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顧愛彬 中華讀書報
本文要點
(英文版《老舍文集》出版後)舒乙先生致信譯林出版社:「《文集》極漂亮,是所有國內出版的老舍著作中最漂亮的……編輯得也好,欄目全,有像(多幅!),有手跡,有研究文章,難得。……這四大箱是很棒的禮物倉庫。已送出幾套,受者都跳了起來!」
三卷本的老舍作品集出版後,由於主客觀多重原因,《中國現代文學文庫》整個項目就擱淺了。……三十年前的這次「走出去」實踐,應該說難言成功。三十年後的今天,出版「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客觀冷靜地看,這中間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境。
中國的文學作品要介紹到國外去,沒有外國人的參與幾乎是不可能的。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百花齊放、空前繁榮離不開翻譯界、出版界、學術界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我們應該把引進外國文學的成功經驗應用到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偉大事業中去……
近日,整理辦公室雜物,竟然找出當年我親擬的一份《〈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選題設計方案》。方案是這樣寫的:
《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
宗旨:為弘揚祖國文化,使海外人士更好了解中國,並增進我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往和相互了解;老舍先生等五位作家是我國五四以來新文學運動的先驅,以其大量創作豐富了我國文化的寶庫。他們的作品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因此,把他們的作品介紹給海外讀者,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要求:《文庫》不該是一般的作品選集,應是作家系統研究的百科全書。
收選作家: 老舍、沈從文、巴金、茅盾、郭沫若。
……
方案後面還列有收選內容、收選標準、譯本標準、編輯體例、裝幀要求,等等。
跟這個方案一起的,還有葉君健先生為文庫寫的英文序列印稿以及葉老親筆修改的原件,巴金選集(英文版)選目複印件(我一直以為是找李小琳定的篇目,便拍了照片,微信給巴金故居周立民先生,他見到便說是他恩師陳思和的筆跡,一份珍貴的史料),舒乙先生的幾封回函,以及文庫徵訂單。
目睹這份設計方案,我仔細回憶梳理了當年這套文庫策劃和出版的前後過程。
1988年, 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成立譯林出版社,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憑藉《譯林》雜誌多年積累的境內外翻譯資源,出版外文圖書,向海外傳播中國優秀文化。這也是譯林出版社未來的使命之一。1990年,儘管剛建社不久,經濟實力薄弱,也沒有現在出版「走出去」各種項目的資助或補貼,但為了建社初心和使命, 譯林社經過多方論證調研,決定用幾年時間陸續推出《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至於怎麼提出這個選題,我跟老領導李景端先生作了核實, 因為批准成立譯林社的首項原因就是出版外文圖書, 經報江蘇省出版總社同意提供資助, 我們出版社開始組織選題。
這套英文版文庫,收選魯迅、巴金、郭沫若、老舍、沈從文、茅盾等六位大師的作品,計劃每位作家選文八卷。做這幾個作家,理由顯而易見。他們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巨人。這幾位大師的作品理應系統地翻譯介紹給海外讀者,但不知什麼原因,除魯迅外,其他幾位的作品譯成外文的極少,即便是現在,也依然如此。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專門諮詢蘇州大學季進教授,沈從文的作品譯成英文的,長篇只有金介甫譯的《邊城》,2009年由HarperCollins出版;還有金介甫編的沈從文短篇小說選,Imperfect Paradise:Stories by Shen Congwen,1995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以及金隄和Robe Payne編譯的The Chinese Earth:Stories by Shen Congwen,分別於1947年由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1982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僅此而已。更不用說其他語種的版本了。另外幾個的情況想來也差不多。
後來考慮到魯迅的作品已經大量被譯成外文,就把魯迅移出了名單。
《文匯報》等媒體了解到這個信息後,專門作了報導。消息流傳開來,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時任社長李景端先生聯繫葉君健先生,請他為叢書作序,葉老欣然允諾,並很快寄來英文序言。
這實在是個巨大的工程。如果得以實現,一定功德無量,產生重要影響。但是,隨後的事實說明, 我們有良好的初衷,但想法太過簡單,沒有考慮到這項工作的艱巨性和複雜性。當時,沈從文剛去世不久,美國學者金介甫的《沈從文傳》中文版出版,他的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包括海外讀者。而且,沈從文的作品譯成英文的很少。於是,我們想先做沈從文卷。接著,找人定篇目,依稀記得當時曾託人找了凌宇先生,但時隔太久,現在已經找不見物證了。當年,我還專門去沈從文先生在崇文門的家,拜訪張兆和先生,跟她溝通相關事宜,因時隔多年,很多細節已經模糊不清了。同時,物色譯者。輾轉聯繫上金介甫先生,邀他翻譯《長河》等作品;金先生因忙於工作,婉拒了。其他合格譯者的約譯,進展也困難重重。於是暫且擱下沈從文。轉換思路。
後來了解到老舍的主要作品都有了英文譯本。德語編輯同事熟悉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任德語老師的老舍女兒舒雨,便寫信諮詢相關情況。沒過幾天,時任社長李景端先生就收到了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先生的來信。
李景端同志:
由下面的清單中可以看出:1.老舍先生的主要著作都已有英文譯本,只有早期的長篇《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小坡的生日》以及《文博士》《火葬》等5本沒有英譯本;2.有些重要作品還有不同的譯本;3.多半都是四十年代末老舍先生自己在美國組織翻譯的;4.這批譯本五十年代初傳入歐洲被傳(轉)譯成歐洲各種文種,是第一批集中介紹到歐美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5.根據這批譯本,六十年代中曾被推薦為諾貝爾獎金候選人,因作者不幸逝世而傳(轉)選了日本的川端康成(1967年度);6.八十年代又被香港三聯書店重印過其中的兩種,三曾約我給英文的《四世同堂》寫長序,並譯成英文,準備在香港出版美國譯的《四》,但後來恐有版權問題而作罷,其實版權屬於作者所有,只是不知如何具體辦交涉而已;7.老舍先生短篇小說還有較多的未被譯成英文,這倒是應該去完成的;8.話劇當然缺得更多;9.散文更少。
大致情況如此。
此致
敬禮!
舒乙
1990年5月19日
舒雨將5月12日趙燮生同志的信給我,囑我做答,順向趙同志問好。
接信後, 我作為項目負責人前往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拜訪舒乙先生。舒先生高度首肯我們推出英文版《中國現代文學文庫》。他熱情接待了我,並領著我在文學館圖書室裡翻閱老舍作品不同的外文版本以及其他相關資料。
在北京期間,我又相繼拜訪了郭沫若和茅盾故居的相關負責人,商談兩位大師作品具體篇目的選錄等編輯出版相關事宜。由於年代久遠,沒有找到當時的任何資料,又記不得,這實在是很遺憾的事。
就老舍卷英文版的編輯出版,舒先生提供了很多建議。舒先生對我們一次性推出八卷本英文版老舍作品集特別高興,也非常贊成。這樣集中推出老舍先生主要作品的英文版,從來沒有做過,可以讓海外讀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老舍和他的文學創作。他傾注了不少心血,幫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僅列出建議入選的作品篇目、相關評論文章、照片、插圖,還安排了不少資料的複印,同時,還就如何使用相關資料提出了細心的指導意見。
除了老舍的幾部主要作品:《駱駝祥子》《正紅旗下》《四世同堂》《離婚》《貓城記》,舒乙先生希望我們翻譯出版更多老舍的中短篇小說、劇本、散文等等,這些作品譯成英文的很少。他在跟我們的通信裡一再提到。有封信裡,他明確了選定的幾個中篇小說篇目:「選了八萬字中篇小說,翻出來正好一百頁。它們是《新時代的舊悲劇》《不成問題的問題》《小人物自述》,都是名篇,都未譯過,要從頭譯起,這可是有點麻煩。」在跟舒先生溝通的過程中, 我們明白,儘管這些篇目找人翻譯比較困難,但他還是希望我們能做到。這樣出來的英文版才更有意義。可最終還是事與願違。
在最初擬定篇目時,舒先生考慮得細緻周全,包括每卷用誰的評論,哪些照片,以及哪些插圖,等等。在給我的一封信裡,他給了一份特別用心的附件:
總序:用樊駿的《老舍的文學道路》
年譜:用舒濟的老舍年譜簡編
小傳:用舒乙的老舍小傳
照片:相應的
分序:
駱駝祥子 (1)老舍 《我怎樣寫〈駱駝祥子〉》(英);(2)老舍 後記(英)1954(年);(3)老舍 1950年序
正紅旗下 (1)胡絜青 寫在《正紅旗下》前面;(2)胡絜青 舒乙 記作家的誕生地
四世同堂 舒乙 代序;老舍 序
離婚 舒乙 一部幽默的傑作;老舍 關於《離婚》(英文)及故事提要;老舍 我怎樣寫《離婚》;老舍 《離婚》新序
中短篇小說集 序 (1)老舍 我怎樣寫短篇小說。插圖 夏葆元繪 要歸還
散文選 序 (1)吳組緗《老舍幽默文集》序;(2)冰心《老舍散文選》序。插圖 用一系列老舍照像、畫像、塑像
……
此外,還專門附上幾部長篇小說的插圖使用建議。後來,舒乙先生又來兩封信,給予更進一步補充。舒先生耐心細緻,不厭其煩地滿足我們的要求,現在想來依然讓我感激不盡。這更充分體現了他對這套英文版老舍作品集的高度重視。
由於這套文庫面向的是海外讀者,我們計劃整個作品集有一篇綜合性的文章,整體介紹作家和作品,每部作品再配一篇導讀。拿到老舍作品集所有的書稿後,我們發現就是缺少這類大家小文,於是便去信舒乙先生,向他提出了這個想法。舒先生很快復函。
顧愛彬同志:
你交的任務極難完成,幾個主要幹將手頭都有大作品,不願再寫單一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了。8月底曾有北京老舍學術討論會,也沒有人願意再寫,似乎已過了火候,現在都想寫橫向的綜合研究,如老舍之文化觀、美學觀等等大題,單一作品評論是基礎性的,是前幾年的熱門,現不太時興了。
無奈,把前一時期最好最權威的研究成果找出來,複印給你,請你看看能否代用,這些文章都是好文,是代表作,很有名氣,但都太長,介紹少,評論多,對專業人員有用,對一般讀者似太深。總之,請你決定吧。 趙園那篇也是綜合性的,是總論,和樊駿的總論相當,各有優劣,可比照一下。
好像還缺一份關於《茶館》的,還要嗎?
此致
敬禮!
舒 乙
1990年11月21日
的確,那個年代,專家學者很不願意屈尊為普通讀者寫一些讀得懂看得明白的妙文,總認為這是掉份兒的事。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學者發現了大眾讀者的重要性,不時推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這是國內學界、出版界的可喜變化。這樣的精品好書在圖書市場上越來越多見了。
舒乙先生的答覆,讓我們無從選擇,只能從現供的文章裡擇優,總體遵循了舒先生的思路。
隨後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八卷本英文版老舍作品集越往前推進,問題和困難越多。我們的顧慮也隨之增多。最主要的是,需要翻譯的內容太多,而高質量的譯者極少。從這一點看,我們當初缺乏經驗,低估了中譯外的難度,對這一類的譯者也沒有做好充分的了解。後來有機會接觸到國家外文局下面的外文出版社和中國文學出版社,才對中譯外、外文作品的出版及其相關工作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們通過各種關係,物色理想的譯者,最終也沒有如願。後來我們又得知,1992年下半年在北京要召開首屆老舍國際學術研討會。舒乙先生也希望我們能在這個研討會上亮相這套英文版老舍作品集。如果繼續八卷本的計劃,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肯定完成不了。於是,我們只好調整方略。
由於老舍先生作品現存的英譯本相對豐富,而且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舒乙先生的鼎立支持,我們權衡各種利弊,並綜合諸多因素,決定將原先每位作家八卷本的規劃改為三卷,同時,在策劃設計方案裡制定了收選內容、收選標準和譯本標準,以便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比如收選標準寫道:「入選作家的作品品種要相對齊全,以老舍為例,既有他的小說,又有話劇劇本,還有散文和文學創作談,以利讀者對每一位作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譯本標準強調:「確保譯文質量,忠實地再現原作風貌,擬請海內外專家共同承擔翻譯任務。」
原則確定後, 我們就組織精幹力量,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編輯三卷本《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老舍》,1992年年初正式出版。收選的老舍作品,均採用原有的譯本,各卷附錄裡的評論文章、年譜等則約人翻譯。三卷的分布如下:第一卷收錄《駱駝祥子》(施曉菁譯, 外文出版社1981年首版),《離婚》(Helena Kuo 郭鏡秋譯, 紐約Reynal & Hitchcock1948年首版),附錄有樊駿的《老舍的文學道路》《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紀念老舍先生八十誕辰》,吳小美的《市民社會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劇——評老舍的長篇小說〈離婚〉》;第二卷《四世同堂》(Ida Pruitt 浦愛德譯,紐約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52年首版),附錄有吳小美的《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評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三卷是《正紅旗下》(Don J. Cohn譯, 中國文學出版社1982年首版),《月牙兒及其他短篇小說》(Don J. Cohn 等譯, 中國文學出版社1985年首版),《茶館》(英若誠譯, 《中國文學》英文版首發於1979年12月期),《龍鬚溝》(廖鴻英譯, 外文出版社1956年首版),附錄有胡絜青的《論老舍的〈正紅旗下〉》,陳震文的《獨特·渾厚·卓異——論老舍的短篇小說》,英若誠的《老舍和他的〈茶館〉》,行之的《作品的生命和力量——讀老舍劇作〈龍鬚溝〉斷想》,胡絜青、舒乙的《記老舍誕生地》,舒濟的《老舍年譜簡編》。
《老舍文集》(英文版)書脊(左)和扉頁(右)
1992年8月21日至25日,由中國老舍研究會和北京語言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首屆國際老舍學術討論會在北京語言學院召開,來自中國、日本、美國、法國、英國、新加坡、匈牙利、香港等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的近九十名代表出席了會議。我作為出版方代表應邀參加。當時將三卷本英文版的老舍作品集送到會場,舒乙先生見到後高興不已,說是做得最漂亮的老舍作品集。這套作品集也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
同年11月27日,舒乙先生致信譯林出版社。
收到四大箱英文《老舍文集》。謝謝!請放心。
《文集》極漂亮,是所有國內出版的老舍著作中最漂亮的,裝幀得最可愛,最大氣,最雅致,最拿得出手。公認,大家都這麼說!總之,評價甚高。特向你們表示祝賀。
編輯得也好,欄目全,有像(多幅!),有手跡,有研究文章,難得。也是名列冠軍,還可稱是獨一份!
是絕好的禮物。這四大箱是很棒的禮物倉庫。已送出幾套,受者都跳了起來!
當時印了一千套,不少與會者幫忙做了很多宣傳,世界各地的圖書館訂購了不少。這套書的整體裝幀設計,即便放到現在來看也是很亮眼的:布面精裝加護封,硬面淺灰底色,凹凸壓印作者姓名(作者手跡),居中套黑橫印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書脊套黑印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卷數(羅馬數字);護封加勒口,白底色,銀灰套印作者姓名(作者手跡),居中燙金印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此上居中印套黑印一小方框,框內套紅羅馬數字的卷數,下方套黑印英文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brary;護封書脊上端分別燙金印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套黑印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brary,居中偏下印一1.8cm x 3cm長方形框,滿套銀灰色,框內上端燙金羅馬數字的卷數,下方套紅作者姓名(作者手跡);封底套銀灰色作者墨跡,近切口居中偏下,依次順下套黑作者姓名(手跡)、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brary。
書出版後,當即給葉君健先生寄贈。過了一段時間,葉老親筆致信出版社相關領導。
您的信我收到多日,但所言老舍的集子(三卷)我今天才看到(因為我住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養病」,郵件隔些時才由家人送來一次)。我本想在《中國日報》上寫篇文章介紹《老舍選集》,但該報文化版與我有約稿聯繫的一位同志,雖然我已寫信給她談及此事,但她一直未回信,不知是否離職或出差外地。我現在「隱居」,基本不出外,也未裝電話,直接聯繫不便,等些時再說吧。
《選集》出得很漂亮莊嚴,應引起國內文藝界的重視。我想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寫篇短文(中文)介紹一下,但也得看身體的情況。
老舍作品出版後,當時著實得到了一些好評。1993年,舒乙先生,吳小美先生(蘭州大學教授,全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張柏然先生(南京大學外文系英語教授,中國譯協理事,江蘇省譯協秘書長)分別為這套書寫了評語。吳小美教授從老舍研究的角度評價說:「英文版《老舍卷》是目前國內外收集作品最全面、譯本最具權威性的外文版本。……八十年代國內出版的《駱駝祥子》英文版,曾對原著作了刪改,又去掉了結尾。譯林版加補了刪除部分,保留了原作的風貌,以使海外讀者對這部作品有完整的了解。《四世同堂》和《離婚》是四五十年代由老舍先生親自與人合作翻譯,在國外出版的,且,《四世同堂》 的結尾十三章卻是在這英文版裡,數十年來,一直對國內老舍專家全面研究這部巨著帶來重重困難。譯林出版社的編者獨具慧眼,經過精到的整理加工,將這兩部傑構的海外版本收入現在的《老舍卷》中,為國內老舍研究者解了大難題;同時,又給國內翻譯界提供了活生生的譯本範例,且對老舍翻譯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張柏然教授則是以翻譯工作者的視角置評:「參加《老舍文選》英文本翻譯的均為國內譯界的名家高手,譯筆流暢,忠實可信,自不待言。尤其可貴的是,譯文在保持老舍這位語言藝術大師的藝術風格的原汁原味方面花費了大量心血,並取得了很大成就。《文選》譯文質量堪稱上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一定程度上,它體現了我國漢譯英翻譯水平。」
老舍作品集編輯出版的同時,我們輾轉找到陳思和先生,請先生幫忙確定三卷本巴金作品集的選目。這中間的很多細節沒有絲毫的記憶了。好在有陳先生手書的選目,複印件,原件不知在誰手上。
巴金選集(英文版)選目
第一卷: 長篇小說 《家》 附《激流》 總序 共P428
第二卷: 中篇小說 《滅亡》附序(P150)《寒夜》附後記(P290)共P428
第三卷: 短篇小說和散文 附著譯目錄
短篇小說選
A輯:洛伯爾先生 (P10)
啞了的三角琴 (P11)
……
B輯:幽靈 (P13)
蘇堤 (P11)
……
散文選
A輯:我的心 (P3)
我的呼號 (P5)
…….
B輯:繁星 (P2)
海上的日出 (P1)
……
C輯:《隨想錄》總序 (P1)
懷念蕭珊 (P13)
……
思和老師做得很細緻,每卷的字數都設計好了。最終沒有出版,實在是有愧陳老師。沈從文、郭沫若、茅盾都沒有留下紙質的選目,或許遺失了,也未可知。
三卷本的老舍作品集出版後, 由於主客觀多重原因,《中國現代文學文庫》整個項目就擱淺了。這不能不說是一樁非常大的遺憾。那個年代做這種項目,對譯林出版社來說,時機不成熟,各方面的條件也不具備,自然就很難推進落實。
三十年前的這次「走出去」實踐,應該說難言成功。三十年後的今天,出版「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經過多年的努力,出版「走出去」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客觀冷靜地看,這中間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境。面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市場不同讀者千差萬別的閱讀需求,我們如何做到有的放矢?通觀不少「走出去」的圖書項目,大多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根本沒有一絲雨點。很多作品雖然面子上「走出去」了,但實際根本沒有「走進去」,沒有進入海外各地的大眾圖書市場。
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引出幾點思考,求教讀者諸君。
中國的文學作品要介紹到國外去,沒有外國人的參與幾乎是不可能的。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百花齊放、空前繁榮離不開翻譯界、出版界、學術界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我們應該把引進外國文學的成功經驗應用到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偉大事業中去,去培育一批批真正熱愛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有志於和有能力推廣中國文學的專業人士和漢學家,為他們創造條件加強和當地出版界以及媒體的聯繫,在當地譯介和推廣中國文學;重視國外漢學界的學術力量和民間翻譯力量,他們也是推動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的中堅力量。
中國文學要「走出去」,要真正走進海外主流市場,也離不開國外出版社這一重要的傳播者。選擇優質的出版社,就可以確保作品在海外出版後,得到有效的宣傳推廣,這也是海外出版社自身運營的需要;中外合作,齊心協力,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實現更大推廣效果。
中國文學要「走出去」,在立足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必須尋求持續的國際合作,要加強與國外出版機構的聯繫,尤其要增進與國外出版社的編輯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及時向他們轉達國內文學的動態,通過他們了解當地讀者的需求,做到有效溝通,精準推薦,及時跟進,定期追蹤。中國文學 「走出去」非一日之功,國內出版社也要長期維護好客戶關係,加強與國外出版社的溝通和交流。
文學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與價值觀,是國家歷史傳統與當代形象的重要載體。文學「走出去」是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文學交流是心靈的交流,中國文學要「走出去」就是要敞開心靈,開拓疆域,在與異域文化的接觸中,消除誤解,加深理解,消除衝突,促進溝通,在相互交流中不斷豐富自身,進而共同發展,實現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
(作者為原譯林出版社社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