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汕尾海豐縣新山村曾是一個「空心村」,海豐縣深入挖掘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將其打造成為「紅色村」。新山村如今成為海陸豐革命老區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走出了一條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子,記者從中共汕尾市委宣傳部的《關於汕尾市海豐縣盤活紅色資源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調研報告》獲悉了這一消息。
紅色文化資源底蘊深有332處革命遺址
據介紹,汕尾是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全域革命老區。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楊其珊同志等為代表的眾多海陸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早期農民運動和武裝鬥爭,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縣級蘇維埃政權,開創了中國土地革命先河。汕尾市海豐縣紅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汕尾市617革命遺址,海豐縣就佔了33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紅場紅宮)、國家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處(烈士陵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赤山約農會、彭湃故居、得趣書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海豐總農會-天后宮)。
近年來,海豐縣深入挖掘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助力推動紅色旅遊和鄉村振興發展。新山村,就是其中一個縮影。這個曾經淪為「空心村」的地方迎來萬千賓客,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成為海豐縣的「紅色村」、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樣板村,並先後被市、縣相關部門定為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關心下一代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海豐縣以新山村為「樣板村」「示範村」,推進全縣全域紅色村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
「紅色村」扛旗引路立標樹杆
據了解,海豐縣將「紅色+黨建」深度融,堅持「紅色村」扛旗引路、立標樹杆,啟動全域紅色村建設。如不斷挖掘開發紅色村的紅色革命遺址,統籌建設了一批如「薪火學堂」「紅色長廊」等「黨味」濃、有影響力的紅色項目和一批基層黨建示範點。並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紅色鑄魂、綠色發展、振興鄉村」經驗做法,有力推動紅色村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振興等,越來越多的「空心村」「半空心村」「貧困村」逐步成為「網紅村」「打卡點」,周邊地區的群眾、遊客聞名前來
該縣力推「紅色+旅遊發展」深度融合。以紅色旅遊吸引人,以生態、風情旅遊留住人,形成紅、綠、藍「三色」(紅色――革命遺址,綠色――生態環境,藍色――濱海風情)有機結合的旅遊新品牌。如精心策劃2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海豐縣坡平村—海豐縣新山村—海豐縣縣城—海豐縣富足園;海豐縣蓮花村—海豐縣埔仔洞;承辦了首屆廣東(汕尾)紅色文化旅遊系列活動,打造以國家4A級旅遊景區海豐紅宮紅場舊址和彭湃烈士故居為重點、紅色文化街為主體的網紅旅遊線路等。一批紅色村成為旅遊新熱點、靚麗風景線。2019年,僅新山村就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年旅遊總收入達7900多萬元。
該縣分期分批對全縣紅色革命資源普查成果進行挖掘整理、保護修繕和展陳提升。2018年以來,在發改部門立項的紅色項目14個,累計總投資約25億元。如提質升級紅宮紅場,對其進行全面裝修升級,打造了一面名為「海陸英魂 不朽豐碑」的海陸豐革命烈士紀念牆。打造紅色文化街,把紅宮紅場周邊路段打造成為集地標觀景、文化品牌、市民活動、城市形象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紅色經典景區。開展海豐紅色故事徵集活動,挖掘出「一家八烈士」「革命家書」等一大批紅色故事,還打造了西秦戲《燒田契》、白字戲《赤山記憶》等一批紅色故事文藝精品。
為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澎湃活力,該縣深化紅色文藝創作。創新用非遺文化形式演譯紅色文化,精心打造「不朽豐碑·紅色華章」大型紅色故事匯(海豐站)、白字戲《彭湃之母》、西秦戲《馬援伏波》《留取丹心照汗青》、畫作《支援蘇維埃》、紅色經典歌曲《奔向海陸豐》等一系列紅色文藝精品。在深化紅色正面宣傳的同時,深化紅色主題教育,搭建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和百姓舞臺,組建各類紅色故事宣講隊伍和「紅色文化輕騎兵」,講好紅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