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題材是指故事背景主要集中於校園,登場角色主要是同學、老師和家長,故事圍繞校園生活而學的作品。
從幼兒園到大學,無論學生是人是妖還是魔法師,都可以作為校園題材來描寫。校園舞臺就像一個開放式密室,滋生出僅限於班內(或校內)的小社會。
其中,高中時期作為人生的一大分歧點,體力腦力皆處於高峰期的同時,心智尚未徹底成熟,對個人價值的理解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更容易自我中心地看待世界,表現欲和被認可欲也相對偏高。在角色設定上既可老成又可幼稚,既貌似能擔起責任又必須面對種種無能為力的高牆,再搭配青春期旺盛的荷爾蒙,可以說是校園作品中最常被描寫的年紀。
這個時期學生之間更易形成友好的競爭關係,交友和戀愛在大環境下也水到渠成,且不需要太多附加條件。 而除了耀眼的青春與成長之外,十幾歲的少年少女對外貌及未來的心理負擔、人際關係、校園階級、小團體、霸凌等負面情緒也是容易引發人共鳴的關鍵詞。
正因為人人都經歷過相似的校園生活,讀者也更容易代入並移情。
老師在這其中既可作為配角,也可作為主角。以教師為主角的校園題材作品,大多是通過成人視角來描寫孩子之間的種種問題,有時還會延伸至教師和家長之間,乃至探討起社會問題。內容或陰暗或正直,但總得說,這類作品大多喜歡通過孩子的視角引發讀者思考「人生中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結局通常以畢業收尾。
不需要專業知識,上手容易
人人都經歷過校園生活,只要故事不涉及特殊設定,就可以跳過取材這步,可謂手到擒來。就算作者沒親身經歷過筆下所描繪的生活,也對學校生活的流程再熟悉不過。而每個人又都對學校抱有各自的感情。或懷念、或痛苦,或不甘。為了安撫這些情緒而寫出「我想過的校園生活」,或許也是一些創作者的初心吧。
學生更容易建立人際關係
學校裡可以遇到各式各樣,出了校園一輩子都再也接觸不到的人。主角不需要為了遇到新角色而探索世界,僅僅是座位離得近,或是共同經歷過一些小事,就能藉機友好起來。在此之上校園除了有眾多校內校外的活動,還有視情況能長達一個多月的寒暑假,有需要就可以拿來發展劇情。
主角的成長最為顯著
青少年的成長,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是最顯著的。大家都願意看少年少女的奮鬥。從小學到大學的成長期,最容易探索並接納新事物。如果想描寫一些不大眾的領域,就可以通過主角從懵懂到熟絡的過程,使讀者跟著主角一道,自然而然地接受專業解說。
難有新意
正因為是最容易出手的題材,也最容易雷同,讓人產生即視感。越是大眾的題材,越難激起讀者新的興趣。想要打破這一情況,就需要加入一些特殊要素,讓主角顯得更有個性。
背景束縛
主角身為未成年,自身就有很多限制。家庭關係、校園門限,乃至社會關係等等。這些如果對故事不重要,也可以設定得更理想化些。不過既然是學生身份,還是要多少注意合理性。
總的來說,校園題材的優勢大致在於相對好寫、不缺素材,以及讀者容易代入。
劣勢在於難讓人耳目一新,以及素材如果直接取自親身經歷,有時會無法客觀看待,過於自我感動。畢竟在青春時期受過的傷總是最難釋懷,不過這也是校園題材作品總能觸動人心的一個重要因素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