提及擔任吳國大都督在正史中僅能找到三人:全琮、施績、朱異。
  • 演義中最坑隊友的蔣幹,在正史中真的百無一用?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坑隊友的事時常發生。不管是早期的蔡瑁坑自己的姐姐和外甥,還是後期的曹爽坑自己的智囊桓範,都讓人又可氣又可惜,但縱觀演義,最坑隊友的莫過於曹魏勢力的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