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愛為名,在孩子身上強加諸多期望|如何提高孩子挫折容忍度

2020-08-10 校園系列事

01

一個10歲孩子,因寫不完假期作業,從10樓一躍而下;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把孩子活活打死。

孩子跳樓前是有多絕望,媽媽在打死孩子前,是有多失望!跳樓的孩子和打死孩子的媽媽,是什麼原因走入極端?先不論孩子抗壓性高低,是否懶散,媽媽是否失手,只因為大人告訴孩子,人生只有一條路,沒有考到好成績,沒有進入好名校,沒任職到好企業,沒嫁娶到富有人家,便是失敗和悲劇,人生毫無價值,所以只能走極端,孩子只能跳下樓,媽媽只能狠狠地揍。他們覺得沒有考好就是悲劇,因為沒有回頭路。

許多父母一生緊緊捆綁著孩子,不允許他們有絲毫自由意志,不論學業、事業、配偶、家庭等等,他們對孩子的期待與要求就像一把枷鎖,深深地鎖住孩子,不如意時,用這把鎖去敲打孩子,以為孩子便會聽話了。

這樣的父母從來沒有告訴孩子:你的人生可以很燦爛,很廣闊,你可以擁有上天給的獨特的恩賜和美好特質;你可以有愛的選擇;你在低谷中總會有活路,而活著才能對得起一切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


02

孩子挫折容忍度差,是因為父母以愛為名,用愛的名義在孩子身上強加諸多期望

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幹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的障礙。心理學指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

現在的孩子挫折容忍度很差,有的孩子說,被老師批評、被父母責罵,很痛苦,很想自殺。

現代的孩子「個個都是寶」,說不得,罵不得,在學校老師管不得,懲罰不得,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用語言批評一下,用手輕輕一碰到就夭折了。一方面父母過度保護卻又強加諸多期望,另一方面老師教得束手束腳,孩子怎能好呢?

一味地把期望諸多的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可能是本身沒有活出想要的樣子,就把自己的遺憾轉嫁到孩子身上,以愛為名給孩子加上各種期待要求,以實現自己未實現的夢想。

省吃儉用移民到加拿大的一對夫妻,他們發誓要讓孩子過上最好的生活,接受最好的教育,給孩子提供他們年輕時沒有的機會。他們對自己的孩子疼愛有加,卻又非常嚴苛,要女兒從小學習鋼琴和花式滑冰,學習成績必須名列前茅,一切必須聽從父母的意見,因為父母都是為她好。誰想到,就是這個一直疼愛有加的女兒,卻僱兇殺害父母,最終母親死於非命,父親意外獲救。父親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從小疼到大的女兒要取父母的性命。

女兒被指認後,控訴說,她年復一年忍受著來著父母的控制,這對她的精神傷害是巨大的,她再也忍受不了,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最後女兒被判終身監禁。

心理學家指出,若是父母活得開心、精彩,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就偏向寬廣自由。

把孩子生出來後,一家人應該是彼此陪伴成長,各自有精彩的人生風景。家是溫暖的避風港,不應該是讓人喘不過氣的牢籠。

03

言傳不如身教,孩子的起跑點就是父母

許多父母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但事實是,孩子的起跑點就是父母。給孩子溫暖的陪伴、培養良好的人格養成,就是最好的起跑點。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都會深深地影響著孩子,況且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跑,輸在起點又如何?贏在終點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如果父母本身心性偏差、行為不端正,卻期望把孩子送到學校後,培養出他的勇敢堅強、有責任感等等許多好品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父母的行為無時不在影響著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家庭未來的寄託。把孩子教育好,是每個父母一生最重要的功課,作為父母,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才能期待孩子學習進步、品行端正。


04

進行適時的挫折容忍度訓練

1.參加團隊,培養團隊精神,鍛鍊心性成長

適當的訓練孩子挫折忍受度絕對是有必要的,讓孩子從小就參加團隊或各種集體生活,學習與人互動的正確心態,各種才藝練習都可以鍛鍊一個人的心性成長。

2.包容孩子的失敗與困難

沒有完美的人生,孩子們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大人還經常犯錯更何況孩子。父母對待錯誤的態度也影響著孩子。不要對錯誤大驚小怪,不要對犯錯的孩子大加指責,否則孩子們會變得小心翼翼,害怕又犯下錯誤;在父母面前變得會說謊。與其讓孩子們自責、惶恐和說謊,還不如引導他們如何解決錯誤帶來的麻煩。

良好的教育方式是陪著孩子練習,觀察他對各種情況的反應,給予適時的鼓勵與矯正。

教會孩子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就不會感到走投無路,就能隨機應變,靈活處事。就像流水遇到頑石並不會苦惱,而是很自然的繞避而下。



相關焦點

  • 挫折教育:比提高「挫折容忍度」更重要的是「鷹架式學習」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去的一塊肉。」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往往比孩子更擔心。擔心孩子沒有足夠的力量應對挫折,擔心孩子失敗後可能無法康復。我們都知道,沒有挫折,每個孩子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因此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比不必要的憂慮更為重要。
  • 挫折教育:比起提高「挫折容忍度」,更重要的是「鷹架式學習」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去的一塊肉。」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比孩子還擔心。擔心孩子沒有足夠的力量應對挫折,擔心孩子可能在失敗之後一蹶不振。但是我們都清楚,孩子的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挫折,每一個孩子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 挫折容忍度低的孩子很可怕:4個現象,4種方法,給父母教育啟迪
    一個發生在很多孩子身上很有意思的現象:「搭積木」是孩童時候的樂趣,但是如果積木剛搭到一半就倒了,有的孩子會張牙舞爪、特別生氣;有的孩子默默離去,再也不想碰這種玩具;還有的孩子會把氣撒在積木身上,甚至直接將桌上的積木全部打翻在地。
  • 如何提高孩子的挫折能力?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挫折修復力,冷靜的分析原因,並且能夠有勇氣和信心重新啟航,這是我們能夠給孩子的美好的祝福。 提高孩子的挫折能力的第2步,就是要引導孩子了解情緒的起因,如果孩子比較小,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你剛剛想要搭積木塔,怎麼打也打不好,於是你就特別生氣了,而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讓他自己說出來原因,這時候有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我們的描述和提問開始新一輪的哭鬧,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描述和提問會勾起孩子的回憶,觸發他們的傷心處,但與此同時,孩子也會開始明白自己生氣的原因,父母只需要再次返回到第
  • 家長捨得「用」孩子,可以縮短孩子的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過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生活中的困難的,只有讓孩子體驗生活中的汗水與困難才能更好的助力孩子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抗挫折能力。由此可見,若想要助力孩子耐挫折能力的提高以及優秀成長,不捨得「用」孩子的教育理念一定要摒棄。
  • 為何孩子總不符合父母期望?心理學家:合理的期望要符合孩子個性
    那麼這些固定標準、不合理的期待是如何在父母腦海形成,並逐漸成為父母教養的「標準」呢?一般有下述原因:一、父母不接納自己,從而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很多父母眼裡,子女是父母的一種延伸,是父母另一個「展現人生價值」的機會。當這類父母不接納自己,不滿足自己的現狀時,他們渴望通過孩子的優異表現,去獲得外界的認可和肯定。
  • 以愛為名的「遙控器」,正在摧毀你的孩子
    束縛於媽媽瘋狂的愛和控制無法掙脫,紀培偉大喊:「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有多少人像紀培偉的媽媽一樣,用以愛為名的遙控器,綁架控制孩子的人生,直至毀了孩子的人生。知乎上有個提問:中國父母控制欲有多強?一個網友匿名分享了她的經歷。從小學到高中,父母都堅決不允許她留長髮,同學都是軟萌小美女,她卻每天穿著迷彩服,留著短短的頭髮,只因為父母喜歡那個畫風。
  • 我的孩子患了自閉症丨面對不愛說話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做
    諮詢者為10歲孩子的家長,她遇到的問題,也是我們諸多家長不可避免會遇到的問題。諮詢者:我的孩子今年10歲了。他的性格很內向,膽子也很小,有時受了欺負也不會和你說。他在他們班上也不愛和其他同學說話,也不喜歡參加各類遊戲,總之就是不太合群。我和他爸爸對他的期望很高,但不知道為什麼,他的自信心總是很差,到現在甚至有了輕微自閉症的現象。愁、愁、愁!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 7.假如挫折不可避免!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孩子的抗挫力。抗挫力就是抗禦挫折的能力。假如挫折不可避免!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折力?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孩子遭受挫折的經歷有利於培養現代人的良好品格,有利於發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於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此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練意志,提高適應能力的好方法。
  • 多少孩子,被父母用挫折教育養「廢」了
    這些錯誤的「挫折教育」,不僅不會讓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變強,只會帶給孩子匱乏感,挫敗感,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欣賞,什麼都做不好。多少孩子,就這樣被破壞了內心的安全感、澆滅了自信,早早地失去了對抗挫折的能力。
  • 兒童體育密語 | 孩子對父母的期望
    ,牽涉到關係、職業、政府、同儕、家庭和孩子等諸多方面。這些期望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同時也讓我們切身體會到盼望和失望。同樣孩子對父母也有期望,在參與體育活動的時候他們期望得到父母的全力支持。因此對於父母來說,了解孩子對其的期望並針對性地在物質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給與支持非常重要。首先,孩子總是期望得到父母鼓勵和支持,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應該忍受孩子的一切。
  • 控制是教育大敵,不要以愛為名,將孩子養成「生活無能」的巨嬰
    不要以愛為名,將孩子養成「生活無能」的巨嬰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對於尚且年幼的他們,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但那不代表他們一輩子都需要家長的幫忙,有的時候父母的關心過多了,事事都替孩子包辦的結果,就是將他們養成了一個凡事都不會自己拿主意,自己動手做的巨嬰。
  • 孩子一遇挫折就喪失信心?提高抗挫能力,關鍵是提高「心理彈性」
    1、從小被過度保護有一種原因是從小孩子就被父母保護得太好了,順風順水的長大,也沒有遇到過什麼大的坎坷,再加上這類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普遍都比較善良純真,感覺世界都是充滿愛的。這就導致真正遇到挫折時,一些小小的挫折就會讓其手足無措,消極情緒無法排解,尤其是從學生過渡到社會的時候,更加難以適應。
  • 挑大學選專業,家長不宜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每年高考結束,考生和家長面臨的是如何挑選大學和專業的問題。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走的路比孩子過的橋還多」,自己有豐富的社會經驗, 孩子沒有進入社會,對社會需求一知半解。在挑選大學選擇專業的問題上,總希望孩子一切都能聽從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去挑選大學和選擇專業,這樣往往與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理想產生矛盾,家長與孩子之間鬧得不愉快。
  • 孩子需要人為的挫折教育嗎?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直面挫折?
    父母用自己的經驗和權威作為評判依據,認為孩子愛哭、說不得都是不能經受挫折,所以要進行挫折教育。可是你所謂的挫折教育和你的權威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拒絕和你溝通。那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直面挫折,讓孩子勇往直前呢?要讓孩子能勇敢的面對挫折,不是人為的給孩子製造挫折,因為不用你刻意人為的製造,孩子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可能這些挫折在大人的眼裡不算什麼,可是在孩子的眼裡就是天大的事。
  •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做到這4點,孩子越來越堅強
    一個人不僅要有天資、勤勉、進取之心,還要有經受得住挫折和磨難的韌性。而作為父母,要教育好下一代,除了要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必須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思想素質,教孩子學會面對困難,面對挫折。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論希望孩子將來幹什麼,都要培養孩子從小學會面對困難、面對挫折,不能一味地接受成功,而沒有遭遇挫折的決心。
  • 那些經得起挫折的孩子,父母都是怎麼樣的?
    這些天,「孩子經不起挫折」這事兒挺鬧騰的,搞得某特區教育局專門發紅頭文件規定學校「不考試」了。那今天我們就來扯一扯孩子如何扛挫折的問題。01 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父母的身體力行1、智商的代際傳承存在極大的變數,但在性格、品行、格局方面,孩子就是父母(或者說家庭)的複印件,想要孩子扛得住挫折,父母首先得做好自己:父母是不是勇敢自信、積極樂觀、情緒穩定?
  • 無教育不挫折,請正確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果成長的過程中,從沒經歷過挫折,孩子長大後很容易一挫就折,跌倒了就爬不起來。所以,父母常常希望通過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讓孩子不至於風一刮就倒,雨一淋就病。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吳軍在《見識》裡提到,有人在大街上扇了我們一巴掌,我們會做什麼反應?他列了三種處理方式:第一種,一巴掌扇回去;第二種,認慫,捂著臉走開;第三種,先冷靜分析,也許是我們真該被扇,那就接受教訓,也許對方是個混蛋,我們或許該叫警察來管他。
  • 孩子自殺現象頻繁?聰明父母這麼做,孩子抗挫折能力一定不會差!
    1、父母過度施教現在的很多父母,幾乎會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有的甚至為了孩子不惜傾注全部的心血。我能理解父母渴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但過於拔苗助長,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而很多家長過度拔苗助長加快孩子的成長節奏,最終卻讓孩子失去了在他們這個年齡段本該有的美好。最重要的是:父母過度期望孩子的能力也會讓孩子過於爭強好勝,從而變成一個輸不起的孩子。孩子長期處於這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也會產生厭學情緒,甚至也會做出極端的行為而造成悲劇。
  • 孩子經不起挫折?鍛鍊心理復原力,父母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面對同樣的挫折,兩個孩子的表現截然不同。老大選擇逃避,老二選擇直面。一、孩子害怕受挫折的原因有哪些?1、先天因素好比遺傳,如果父母有一個人屬於內向型的性格,孩子得到遺傳,就會比一般的孩子更害怕受到挫折,即使挫折擺在面前,他們也會選擇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