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懂得自我教育的家長,很難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2020-11-12 無道貫西風

現象一:多數家長習慣性地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地孩子比較,結果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自家的孩子總讓自己鬧心,經常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做作業,父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這不但反映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候的真實狀況,也體現了,家長們在親子關係,以及教育孩子方面的無奈!

現象二:小明放學後,跟在爸爸屁股後面,說這說那的,而父親卻很不耐煩的喝止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做作業,小明悻悻地吃完飯,開始寫作業,爸爸則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裡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準看電視,好好學習」

在很多時候,我們做家長的總是不斷地展示自己的權威地位,而沒有考慮和顧及到孩子的感受,有時候竟無意識地在打壓和遏制孩子本該擁有的成長優勢。況且大多數父母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當的,對孩子的影響也是負面的,但我們家長卻不自知,甚至將錯誤行為不斷放大,從而讓孩子陷入成長誤區。


大家都知道,想讓孩子優秀,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努力,而且培養孩子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家長是重要的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行了者,必須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因為家長的言行和思想觀念、文化素養,無時無刻地不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柏拉圖曾說:「」家庭教育是社會的基礎,一個家庭的文明程度決定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可以說,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造就良好的社會道德之風,從面,可以看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多麼大的作業,甚至在孩子成年的時候,都會在他身上找出家長的影子來!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都表現很出色呢

在學校的一次大會上,一位名校校長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學校裡各方面優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長培養出來的,出類拔萃的孩子其實與學校教育沒啥大的關係,多半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做的好,而一半的「差生」也多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教育始於家庭,孩子要先從家庭學校裡交一出一份美麗的答卷,在家所學校裡,主要課程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態度,使用的教材不言而喻,當然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在這裡最初形成對待他人的態度,比如喜歡跟小朋友一同玩耍,對親事物保持好奇,樂於吸收新知識等等。從這所學校如果取的了很好的成績,那麼他得到的這些習慣和態度便會在他今後在學校和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所學校的一切決定著孩子在其他任何地方的現現,也側面反映了家長的成敗。

這也許就是我們中國一句俗話所說的「三歲看大!」他從出生就接受了父母家長的培養,給他年幼的心靈圖塗上了底色。

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

縱觀中國的傳統教育,歷來都很重視對孩子的做人教育,只有孩子擁有一個善良、正直的品質,孩子才有可能在將來的發展中有強力的後勁,只有擁有良好的品質,孩子才能克服重重困難,將生活的苦難踩在腳下,才有能力將賦於自己的社會責任承擔起來,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產生貢獻。

既然家長擔負著如此重要的角色,那麼家長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家長才是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如果一個家長能夠懂得自我教育,不斷地在生活中成長,在學習中成長,在生活中磨礪,不斷地修身齊家,孩子將不可能不優秀。

  1. 家長首先得培養自己的處信品質

自信,是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能夠有全面的認知,評價,在這種外在評價和內在評價當中取得得不因某些缺陷面全面貶低自己,否定自己,失去前進的勇力,也不會因為做對了一兩件事情,就認為自己天下無敵,沾沾自喜的驕傲自大,而是處信的認為每一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於別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因此而努力地去向良好的方向發展的一種信念。

當家長擁有這種力量,那麼孩子也會潛移默化,以你為榜樣,你要相信,任何優秀的品質都會存在明顯的感召力的。


  1. 家長還得培養自己不屈不撓的自強品質。

有勇氣有決心給自己對自己了解的正確基礎上,設定目標,有打算,積極提出對自己的要求,不盲目攀比,不感情用事,為滿足生存需要,為滿足生理需要,以及為滿足實現遠大理想而不斷拼搏爭取的態度和行動。

  1. 當家長的應該自我學習,自我批評,自我教育,一切以一個擁有健康的生理和完整的人格為目標去要求自己,去健全自己,去改變自己,只要家長變了孩子就會跟著變了。

有網友在論壇裡發表貼子說,當疫情期間,他開始陪孩子寫作業,剛開始的時候,自己完全不能適應,一沒耐心,二沒追求,真是「雞飛狗跳」,焦慮滿滿,老公一直不斷地鼓勵,安慰自己,當他冷靜下來,有了一個必須做好自我,再去影響孩子的決定時,整個結果都亮了。她開始每天根據需要安排好作息時間,陪孩子一塊看課程視頻,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他就在那兒看書,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她不但不再焦慮了,而且整個人都非常的充實和快樂,而且已經讀了三本書了。這給自己一個不小的驚喜,覺得人生還可如此,更讓他欣喜的是,孩子也隨著她的變化而變得優秀了,每天孩子該學習的時候,都變得自律了,而且更愛學習了,還能幫他們做家務了,他每天和老公一塊說說孩子,和孩子一塊說說歷史故事,(而且孩子也已經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了),一塊做做家務,她感覺孩子在這一個月裡看起來都聰慧了。真幸福!

這就是兩個家長自律的影響力,和家長的榜樣在孩子身上潛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家長不注重自我教育,一味地我行我素,甚至惡習遍身,那麼孩子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 許多專制型的父母,採用嚴厲,高壓,強迫命令式的教育,只從自己主觀意願出發,不尊重孩子,使孩子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前不久我們這裡就有一個孩子因和父母吵架而跳樓自殺的,自殺不是一瞬間造成的,而是問題父母長時間讓孩子覺浸在自卑和消極的人格缺陷裡面了。

  • 現大大多數家庭中出現的無責任感,情緒不穩定,自私的孩子,也都是家長沒有進行自我學習和教育,以不當的愛,造成孩子產生這種心理問題。

總之,一句話,要想讓孩子如你想像的優秀,家長首先得進行自我教育,以健康的要格去影響孩子,才能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我是無道貫西風,如果想獲取更多教育信息,請點擊關注,我們一塊交流探討!

相關焦點

  • 教育出一個好孩子,說難也不難。
    現在,教育越來越成為讓家長頭疼的問題。為了教導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家長們可謂是絞盡腦汁,煞費苦心。說難也不難,說不難也難,關鍵是身為教育者懂不懂教育之道。懂不懂教育與教育者的文化程度沒有多大關係,與教育者的理論水平也沒有多大關係,關鍵在於教育實踐。我們常常看到一些連字都不識的文盲父母依靠著自己樸素的教育行為教育出了德才兼備的好孩子,我們也看到有許多高學歷的父母培養了許多熊孩子。是不是懂得教育不是靠嘴說的,而是靠身體力行的實踐。
  • 「永遠正確」的家長可能培養不出有自我思考能力的孩子
    永遠正確的家長可能就是最失敗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正確的,但實際上卻有可能是最失敗的,沒有家長能夠一次掌握最好最完美的教育方式,大多數的時候是父母自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最好,但其實可能是有缺陷的。所謂的完美規矩,期望以及要求,在這些規定下生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不開心或者是覺得自己並不自由。
  • 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近年來,各種「青少年殺母的新聞報導」時不時會出現在我們面前,引發很多人關於孩子不知道「感恩」的討論,而前段時間我微博消息中一個孩子說「父母不配擁有我這麼優秀的孩子」,更是讓很多人開始重視孩子們的「感恩教育」。
  • 錢鍾書: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功,就是培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很真實
    文\張媽編輯\張媽天底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家長,可是有的家長卻讓這份愛變了質,對孩子百依百順,卻得不到孩子的任何感激,這樣的現象在我國非常普遍,要想讓孩子懂得回應父母的愛,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謹記一個時期: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農夫懷裡的那條蛇,就不要為孩子做太多,更不要助長孩子心中理所當然。感恩的心,源自教育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如果將父母比喻成樹根,那麼孩子就是樹上結下來的果子,果實如果出現了問題,那麼多半就是樹的問題,孩子不懂感恩,多半也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 家長的長遠目標是培養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
    我們應該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長為35 歲的樣子,如果家長開始考慮35 歲成年人的成功需具體備哪些素質,子女教育會輕鬆很多,而家長也會更明白如何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們應該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培育有後勁,能在35 歲、40 歲、50 歲時成功的人。把目標放長遠,我們對於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寬了。能在35 歲、40 歲、50 歲時成功和快樂的人是什麼樣的?
  • 家長要懂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拒絕溺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甚至還有專家指出,孩子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家長應該不放過孩子成長了一個關鍵的時期。想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要做的就是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家長認為自己幫助孩子完成生活中的瑣事,是在關心孩子,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這是限制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其實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 李玫瑾:孩子12歲後,真正有智慧的家長都懂得示弱,培養強大娃
    陶虹這才發現問題所在,她說:相信其實就是種力量,如果你不給孩子,他自己永遠都很難站起來,我想家長都是希望孩子能站起來的吧?01當父母,真的不是越強越好李玫瑾教授參加《圓桌派》時曾說過,孩子12歲以後,父母一定要學著改變溝通方式,真正有智慧的家長都會懂得示弱
  • 怎樣培養感恩的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懂得愛,收穫幸福
    調查結果從側面反映了,我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莫過於對孩子「感恩教育」的不足。殊不知,從小教孩子學會感恩、懂得愛,才是父母一生最大的福報,心存感恩的孩子才會收穫一生的幸福。下面分別從「有一種愛叫做感恩」、「為什麼孩子不感恩」、「怎樣培養感恩的孩子」談一談「感恩教育」。
  • 品學兼優的教育,從「打針有點疼」開始。
    可簡單的一句話,說到容易做到卻難,我們應該怎麼去實行呢?從小品德課就告訴我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最好一個也不要落下。於是乎好多好多的父母,就直接選擇在外給孩子報好多好的課外輔導班,專業的教育當然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即對得起術業有專攻,又對得起孩子,何樂而不為?
  • 一個家庭最大的幸福,是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父母最大的幸福是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習慣了索取的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的付出,更不知道感恩。是啊,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辛辛苦苦卻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家長總是想著自己很苦了,不能再讓孩子吃苦了,所以都會儘量滿足孩子。苦自己、溺愛孩子的悲劇是養出了「白眼狼」。 兩年前有個名校碩士啃老的新聞曾顛覆人們三觀。
  • 讓孩子愛上比較你才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為反面教材
    s孩子好像總是自我評價過低。家長該怎麼做?寶寶內心自我價值感缺失我們怎麼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個價值體系,有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負面。想要改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缺失,就需要家長意識到孩子的價值觀建立是從小開始的,不要忽略這一點。作為家長的你,一定不要忽略孩子的童年教育。
  •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
    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擁有一定秩序感的人,他的生活、他的成長過程一般都不會太差,就如俞敏洪說的一樣:「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沒有任何自制力,看電視不分白天黑夜、睡覺不看時間早晚、吃飯東張西望、做作業磨磨蹭蹭、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事實上,不止孩子,連大人都沒辦法管住自己:想減肥,管不住嘴;想健身,邁不開腿;想培養一項興趣,堅持幾天就不了了之;想早睡,每晚依舊熬夜刷手機……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定下的目標
  • 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一個「沒病」的孩子
    這不是反諷,而是陳述事實,可惜多數人成了「家長」之後,再也看不破這個道理。「有病」的教育,是讓孩子終其一生走不出他人的期待,迷失自我;而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從內在找到力量,過好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教育,本該讓孩子發現自己,在適應大環境標準的同時,生發出差異化的自生長能力,這種能力,讓孩子有自信應對生活的不同處境。而一味上緊發條的教育,你可能在某個階段獲得一個好結果,但一旦進入社會,或遭遇多元化評價系統,「自我」就可能迅速崩潰。
  • 「霸道」的家長,很難養出有主見的孩子,如何培養孩子自主能力?
    大多數的家長在抱怨孩子的時候,沒有主見和想法,但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強勢霸道,非得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實行,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所以在孩子自主能力方面也會被就家長影響,因為他們沒辦法自己決定,也不允許他們自己做決定,慢慢的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做主的權利,所以很多家長在指責孩子沒有主見的時候,大多數是因為他們從小的教育方式導致的。
  • 怎樣培養出一個好孩子,單純的誇讚嗎,德魯大叔說教育
    在教育領域中,對於孩子的教育態度眾說紛紜,有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說孩子是一定要去稱讚和不斷的鼓勵,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稱讚的角度:也有很多的教育專家和家長看到了一些對孩子嚴厲帶來的負面影響,又開始拿出了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稱讚,「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成就的喜悅,一定要稱讚,「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這也沒錯,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要給予稱讚和肯定的,這種肯定會讓孩子增加自信心,有勇氣面對更高的困難和挑戰。
  • 孩子缺失的幾種教育 培養孩子自我約束能力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缺少愛,其實現在中國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愛,現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並且多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照顧,隔代親更不用說,現在孩子不僅不缺少愛,反而是愛有點泛濫了,多個人將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即使家長自己帶著孩子,由於受當前一些教育思想的影響,往往是溺愛孩子比較多,同樣使孩子在教育上有所缺失。
  • 孩子懂得感恩,家長省心不少,高情商的家長懂得這樣教育孩子
    如果問一個家長,對自己家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麼?答案一定不一樣,有人說希望他們聰明懂事,有人說希望他們能夠成才,但是毫無例外的是,很少有家長會說:&34;古人云:&34;,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不僅能夠理解父母,還記住每一個幫助自己的人,用滿滿的善意對待他人。
  • 只因這一個特質,品學兼優的學霸挫敗於美國校園!它為何能成為海外精英教育的焦點?
    教育,讓人走出愚昧無知;而運動,讓人突破自我、走出平庸、邁向強大。圖源:pexels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意識到要讓孩子去接受國際化教育,於是,英語、STEAM、藝術……這些學科近年來都受到家長們很多的關注。
  • 培養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晚年才會感到幸福!
    我們要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是我們養老最大的保障。前段時間在網上,有一個非常火的視頻,內容就是在成都的地鐵上,一個十幾歲的男孩,非常小心地護著患有眼疾的爸爸媽媽出行。在整個過程中,父母兩個人都挨著孩子,孩子一臉專注地保護著父母的安全,他們彼此信任,也依靠。這種感覺非常的好,所以為什麼說父母養,育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是最大的養老保障。
  • 心理學家:這三大跡象,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孩子的培養問題一直是橫亙在家長心中的「刺」,很難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並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要學會所有運算法則也無法完全解釋的一種特殊習題。不同的家長在面對這一問題時,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正是由於這種不同,最終孩子的性格、心理、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差異,甚至,會有一部分孩子走向了錯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