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中,對於孩子的教育態度眾說紛紜,有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說孩子是一定要去稱讚和不斷的鼓勵,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在德魯大叔看來,對孩子嚴厲也好,對孩子稱讚也罷,教育方式僅僅是一種不確定對錯的教育方法,當我們不斷的去爭論用什麼方式去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錯失了培養的初心,此刻我們更在乎的是論點的對錯,像尼採說的一樣:哲人在確定事物本身的時候,本能的帶有著某一種偏見,而這樣的一種偏見,從此,使得他們的視野對事物的看法缺少了客觀。
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好孩子的標準又是什麼?
那結果一定是價值觀的樹立及引導過程,而教育的成果也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的方法也不是單一的,我們總說對孩子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深入思考時,更應於在孩子不同的階段介入不一樣的教育方法,是嗎?我們先聊聊,對孩子的批評和稱讚的論點吧:
批評的角度:在我們東方的傳統文化裡,無論我們的父母還是我們自己本身,教育的理念是: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所以我們的父母不僅不會稱讚我們,更有甚時,當別人稱讚我們,父母也會否定,並且說出一大堆缺點,導致我們很沒「面子」。那這種批評的角度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呢,能讓我們變得很堅強,習慣於面對批評和挫折,還可以養成謙虛謹慎的好習慣,那負面的影響呢,就會導致我們本身缺乏自信,缺少勇氣,導致自卑情結,做事畏首畏尾。
稱讚的角度:也有很多的教育專家和家長看到了一些對孩子嚴厲帶來的負面影響,又開始拿出了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稱讚,「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成就的喜悅,一定要稱讚,「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這也沒錯,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要給予稱讚和肯定的,這種肯定會讓孩子增加自信心,有勇氣面對更高的困難和挑戰。那負面影響就是一再的稱讚一定會使孩子玻璃心,沒有面對挫折和失敗的勇氣,在我的諮詢案例中,有過無數這樣的例子,取一個案例分享給大家。
曾經有一個研究生2年級的女同學,父母都是老師,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年級前三,名列前茅,經常拿到獎學金,也是我們所有家長眼裡的好孩子,自信,大方!她跟我說:「原來我以為只要我想做的事情,只要我肯努力,就沒有完不成的事兒。」結果有一次實驗沒有完成,對她造成了打擊,3次失敗對她的心理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到後來,一進實驗室就渾身發抖,最後才找到了我,進行了很久的疏導和針對性的個案調整計劃,萬幸最終完成了女生心態上的轉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一味的稱讚孩子肯定是不行的,要讓他們在小的時候就擁有勇敢面對負面的能力,面對批評和不稱心的勇氣。真正的好孩子的定義,並不完全是品學兼優,更應該是有承擔挫折,勇於面對階段性失敗的勇氣,遇到挫折後可以自發的調整心態,調整方法,直面結果,而不是一顆很脆弱的玻璃心,讓自己形成一種可怕的心理障礙。
那些所謂的教育專家們,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單一的教育方法去塑造多種色彩的人性呢?就好比我們養一盆美麗的盆栽,你說是施肥重要呢?還是除蟲重要呢?這個比喻真是太他媽形象了,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會是很簡單的一蹴而就的,起碼教育這件事,肯定不是。
我們來總結一下:任何真正優秀的孩子,他的父母一定是一個真正懂教育的家長,教育需要批評也需要稱讚,根據孩子的不同性格找尋合適的方式進行教育,在確定教育方法之前,一定是先對孩子這個主體進行評估,再確定培養方案,不能腦袋一熱就胡亂的誇或者胡亂的罵,第一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第二,會顯得我們家長沒有文化修養。
還是那句話:該被教育的不該是孩子,而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