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在感情上,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權和決斷權,但同時他們也需要為自己的選擇和決斷負完全責任。
處在適合戀愛年紀的大學生們,與同齡人產生感情合乎情理,家長就算不贊成,也不應反對。不過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不應該也不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戀愛上。
站在家長的角度,他們中的大多數,對上大學的孩子談戀愛持謹慎態度。他們中有的擔心孩子談朋友會耽誤學習,有的擔心孩子遭遇感情欺騙,所以他們希望孩子把所有精力放在學習上。如果孩子談了男朋友或女朋友,家長多會囑咐孩子「不要耽誤學習」。而那些女大學生的家長,除了擔心孩子的學習,還會擔心孩子的安全,生怕她們在戀愛中吃虧了、上當了。
暑假過後就進入大學三年級的陳同學,剛上大二時與同班一位男同學建立了關係,兩人志趣相投、感情很好,也得到了父母的祝福。
不巧的是,今年上半年趕上特殊情況,學校一整個學期沒有讓學生返校,學習任務都是在網上布置和完成的。因為與男友不在同一個城市,陳同學與男友分開了很長時間,她非常思念男友,急於跟男友見面,奈何全國範圍內的疫情,限制了她的出行。如果進入到八月份,情況大致穩定,她便準備到男友家看望他。
陳同學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很擔心,也很無奈,但又不好反對。母親把她拉到一邊,說了很多悄悄話,父親則坐在沙發的角落沉默不語。經過協商,陳同學同意第二天就趕回來,且晚上住在酒店,不住在對方家裡。
可以看出,這對父母非常不情願女兒獨自去男友家,然而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她有自行選擇的權利。作為家長,只能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讓意外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從年齡上看,大學生屬於成年人,可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還未完全成熟,他們的心理狀態也比較稚嫩,因此他們只能算「半個成年人」。這些涉世未深的「半個成年人」,不能很好地理解責任和義務的重要性,他們走到一起,多數是因為受到青春期荷爾蒙的刺激。有些大學生甚至就是為了滿足一時的快感,他們並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愛情觀和價值觀,也不會主動為自己的戀愛行為負責。我們身邊有許多大學生情侶,動不動提出分手,就是與此有關。
或許有少部分大學生情侶堅持到了大學畢業,但也不一定能最終走到一起。求職、升學和工作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現實生活的巨大壓力,會很快把他們的理想擊碎,他們的激情會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巨大不確定性的恐懼。沒有了時間、精力和激情,戀愛雙方便不會再相互妥協,矛盾越積越深,分手是大概率事件。
在處處充滿陷阱的當下,墜入愛河的女生,處境比男生更危險,她們更容易受到傷害。而不少青春期女孩,對危險估計不足,對社會充滿著天真和幻想,父母對她們多一分擔心,多一分謹慎,是很正常的。倘若女孩受到了傷害,或被外界的誘惑帶偏,後果將不堪設想。
客觀地講,沒有到談婚論嫁程度的大學生情侶,女生沒必要主動到男生所在的城市與男生見面,更不要到男生的家裡與男生家長見面,這不僅顯得突兀,也是一種「自降身份」的表現,免不了會給別人以閒言碎語之口實。
事實上,如果雙方感情很好,男生完全可以主動到女生所在的城市與女生會面,這樣女生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女生家長也可以較好地對整個會面過程進行把控,防止引起外界不必要的誤會。
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大家會接受到很多新事物,思想也會受到各種程度的「撞擊」。有些大學生曾經堅守原則,但一段時間之後就突破了底線;有些大學生曾經對感情很執著,但一段時間之後就被花花世界帶偏;也有一些大學生,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男友或女友身上,耽誤了學業。因此大學生正確戀愛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高校的介入。
好在不少高校開設了相關選修課程,大學生愛情觀和價值觀的培養被提上日程。同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感情生活,相信在多方合力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可以正確處理好戀愛、學業、集體、道德之間的關係,他們能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愛情,他們的愛情之花也會開放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