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何罪只有,為何漢朝不破樓蘭終不還,原因在於它處的地理位置

2020-12-23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西域交通史者,必以漢張騫為始。自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 年)張騫奉使月氏,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返漢,以其身至之國,及傳聞旁國,具為武帝言之。司馬遷因其所述,錄之於《史記·大宛傳》中。

班固修《漢書》,特立《西域傳》,記錄西域之國,凡五十有三,在蔥嶺以東者凡四十有八國,在蔥嶺以西者五國。範曄作《後漢書·西域傳》又增補七國,於是裏海以南,印度以北,地中海以東,東接玉門關。其各國之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裡遠近,更得詳確之記載。故研究西域交通者,必以兩《漢書》所記者為基礎也。

一、北道

《漢書·西域傳》云:「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據其所述,是漢通西域有二道。一為南道,自鄯善起。一為北道,自車師起。

但須知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 77 年),樓蘭遷都伊循,改名鄯善。伊循即今密遠,樓蘭在羅布泊之北岸。此言從鄯善傍南山,必為自元鳳四年以後之路線。然則元鳳四年以前之路線為何,為一問題也。又按《西域傳》所述,宣帝遣衛司馬鄭吉使護鄯善以西數國,未能盡並北道。

至神爵三年(公元前 59 年),匈奴日逐王降漢,乃使吉並護北道,號為都護。元帝時復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是北道自車師前王庭始,為宣、元以後事。然則宣、元以前,通西域之路線為何,又為一問題也。今按《史記·大宛傳》、《漢書·西域傳》及《魏略》所述,其漢初西域交通情形,似不如《西域敘傳》所述也。

《大宛傳》云:「(大宛貴人)相與謀曰,『漢夫我遠,而鹽水中數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又云:「貳師將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恐,各堅城守,不肯給食。」又云:「貳師復行,經侖頭不下,攻數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又《漢書·西域傳》鄯善條云:「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擔糧,迎送漢使。按鹽水,即鹽澤。

《漢書》亦名蒲昌海,即今羅布泊也。由今東西學者考察之結果,證明在兩千年前後,水積北岸。而《大宛傳》又有樓蘭、姑師臨鹽澤之語。則古樓蘭在羅布北岸可知。樓蘭與侖頭至龜茲平行一線。貳師將軍伐大宛,過鹽水,至侖頭,是其路線乃由羅布北岸過樓蘭西行。貳師伐大宛,在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年)。時樓蘭尚未南遷,適當大道之衝,故常主發導。今由樓蘭遺址之發現,及古道之獲得,更可證明。是漢初通西域之路線,乃經鹽澤西行也。

今據《魏略》所述,申明其路線如下,魚豢《魏略》云:「從玉門關西出,發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經居盧倉,從沙西井,轉西北,過龍堆,到故樓蘭,轉西,詣龜茲,至蔥嶺,為中道。」《三國志.烏丸傳》注引)按魚豢所述,雖指魏時事,但與漢初之路線相同。

因此路開於漢初,至西漢末年,遭一度之封閉,至魏、晉又復恢復。學者在1930 年春,考察羅布泊時,在海北岸古烽燧亭中,發見西漢木簡,有黃龍元年及元延五年年號。又於1934 年,距此地 2.5 公裡,又發見古道。則此地在西漢宣帝至成帝時,正在活動時期,可以確信。又此地臨羅布北岸,為孔雀河入海處。東臨鹼灘,自此以東為鹹水,以西為淡水。

至此而達羅布泊之東岸,入古樓蘭國境。」如繞海偏西北行,即至孔雀河末流,即我所找到的古烽燧亭遺址也。此路自西漢末被放棄後,至曹魏又恢復,西晉時尚能通行,直至前涼之末,方復被放棄也。

二、南道

據《史記·大宛傳》云:「初貳師將軍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乃分為數軍,從南北道。」又《漢書·渠犁傳》云:「初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大宛,還過打彌。」按打彌東北與龜茲接,西北與姑墨接,西通于闐。是抒彌在南道上。李廣利去時,分軍兩路,而自行北路,故屠侖頭。還則由南道,故過打彌也。是南道亦開於漢初。及漢昭帝以後,樓蘭南遷。迄於漢、魏之際,鄯善雄強,而南道遂在西域交通上居於重要之地位矣。

但南道之路線為何,與北道相關之點何在,亦為吾人所欲探考者。《漢書·西域傳》,南道起鄯善。《後漢書》同。均不言鄯善以東之路。《魏略·西戎傳》則言「從玉門關西出經若羌,轉西越蔥嶺,經懸度,入大月氏為南道。」《南北史·西域傳》所記略同。《元和郡縣誌》則言出陽關謂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出玉門關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是歷代史書記南北兩道,出發點,各自不同。

《漢書》混言玉門、陽關,《魏略》、《北史》專言玉門,《元和郡縣誌》言北道出玉門,南道出陽關。王國維先生則謂漢時南北兩道,分歧不在玉門、陽關,而當自樓蘭故城始。又言二道皆出玉門,若陽關道路,止於若羌。往鄯善者,絕不取此。按樓蘭打泥城故址,今尚不知何在,但漢武帝時李廣利伐大宛,自敦煌西,即分南北兩道進兵,似不始於樓蘭。

樓蘭故址假定如上文所考在羅布北岸,則適當西詣龜茲徑路,若由樓蘭北至車師,再由車師南至部善,再西行,實繞道過甚,漢人當不出此。疑漢時玉門、陽關,相距不遠。自此西行,原只一路,出玉門關者由之,出陽關者由之。至沙西井後,再分南北兩路進行。故《漢書》混言玉門、陽關者,此也。若新道,則由玉門關折西北行,達車師,與南北兩道不同路線。故《魏略》專言玉門關者,此也。

至唐時,玉門關稍東北移,故唐時北道,由玉門關稍西,即折西北行,穿噶順沙磧,即莫賀延磧,而至高昌。其路線,與《魏略》所述之新道略同。南道微偏南,傍南山西行。與漢初之南北二道不同一途,故《元和郡縣誌》分舉者此也。

以上所述南北兩道,皆始於漢初。均需經過羅布泊低地西行,一傍南山,一傍北山而已。

綜上所述,西漢通西域南北兩道均經羅布泊之南北兩面,而樓蘭與鄯善,適當兩道之衝。故當漢初,嘗與匈奴爭樓蘭者,此也。自樓蘭南遷,鄯善轉強,故後漢之世,又以北攻伊吾,南服鄯善為其國策。蓋兩地為西域之門戶,居交通之咽喉。如不控制,即不能鞏固後方,謀行旅之安全故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樓蘭#

相關焦點

  • 樓蘭國在哪裡?為何「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565年(鄭簡公元年),公子發(子國)和公孫輒(子耳)入侵蔡國,俘虜了蔡國司馬公子燮,鄭國人都很高興,只有子產不隨聲附和,說:「小國沒有文治卻有了武功,沒有比這更大的禍患了。楚國人前來討伐,我們能不順從他們嗎?順從了楚國,晉國的軍隊就一定會前來了。晉楚兩國進攻鄭國,從今往後,鄭國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寧。」樓蘭的不得安寧,遠遠甚於鄭國。
  • 古詩「不破樓蘭終不還」,神秘的樓蘭拉了啥仇恨?古人追殺好多年
    ▲樓蘭古城位置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唐)岑參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李白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公元176年,當時匈奴正是鼎盛時期,漢朝實行和親政策,不敢與其正面對抗。匈奴的冒頓單于當時給漢文帝送了一封信,信裡面提到了匈奴在西域有一個忠實的小弟,這就是樓蘭國。這是"樓蘭"二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史書中,它是作為敵人匈奴的盟友出現的。樓蘭國到底是誰建立的?它存在了多久?這些在史書上都無從考察。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 樓蘭不足2萬人,為何中國古人苦大仇深,常說破樓蘭、斬樓蘭?
    「斬樓蘭」「破樓蘭」這樣的話。「不破樓蘭終不還」「辭君一夜取樓蘭」「願為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等更是膾炙人口,為什麼總是在詩歌中寫道「破樓蘭」,樓蘭和中國有什麼深仇大恨?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詩歌中的一種寫法,替代。就是運用「樓蘭」這一詞彙來借代中國北方的所有遊牧民族。但是為什麼當時的詩人總是要用「樓蘭」來代指那些北方的遊牧民族呢,而不用別的詞彙來替代呢?這就要說到樓蘭了。
  • 樓蘭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憎恨?恨不得每個人都不破樓蘭終不還
    可是歷朝歷代的異族數不勝數,為何偏偏就要用樓蘭來做代表,仿佛每個文人詩人不斬一個樓蘭,破一回樓蘭都無法表達自己的壯志豪情。到底樓蘭做了什麼,讓中原對他如此憎恨,即使是滅亡了也要被釘在恥辱架上。在古代對外貿易並不是很發達,所以一條絲綢之路就是溝通著中華大地與西域諸國的重要紐帶。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而西域的國家也紛紛派使團,途徑樓蘭,跟隨漢使到長安拜謁進貢。樓蘭也因此迅速成為了塔裡木盆地中,人口過萬的強國之一。正如唐代大詩人王昌齡詩中所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有了利益,就會有紛爭,終於要開打了。漢武帝使用外交手段成功籠絡了西域諸國,這可氣壞了匈奴烏維單于。
  • 不破樓蘭終不還
    如今考試終結束,結果無論是好是壞,在每一位曾經付出過努力和汗水的同學心中終將留下一些回憶。經歷了2020年,在過去的十個多月時間裡,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把握好機會,會帶來機遇,把握不好,會帶來痛苦。其實,每年都有新的機會,尤其是處在這個階段,上有老、下有小,相信會有不少同學會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要學習?
  • 《龍武》絕版線稿 揭秘樓蘭古城設計圖
    首款仙俠動作網遊《龍武》以隋唐末年為背景,為玩家再現了許多隋唐時期的重大事件與地理風貌。其中,樓蘭古城,作為隋唐絲綢之路上最繁華與神秘的國度,而引起玩家們的強烈關注。下面,讓我們通過《龍武》絕版的樓蘭研發線稿,一起去追尋那個消失的傳奇吧。
  • 樓蘭為啥在古典詩詞中出鏡頻率高?它消失的原因成為千古之謎
    李白《幽州胡馬客歌》: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王昌齡《從軍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代扶風主人答》: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岑參《獻封大夫破插仙凱歌》: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旁臨月窟寒。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每年的高考都是一個戰場,它不僅是孩子們的戰場,也是老師們的戰場。我們願意用愛和汗水去幫助每一個孩子,希望他們在這場決定命運的戰役中取得勝利。
  • 解讀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後兩句,由場景的描寫轉到描寫將士們,身經百戰的將士們,雖然環境險惡、戰爭殘酷,但都有一顆為國捐軀的愛國之心,都有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的英雄精神。描寫戰爭,卻沒有絲毫對戰爭和敵人的畏懼,表現出的是一種豪邁、雄壯,甚至連一絲悲壯都沒有。前後四句詩,通過描寫邊關的廣袤、戰場的殘酷、將士的豪邁,完美地呈現出一首壯美的英雄讚歌。
  • 西域史:樓蘭的王后舉行「太陽葬禮」後,樓蘭之死
    他不明白人們此時是何種心理,為何對自己是這樣的態度。尉屠者的腳步變得緩慢起來—他明白了人們對他的懷疑和仇恨,也更清楚被兄長安歸從匈奴帶來的王后對他仇恨的原因所在,那就是,漢朝是為了立他為樓蘭王,才殺了兄長安歸的,現在,樓蘭人把自己當成了敵人但他還是用從容的口氣宣布自己是樓蘭新王,宣布完之後,他帶領從長安帶來的侍衛向宮內走去他身後一片沉寂,人們用不解的目光望著他,不知如何是好。
  • 樓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何樓蘭美女古屍容貌復原圖不像漢族...
    可見這位女子所處的年代畜牧業較發達,結合她是從新疆內陸地區出土。考古學家認為這極有可能是樓蘭人士。形貌專家和考古學家根據此人的面容特質和實物分析,加上現代科技的幫助,復原出了樓蘭佳麗的面貌。只見畫中人的發色呈紅棕色,柔軟飄逸的垂落在肩側。眼大鼻挺,她的顴骨稍高,下頜較尖,鼻頭小巧,深陷的眼窩和高挺的鼻梁,使她的輪廓更加立體。這樣的面容放在現代也要稱一聲美人。
  • 他是邊塞詩的鼻祖,「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上句哪位大神能記得?
    撩亂邊愁聽不進,高高秋月照長城。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終不還:一作「竟不還」。⒂前軍:指唐軍的先頭部隊。洮河:河名,源出甘肅臨洮西北的西傾山,最後流入黃河。⒃吐谷渾: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後裔。
  • 新疆考古出土的樓蘭美女,專家說:她是白種人,祖先來自在黑海
    中國歷史上的西域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漢王朝未曾設立西域都護之前,同時在這裡也曾存在有大大小小數十個王國政權,如我們所熟知的車師國、精絕國、樓蘭國等等。在這其中,以樓蘭國名聲最大,唐詩中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讓樓蘭被後世廣為熟知,也成為了將領建功立業的一大象徵。
  • 你只知荊軻刺秦王,卻不知傅介子千裡斬樓蘭
    其言:「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班超在這裡提到兩個人物,一個是張騫,一個是傅介子。對於張騫,我們耳熟能詳,毋庸贅言。但是這個傅介子,恐怕就鮮為人知了!但是他能成為班超的偶像,可見此人不簡單!前面提到的「千裡斬樓蘭」的故事就發生在他身上,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樓蘭美女何許人也?樓蘭古國從繁榮到消亡到底經歷了什麼?
    樓蘭美女復原圖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至於這些樓蘭美女到底是什麼身份,為何埋葬於沙土?我個人倒是更願意把她想像成樓蘭古國的一位絕世的公主或女王,她生前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一生,又有何種神奇的經歷,這些問題只能留給後來的專業考古專家去探索了。
  • 樓蘭古國是如何消失的?與漢朝有關;其種族成謎,後裔仍存於世
    樓蘭古國,一個神秘的國度,它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東部,其國土大部分位於現在的羅布泊地區。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從此地走失再也沒有找到,同時這裡還出土了著名的「樓蘭女屍」讓世界震驚,更有瑞典人斯文.赫定將樓蘭文物盜掘一空讓我們痛心……這裡充滿了傳奇,甚至還是傳說中西王母的瑤池聖地,她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又是由什麼人建立的,讓我們回到幾千年前的歷史中來尋找答案。
  • 新疆文化探秘:重新發現和探索樓蘭,揭開古王國消失的終極謎團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句,他借用西漢大臣、外交家傅介子怒斬樓蘭王的故事,描寫了唐軍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由此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
  • 樓蘭古城:中西文化交流中轉站,繁華程度令人神往
    自從上世紀初樓蘭古城現世之後,樓蘭古國消亡的秘密至今仍未解開。但是這不影響考古專家們研究樓蘭古城其他的價值,專家們注意到了樓蘭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為它正是處於絲綢之路的路線之上,還是重要的樞紐城市!作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轉站的樓蘭古城是如何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她又是怎樣發揮它的作用的呢?想要了解關於樓蘭的故事,這就不得不說起一個人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寥寥數語描繪出形神具備的大漠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