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一:多數家長習慣性地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地孩子比較,結果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自家的孩子總讓自己鬧心,經常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做作業,父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這不但反映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候的真實狀況,也體現了,家長們在親子關係,以及教育孩子方面的無奈!
現象二:小明放學後,跟在爸爸屁股後面,說這說那的,而父親卻很不耐煩的喝止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做作業,小明悻悻地吃完飯,開始寫作業,爸爸則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裡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準看電視,好好學習」
在很多時候,我們做家長的總是不斷地展示自己的權威地位,而沒有考慮和顧及到孩子的感受,有時候竟無意識地在打壓和遏制孩子本該擁有的成長優勢。況且大多數父母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當的,對孩子的影響也是負面的,但我們家長卻不自知,甚至將錯誤行為不斷放大,從而讓孩子陷入成長誤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柏拉圖曾說:「」家庭教育是社會的基礎,一個家庭的文明程度決定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可以說,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造就良好的社會道德之風,從面,可以看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多麼大的作業,甚至在孩子成年的時候,都會在他身上找出家長的影子來!
在學校的一次大會上,一位名校校長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學校裡各方面優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長培養出來的,出類拔萃的孩子其實與學校教育沒啥大的關係,多半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做的好,而一半的「差生」也多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教育始於家庭,孩子要先從家庭學校裡交一出一份美麗的答卷,在家所學校裡,主要課程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態度,使用的教材不言而喻,當然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在這裡最初形成對待他人的態度,比如喜歡跟小朋友一同玩耍,對親事物保持好奇,樂於吸收新知識等等。從這所學校如果取的了很好的成績,那麼他得到的這些習慣和態度便會在他今後在學校和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所學校的一切決定著孩子在其他任何地方的現現,也側面反映了家長的成敗。
這也許就是我們中國一句俗話所說的「三歲看大!」他從出生就接受了父母家長的培養,給他年幼的心靈圖塗上了底色。
縱觀中國的傳統教育,歷來都很重視對孩子的做人教育,只有孩子擁有一個善良、正直的品質,孩子才有可能在將來的發展中有強力的後勁,只有擁有良好的品質,孩子才能克服重重困難,將生活的苦難踩在腳下,才有能力將賦於自己的社會責任承擔起來,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產生貢獻。
既然家長擔負著如此重要的角色,那麼家長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家長才是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如果一個家長能夠懂得自我教育,不斷地在生活中成長,在學習中成長,在生活中磨礪,不斷地修身齊家,孩子將不可能不優秀。
自信,是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能夠有全面的認知,評價,在這種外在評價和內在評價當中取得得不因某些缺陷面全面貶低自己,否定自己,失去前進的勇力,也不會因為做對了一兩件事情,就認為自己天下無敵,沾沾自喜的驕傲自大,而是處信的認為每一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於別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因此而努力地去向良好的方向發展的一種信念。
當家長擁有這種力量,那麼孩子也會潛移默化,以你為榜樣,你要相信,任何優秀的品質都會存在明顯的感召力的。
有勇氣有決心給自己對自己了解的正確基礎上,設定目標,有打算,積極提出對自己的要求,不盲目攀比,不感情用事,為滿足生存需要,為滿足生理需要,以及為滿足實現遠大理想而不斷拼搏爭取的態度和行動。
有網友在論壇裡發表貼子說,當疫情期間,他開始陪孩子寫作業,剛開始的時候,自己完全不能適應,一沒耐心,二沒追求,真是「雞飛狗跳」,焦慮滿滿,老公一直不斷地鼓勵,安慰自己,當他冷靜下來,有了一個必須做好自我,再去影響孩子的決定時,整個結果都亮了。她開始每天根據需要安排好作息時間,陪孩子一塊看課程視頻,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他就在那兒看書,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她不但不再焦慮了,而且整個人都非常的充實和快樂,而且已經讀了三本書了。這給自己一個不小的驚喜,覺得人生還可如此,更讓他欣喜的是,孩子也隨著她的變化而變得優秀了,每天孩子該學習的時候,都變得自律了,而且更愛學習了,還能幫他們做家務了,他每天和老公一塊說說孩子,和孩子一塊說說歷史故事,(而且孩子也已經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了),一塊做做家務,她感覺孩子在這一個月裡看起來都聰慧了。真幸福!
這就是兩個家長自律的影響力,和家長的榜樣在孩子身上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一句話,要想讓孩子如你想像的優秀,家長首先得進行自我教育,以健康的要格去影響孩子,才能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我是無道貫西風,如果想獲取更多教育信息,請點擊關注,我們一塊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