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寶寶更聰明?美國最權威腦科學家說:爸爸多疼愛媽媽

2020-08-28 家有小盆友

美國最權威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

隨著科學育兒知識的普及,很多新手父母都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孩子很小時他們就開始不遺餘力地開發孩子智力,早早地送孩子去早教中心,並且配合以各種科學飲食,以求孩子能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大腦。

這些父母的做法可以理解,這都緣於對未來的焦慮。但是,這樣做真的能讓孩子領先嗎?

美國最權威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也常常遇到有人會問:怎樣才能讓孩子更聰明,將來上哈佛?

梅迪納教授沒有建議孩子上早教,也沒有給出任何開發大腦的建議,每每遇到這種情況,他的建議只有一個:爸爸多疼愛媽媽

那麼,孩子聰不聰明跟大人有什麼關係呢?梅迪納教授的解釋是:能預測孩子學業成就的最佳指標,是家庭情緒的穩定性。爸爸愛媽媽,媽媽的心情好,對寶寶的照料就好,寶寶的大腦發育就好。

為什麼媽媽的情緒對寶寶大腦的發育如此重要呢?

01父母情緒穩定,是寶寶健康成長的土壤

寶寶剛剛來到這個世上,渴了餓了需要人喂,尿溼了需要人照顧,一切需求都要大人來滿足。對於寶寶來說,保證安全是第一位的。

不過,雖然生存完全依賴於大人,但寶寶的大腦並不是不會思考的一塊「白板」,而是可以正常運作的「機器」。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安迪·梅爾佐夫通過長期實驗證明:嬰兒生來就具有一系列神奇的認知能力,剛出生的寶寶就有模仿能力。

心理學家發現,剛出生的寶寶就能模仿學習

正是有這樣敏感的反應和強大的學習能力,寶寶平時會不停地觀察父母的一舉一動,並把觀察到的一切內化為自己的認知。

梅迪納教授的研究證明,環境的安全感對嬰兒大腦發育影響巨大。

寶寶感到安全友愛,大腦神經系統才會發育良好;如果經常感受到的是憤怒,動蕩不安,寶寶就會變得緊張,或反應遲鈍。

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羅馬尼亞政府為了促進人口增長,下令讓公民多生孩子。可後來孩子多到許多家庭無法撫養,只能送孤兒院收留。但孤兒院孩子太多,缺人照顧,許多嬰兒都夭折了。

部分孤兒被一些加拿大家庭收養。這部分孩子中,不到4個月就被收養的,長大後和正常孩子一樣,而超過8個月才被收養的,長大後都成了問題兒童。

由此可見,雖然年幼,不安全的環境還是對孩子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在生命早期,寶寶需要與照料者建立起穩定安全的依附關係,這個時間超過8個月就可能失效,負面影響跟隨一生。

所以,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期間要保持情緒穩定,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而媽媽的心情又極易受夫妻關係影響,這樣說來,父母的感情關係就密切地影響著嬰幼兒的大腦發育了。

02,媽媽過得好,孩子才能好

寶寶如此地需要一個溫柔的媽媽,剛生完孩子的媽媽卻非常容易焦慮,得產後抑鬱的不在少數。這主要是因為寶寶出生後,媽媽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

張娜拉還原一個媽媽帶娃的日常

之前有個很火的視頻,張娜拉演繹了一位媽媽獨自帶娃的日常。視頻裡,孩子離不開媽媽,媽媽連上廁所也要帶著她。媽媽想趁孩子睡了吃口飯,可孩子突然哭醒,媽媽只能一邊抱著哄,一邊胡亂地吃幾口;孩子生病,爸爸在外應酬,媽媽只能獨自帶孩子去醫院……

而這個簡短的視頻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現實中,帶娃的任務繁重得多。孩子吃飯、穿衣、洗澡、睡覺、玩耍、生病……樣樣離不開媽媽。

總之,有了寶寶後,我們常常忙得腳不著地。家務繁重,睡眠不足,沒時間跟朋友來往,這些變化讓我們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甚至悲觀絕望。而這些負面情緒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孩子。

生養一個孩子讓我們看到養育的辛苦,更讓我們知道自己有多脆弱。

此時的媽媽們要懂得關照自己,提前跟爸爸或者家裡其他成員協調好分工,讓家人分擔一下照顧孩子的辛苦,千萬不要認為照顧孩子是自己的事,從而一個人硬撐。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好休息,照顧孩子確實辛苦,不能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但我們可以在孩子休息時自己也抓緊時間休息一下好好補個覺,或者去找閨蜜聊一聊,了解一下最近有沒有發生什麼新鮮事,保持跟外界的溝通和交通,這樣才能保持心情舒暢。

心情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要壓抑自己,要告訴家人,讓其進行分擔,或者適當放鬆一下,仔細思考一下自己情緒背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去調整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

03,信任爸爸,並給他多帶孩子的機會

都說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爸爸也該扛起自己的擔當。可現實生活中,太多爸爸做了甩手掌柜,成了「影子父親」。

如何改變呢?網上有一位媽媽發貼子說,她用「自私」改變了自己的老公。

首先,她放下了賢妻良母的偉大理想。她不再每天做早餐、每天利索地收拾屋子,這「逼」著老公跟她把家務活做了分工。

其次,她把多出的時間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上,在忙碌中充實自己,不讓自己有情緒沉溺的機會。

最後,她懂得享受生活,時不時地陪婆婆出門逛逛街,泡個溫泉什麼的,丟下老公和娃「享受」美好親子時光。

她的睿智之處在於,不對老公束手束腳,也不去挑剔老公哪點做得不好,讓老公體會到了帶孩子的辛苦,也理解了她的不容易,在笨手笨腳中慢慢改變和提升自己。

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變得更喜歡爸爸,也讓她老公有了不少成就感,開始更積極地帶娃。

其實,爸爸帶娃不僅僅是給媽媽減負,也會讓孩子更聰明。

英紐卡斯爾大學曾用了半個世紀,跟蹤調查了17000個在1958年3月某個星期出生的英國嬰兒。研究人員每隔一段時間來訪,詢問父親平時花多長時間與孩子相處,是否讀書給他們聽、陪他們外出等。

到孩子11歲時,通過測試孩子的智商發現,經常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比那些父親陪伴少的孩子,更聰明。

都說父愛如山,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孩子來說,媽媽是美好而溫暖的,爸爸則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會讓孩子走得更遠。

04,丈夫要給予妻子更多理解

中國女人不怕辛苦,最怕不被理解。如果有個知冷暖的丈夫,妻子會欣慰不少。

婚姻裡,夫妻間的有效溝通非常重要。2017年,中國婦女雜誌社等發布了一項關於中國家庭夫妻親密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最能促進夫妻關係」的7大因素中排第一的就是有效溝通。

那麼,有效溝通如何做呢?

這方面最重要的一點是共情。被譽為世界「婚姻教皇」的戈特曼教授在《幸福的婚姻》一書中說,「共情指數」是決定婚姻質量的重要指標。

「共情指數」是測試一個人共情力的測試結果。他的研究中,用這一指標預測夫妻會不會離婚,準確率接近90%。

在一個家庭裡,如果丈夫理解妻子,能夠傾聽妻子的心聲,那麼婚姻出現問題的概率將很小,如果丈夫不能理解妻子,婚姻出問題的概率將很大。

可惜,生活中,太多丈夫看不見妻子的感受。當妻子向他們傾訴煩惱,他們的反應卻是講道理

比如,妻子抱怨帶孩子太累,丈夫卻說,「帶孩子就是這麼累的啊」,「誰都是這麼過來的啊,怎麼就你喊累」,「孩子小嘛,熬過這兩年就好了」,這些都是沒看見、否定妻子感受的話,只會讓妻子更惱火。

很多夫妻吵架就是由這種「看不見」引起的。而起了衝突後,丈夫越發喜歡講道理,妻子則變得越發「不講理」。丈夫只看見道理,「看不見」妻子這個人,這就是缺乏共情。

當妻子表達心情不好,應和一下妻子的感受,表達下理解,妻子心裡就順暢多了,壞情緒就不會堵在心裡。遇到事情,我們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就會好很多。

經營一個家庭,總是會出現問題,夫妻衝突在所難免。而且,許多衝突是無法徹底解決的,我們都要學會和問題一起生活。

共情,不是要解決問題,而只是要求我們互相理解。夫妻間高質量的情感溝通才是家庭和睦的基礎。

布希家族

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和妻子芭芭拉是全世界的模範夫妻。他們一生恩愛,攜手共同走過73年風風雨雨,子孫滿堂,締造了一個強悍的布希家族。

在這個龐大的家族裡,沒有一個紈絝子弟,個個都是人才。其中包括兩任美國總統、兩位美國參議員、兩名州長和一名中情局局長。

可以說,是老布希夫婦婚姻幸福給了孩子們一個相愛、溫馨的生活環境,孩子們從小就生活在溫暖的港灣裡,這樣無形的「家教」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家庭中有愛,有理解,有包容,會讓孩子從小就獲得內心的穩定和安全感,生命從此有了陽光的底色,是孩子向其他方向生長的堅實基礎。

父母婚姻幸福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參考文獻:《讓孩子的大腦自由》

-----End-----

相關焦點

  • 準媽媽給肚子裡的寶寶做胎教,能讓寶寶更聰明嗎?
    很多的爸爸媽媽為讓自家的孩子優秀成長,從備孕期就開始想要孩子『贏在射精前』。而到了懷孕期就開始馬不停蹄的給孩子做各種胎教了。比如講故事、聽聽莫扎特的音樂和做觸摸互動。那麼,準媽媽給肚子裡的寶寶做胎教,能讓寶寶變得更聰明嗎?
  • 腦科學家對父親們說:想讓孩子上哈佛?回家好好疼愛你的妻子吧
    約翰梅·迪納是美國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也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普及大腦科學的暢銷書作家。他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談到,在他舉辦講座時,常會被父親們「怎麼才能讓孩子上哈佛?」的問題激怒。有位全職媽媽說,有些時候,一點也不想照顧孩子,很希望把自己關在臥室裡,和最親密的朋友煲一天電話粥。她很愛孩子,但是全職媽媽生活和她想像的相差太大了。女性比男性更加渴望人際交往與激素有關。
  • 和寶寶一起玩拼圖好處多,建議爸爸媽媽這樣做,寶寶更聰明
    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玩具很多,不得不說益智類玩具是最受歡迎的,因為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通過玩這類玩具,來提高智力。益智玩具往往都是需要寶寶動手、動腦、用眼觀察,所以,多給寶寶玩益智類玩具對寶寶的大腦開發是有幫助的。有研究表明,經常益智類玩具的寶寶更聰明。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兒童大腦有兩種方法,都很簡單
    她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中國臺灣省著名教育家、腦科學家。她也是臺灣首位被任命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的人。在人腦研究領域,這位教授是絕對權威的。這位教授曾經說過:大腦在青春期就已經成形不能更改的觀點是錯誤的。大腦的可塑性是終生的!孩子們要學會一次次的訓練他們的大腦,但又該如何如何訓練他們的大腦呢。
  • 想讓寶寶更聰明?「營養黑科技」智慧擔當!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研究了500位男女寶寶的大腦核磁共振成像,發現男寶寶腦幹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比女寶寶更多所以更好動,女寶擁有比較大體積的胼胝體,所以通常說話更早、閱讀和寫作成績更好。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已有研究表明,通過外界刺激及營養補充,男寶女寶同樣能夠新技能Get!說到營養補充,什麼DHA、膽鹼、葉黃素,媽媽們想必早已爛熟於心。今天我們來漲一波新知識,看看營養界的新晉網紅、號稱「營養黑科技」的神經鞘磷脂如何能幫助寶寶大腦發育、促進運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 美國兒科醫生:多摸寶寶這3個部位,能促進大腦發育,孩子更聰明
    :研究結果是:如果多觸摸寶寶身上的某些部位,會有效刺激和促進神經和感官系統的發育,娃也會變得更聰明。多摸寶寶這3個部位,能促進大腦發育,孩子更聰明1、寶寶的小腳寶寶小時候的腳丫也特別可愛,很多家長沒事都喜歡捏捏或者親親寶寶的腳丫,家長這麼做是正確的,因為人們的腳上有很多的穴位
  • 使寶寶更聰明的方法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出生第一年是寶寶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而要促進寶寶認知發展,父母並不需要專門準備古典音樂、語言磁帶、五花八門的卡片等來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其實寶寶最好的學習工具是父母和寶寶一起聊天、唱歌、閱讀和歡笑——生活中的親子互動是最重要的。
  • 胎教能讓寶寶更聰明?錯誤方法可能「教了個寂寞」,這樣教才有用
    這個實驗結果也可以間接解釋,為什麼人類新生兒寶寶同樣剛出生就能辨別媽媽的聲音。科學家還曾經對胎兒的心跳進行實驗比對,發現胎兒時期的小傢伙們就能辨別媽媽的聲音。◆ 莫扎特音樂,寶寶或許聽不清美國神經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曾在2014年提出,目前沒有科學依據可以表明莫扎特音樂對胎兒大腦發育有益,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胎教課程可以提升胎兒的智力。
  • 寶寶剛出生體重「幾斤幾兩」最聰明?腦科學家:越接近這數越聰明
    因為在懷孕期間,琪琪媽媽補了太多的東西,到後期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的體重,可以說是一路飆升,寶寶太大生不出來,可以說是受了很多的苦。相信和琪琪媽一樣的孕媽一定不少,為了給寶寶補充營養大吃特吃,等到最後體重不受控制,寶寶體重也過大,生產就會引發很多的問題,到時候想要後悔也來不及了。
  • 腦科學家告訴我們讓孩子更聰明的真相
    約翰·梅迪納是美國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也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普及大腦科學的暢銷書作家。他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揭秘了教養誤區中的若干迷思。而真相是,看DVD甚至會減少孩子的詞彙量,常與寶寶交流才會真正影響孩子的詞彙量和智商,面對面的交流更容易讓孩子掌握詞彙。 科學家建議「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許看電視」。到2003年,美國6歲以下兒童有77%每天看電視,而且兩歲以下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屏幕的機會也超過了2小時。
  • 吃什麼能讓寶寶更聰明?秘訣在這裡
    每次出現「天才少年」一類的新聞,無論男女老少都會被新聞裡聰明的孩子給吸引住,尤其作為已經有孩子的爸爸媽媽們,更是忍不住一探究竟,這些聰明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關於如何能讓寶寶更聰明這個問題,從古至今,從東到西,一直是爸爸媽媽們熱切關注的話題,對於還處在嬰兒時期的寶寶來講,「吃的對」無疑是變聰明最直接的方法。
  • 寶寶100問|貴人語遲,還是早說更聰明?
    本期介紹我們經常會收到爸爸媽媽們這樣的留言:都是年紀差不多大的孩子,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遲遲不開口,別人家的娃卻能噼裡啪啦說一堆呢?下面就來聊一聊孩子開口說話早晚的秘密。在這個階段,孩子會不斷的給你新的驚喜,會說這個詞了,又會說那個詞了,那種甜蜜和陪伴成長的快樂,也許只有親自當過爸爸媽媽的人才能體會。在這個階段,有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叫做「自我意識形成」,他能解釋你在甜蜜的同時感受到的挫敗感。▶24~36月齡:可以理解複雜句子,還能推導語法結構和規則。
  • 想讓寶寶更聰明 把握這些因素
    換句話說,為寶寶打造更聰明的大腦就需幫助寶寶的大腦正確連接,而這項艱巨的任務從懷孕之初就要開始準備,才能讓寶寶更聰明。  ▍寶寶是否聰明,這些因素很關鍵!  基因的影響  媽媽對寶寶智商的影響是爸爸的3倍,而科學家評估,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約佔50%-60%,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
  • 爸爸媽媽相差幾歲,生出的寶寶最聰明?
    國外科研機構給出的解釋:老夫少妻孕育天才的機率更大,原因是爸爸年齡大了,心智更加成熟,而孩子的智力因素大部分都遺傳父親。媽媽年輕的身體可以為寶寶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保證營養充足和活力。所以兩個原因加起來,生出來的孩子更加聰明。那麼,爸爸媽媽相差幾歲,生出的寶寶最聰明呢?
  • 孕期多摸肚子,寶寶更聰明?四類孕媽不要隨便摸,當心觸發宮縮
    孕期多摸肚子,寶寶更聰明?四類孕媽不要隨便摸,當心觸發宮縮。一個身懷六甲的孕媽,神色溺愛地撫摸著自己圓滾滾的肚子,嘴裡悄聲細語地對胎寶說著悄悄話,這樣的畫面給人的感覺總是非常溫馨。摸肚子這件事,在早期被當作是一種有效的胎教方式。但是並非每個孕媽都可以這樣摸肚子與寶寶交流。
  • 爸爸媽媽相差這個歲數,寶寶出生更聰明?
    【爸爸媽媽相差5歲左右,寶寶出生更聰明?】科學證明,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30-35歲,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3-30歲,夫妻在這個年齡區間要的寶寶胚胎質量更高,寶貝也更健康聰明。因此,有人以最佳懷孕年齡上限算,認為爸爸和媽媽相差5歲左右,更容易懷上聰明寶寶。
  • 孕媽媽多吃魚寶寶更聰明?3個關鍵期你需要做的還有這些……
    懷上寶寶後,準媽媽準爸爸最關心的問題當然是怎樣做才能生個聰明又可愛的寶寶啊。「據科學研究證明,胎兒3個月大小就進入了腦細胞發育的第一個高峰期,8個月大腦皮層表面的主要溝回已經完全形成。寶寶腦細胞生長發育的有三個高峰階段,分別為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銜接期以及出生後3個月內。」
  • 讓寶寶更快更安全的學會走路,爸爸媽媽們應該怎麼做?
    學走路是每個寶寶都必須經歷的階段,很多媽媽認為寶寶學會走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卻忽視了一個好的學走路的環境對寶寶的重要作用,那么爸爸媽媽們到底在寶寶學會走路的過程中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爸爸媽媽們又該怎樣做才能讓寶寶更快更好的學會走路呢?
  • 孕期準媽媽做到這5點,寶寶更聰明哦
    孕期做到這5點,寶寶更聰明哦!1、多吃魚準媽媽一周至少要吃一次魚,最好每隔一天吃一次。魚的營養非常豐富,但脂肪含量少,魚肉中有一種被稱為「腦黃金」的DHA,對胎兒腦的發育非常有益。另外,魚肉的五羥色胺有助於準媽媽的保持心情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