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抑鬱症」再次登上微博熱搜:
醫生在表揚患有抑鬱症的女孩學習用功時,女孩的母親卻在一旁嘲諷女孩「假用功」,醫生又生氣又著急。
不少看到這段視頻網友也和醫生一樣,也對這位母親的行為感到憤怒。
當下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抑鬱症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抑鬱症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日常的存在,卻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不被親近的人理解,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應該是一件很難過的事吧。
2011年的日本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對抑鬱症這個話題進行了探討。
說起抑鬱症,大多數人的感覺都是痛苦、絕望,
但這部電影卻一改沉重的基調,用一種平淡的溫情包裹著抑鬱症的陰霾。
影片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細川貂貂根據自己和丈夫的親身經歷創作的漫畫作品,
記錄了漫畫家小晴在知道丈夫患抑鬱症之後,陪伴丈夫一起抗爭抑鬱症,幫助丈夫走出陰霾的故事。
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典型的日式電影:
溫暖的色調、接近人眼視點的構圖、瑣碎的生活細節,簡單的人物、日常的對話。
雖然沒有大的情節起伏,但卻像是一杯暖暖的紅茶一樣,沁入心間,令人感到溫暖而治癒。
宮崎葵飾演的妻子小晴是個慵懶的漫畫家,婚後就不再工作,靠丈夫的一個人的薪水來養家。
自己則專心在家畫著自己喜歡的漫畫,養養寵物,做做家務,
為丈夫和自己打理出了一個溫馨的小天地,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但小日子也過得舒適愜意。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丈夫患了抑鬱症,生活軌跡便發生了一些轉變。
堺雅人飾演的丈夫高崎,與小晴很是不同,
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絲不苟,在職場中戰戰兢兢、謹小慎微,在家中也是條理分明。
他會按照日期搭配領帶、製作便當,這種緊繃的生活狀態似乎也為他的抑鬱症埋下了伏筆。
高崎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日本男人,沉悶、枯燥、孤獨,這些日本職場男性的標籤在高崎身上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而小晴卻並不是人們印象中傳統的日本女人,日本傳統女人身上柔和順從的特徵在小晴的身上並不明明顯,
她以離婚相要挾讓丈夫辭職,只為丈夫能夠擺脫工作中的壓力。
小晴和高崎在性格上是一種互補的關係,而這也是小晴能夠幫助高崎走出抑鬱的重要因素。
高崎辭職回家後依然還是處於一種十分緊繃的狀態:
他覺得愧對小晴、愧對寵物蜥蜴,不敢打電話、不敢睡午覺,似乎不工作以後。
他完全成了一個沒有價值,甚至是只有負面價值的人。
因此他吃不下飯,也無法入睡,每天都陷入無盡的自責之中。
小晴在得知了他的病情後,非常積極的幫助丈夫治療抑鬱症。
她從一懶散的、被丈夫庇護在身後的小女孩轉變成了一個細緻體貼的妻子,她一邊照顧著丈夫,一邊進行創作。
影片的名字是《丈夫得了抑鬱症》,這是從小晴的視角出發的,
因此在影片中,我們也清晰的看到了小晴在丈夫患病後的成長。
很多觀眾在看完這部影片後都被感動了,然而背後的原因卻不盡相同。
首先小晴和高崎的相伴相守是令人動容的。
對於有抑鬱症患者的家庭來說,無論是患者本人,還是陪伴著患者的人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抑鬱症患者的情緒容易受到影響,同時他們的情緒也容易影響到陪伴著他們的人。
因此,正在忙著趕稿的小晴才會一反常態的對高崎大聲說話,高崎也因小晴的態度而試圖自殺。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無論是誰都會感到疲倦,而在影片中,小晴沒有放棄高崎,高崎也努力的與抑鬱症抗爭。
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雖然平淡,但卻深入人心。
其次,小晴對人生的態度也有著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溫暖。
小晴說:「如果很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不要勉強自己,現在做不到的事情,就當做自己決定不要做,以後再說」。
這種「不努力也沒關係」的態度表面上看好像很消極,很沒有上進心,
然而世界上能夠看淡一切,真正按照自己本心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
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人們的心都被各種各樣的東西填滿了,
即使很沉重也不願意放下,對比來看,小晴的人生觀是需要非常豁達的精神的。
並且小晴的人生觀始終如一,即使在丈夫患病後,她也沒有選擇外出打工賺錢,
而是一邊用平淡的溫情治癒著丈夫,一邊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自己熱愛的漫畫中。
或許小晴的生活態度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消極的,
但也正是因為她這份恬淡平靜的心境,才最終幫助高崎走出了抑鬱症的陰霾。
這部電影改編自細川貂貂根據自己和丈夫的經歷所創作的漫畫,影片中的小晴正是細川貂貂的化身。
她將自己與丈夫的這段經歷以漫畫的形式記錄下來,讓我們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看待抑鬱症。
抑鬱症是「心靈的一場感冒」,每顆心靈都有可能會患感冒,但是也要相信這場感冒是可以被治癒的。
小晴是高崎的「感冒藥」,也希望「心靈感冒」的患者們,
身邊都有一個可以給你足夠的溫暖和陽光的人,來治癒這場感冒。
本文首發於頭條號【電影侃不停】
特約作者/六七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