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鄉村振興「東進底色」
初夏的紅旗河,很靜,也很清,儘管正值夏收,麥秸稈並沒有被「遺忘」在河畔,碧青的河水、墨綠的香椿、金黃的麥浪……這裡就是新老通揚運河與通江水道紅旗河穿境而過的郭村,一個被譽為「紅色革命老區、揚泰潤澤福地、運河生態小鎮」的地方!
扶貧增收 寫就一個「富」
「儘管有五保收入,我這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自從村裡有了黨建扶貧草莓園,我在這裡打打零工,也能拿到萬兒八千的,這都是託了村裡的福了……」村民倪根定高興地說。在張倪村,像倪根定這樣的困難戶有10多戶,村黨總支在選擇打工人員時有意向困難群眾傾斜,有效改善了這些困難戶的困境。
弘揚東進精神,根本在為民謀「福」,助民致富。該鎮著力實施產業扶貧,推動形成「1+2+N」農業發展格局,帶動農民增收脫貧;實施創業扶貧,設立專項資金、土地、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實施就業扶貧,「1+1+1」結對幫扶,因人制宜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就業。同時鼓勵引導本地企業、在外鄉賢共同致力農民增收。2018年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840戶、1604人,脫貧814戶、1558人,脫貧率96.9%;4家經濟薄弱村均實現當年脫貧。2018年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4元,同比增長8.8%……
環境生態 寫就一個「美」
走在紅旗河、老通揚運河河畔,沿岸林帶鬱鬱蔥蔥、農田林網穿插其間,還有那幹道沿線的綠化長廊,組合成一幅幅充滿詩意的田園畫!而這幅畫作則是當地幹群多年共同努力的傑作。
「多年來,我鎮每年都超額完成綠化任務,今年實施的運河沿岸、幹道沿線綠化長廊建設工程,已完成綠化860畝、植樹造林890畝,分別佔任務的130%、135%。」農業助理楊寶金說,「目前正值麥收,為了確保村莊環境不受秸稈影響,我們每天都要去田裡宣傳秸稈能源化利用,目前已回收秸稈1500多噸……」
目前,該鎮正大力實施淨化產業企業、綠化沿河沿路、美化家前屋後、固化體制機制等環境保護「四化」工程,加快涉化企業關停並轉,確保完成「減化任務」,強化「減化」關停企業常態化監管,杜絕非法生產;嚴控汙水排放,建成鎮級汙水處理站二期工程、村級汙水處理設施18座,鋪設汙水管網13.4公裡,實現工業集中區內工業廢水全部接管處理,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穩步推進;開展清河行動,全面提升鎮域內河流水體質量,目前,新鎮東部清水活水工程已形成方案,正聘請河海大學設計院進行可行性論證;嚴格按照區統一部署,已完成禁養區畜禽養殖場關閉拆除和土壤修復工作。
傳承精神 寫就一個「樂」
「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這是誕生於1939年的《新四軍軍歌》,在東進村東進廣場,一群村民伴著《新四軍軍歌》節奏,跳起了紅綢腰鼓。村文化志願者、紅綢腰鼓隊發起人周桂蘭告訴記者:「我們是郭村人,傳揚東進精神是我們的份內事,還能鍛鍊身體,豐富文化生活。」
「老區人就要有老區人的樣子,老區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呢?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動作為、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甘於奮鬥!」鎮黨委宣傳委員王兵說,「我們以新時代東進精神為指引,圍繞文化、衛生、體育需求,全鎮已建起健身公園(點)100多處,組建文體志願隊伍20多支,發展文體志願者2000多人,有效豐富了村民業餘文化生活,增強了老區群眾自豪感、幸福感。」
採訪結束,行走在「紅色記憶之路」,記者感慨良多:在東進精神指引下,這路似彩虹,正綻放著一束束和諧的東進之光;這路如琴弦,正演奏著一曲曲發展的東進樂章。東進,東進,一首激越的時代之歌!
來源:江都日報
傳播思想 實踐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