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書評:如何理解和表達需求,提升溝通能力?

2020-12-20 源帥說創業

01溝通範式

一、溝通範式

1、正確的溝通範式

溝通範式有四要素:觀察-感受-需求-發願

範式是雙向的,既是藉此表達自己,也藉此理解他人。

這個範式簡單,但威力強大,因為它改變了我們的焦點--不是看其言行本身,而是感受其背後的情緒和需求。

如果我們只關注言行本身(特別是貌似不友好的言行),可能會被帶入溝溝裡,進而發生衝突,於事無補。我們要了解其言行背後的需求,這樣才能真的理解對方,也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此書的理念蘊含著深刻的經濟學思維--【局限條件決定人類行為】。經濟學是科學,其實證思維是只問為什麼,不問好不好。我們不能從行為本身去評判人,需考察其背後的局限條件。

這個溝通範式包含這個思維。通過客觀(而非主觀)了解其言行背後的情緒背後的局限(這裡是需求),來理解其言行並滿足去需要。

另外,觀察言行時,作者強調要【區分觀察和評論】,也就是要客觀地觀察,避免先入為主。這也是上述的經濟學思維。摘錄經典句子如下:

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2、異化的溝通方式

這部分內容作者闡述得不夠清晰。我歸類分組,結構化清晰闡述如下:

1)違背要素一【客觀觀察】的要求:

A、道德評判:漠視客觀局限條件,主觀先入為主道德審判他人言行B、錯誤比較:其實這也是漠視客觀局限條件的主觀評判。如總拿別人的閃光點和自己的缺點比較

2)違背要素二、三【感受和需求】的要求

A、強人所難:顧名思義,沒能洞察或者直接忽視對方的感受和需求,要求對方做不願做之事

3)違背要素四【發願】的要求

A、迴避責任:迴避責任的溝通方式其實是自我保護,害怕真實表達需求/承認錯誤會受人指責。因此,其實可以發願,讓對方與之坦誠溝通,而非指責。二、用溝通範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1、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

這個環節其實是最難的,不帶評判(客觀)地觀察是很難做到。

作者寫道:

The Indian philosopher J. Krishnamurti once remarked that observing without evaluating is the highest form of human intelligence. When I first read this statement, the thought, 「What nonsense!」 shot through my mind before I realized that I had just made an evaluation. For most of us,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observations, especially of people and their behavior, that are free of judgment, criticism, or other forms of analysis.

我們會有意無意地用我們的認知去評判一切現象/行為。與我們的認知衝突的,我們會抗拒屏蔽或先入為主地批判。比如看到公立醫院的醫生收紅包,人們會情不自禁地評價他們道德敗壞。

我的經驗是兩大方式可以讓我們變得更為客觀:

1)掌握科學實證思維。

因為實證本身就要求絕對不能先入為主: 實證要求不管面對什麼現象,只問【為什麼】,不問好不好(或者至少先問為什麼)。 如面對上述公立醫院醫生收紅包的現象,你應該是先客觀地問問為什麼?為啥私立醫院就沒有收紅包的現象? 先解釋這個現象。

2)正念禪修。

正念的含義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全身貫注、覺察當下的一切。對當下的一切不作任何判斷、分析、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正念是古今中外修煉法的基礎理念。冥想/靜觀/瑜伽是類似含義,理解、掌握了正念之法也就掌握了修煉之法

2、洞察感受

2.1【區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在這個句子中,評價自己吉他彈得好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

B.感受: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為吉他手,我很鬱悶。

·作為吉他手,我煩透了。

2.2、建立感受的詞彙庫,以便易於體會和表達

3、洞察需求

3.1 需求的定義

作者把【需求】定義為:生命賴以生存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

因此,全人類擁有共同的需求,不同的只是滿足需求的方式/策略:

「Needs, as I use the term, can be thought of as resources that life requires in order to sustain itself.

According to this definition of needs, regardless of our gender, educational level, religious beliefs, or nationality, all human beings have the same needs. What differs from person to person is the strategy for fulfilling needs.」

因此,作者強調,區分【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方式】有助於增進理解、化解衝突。

如何區分兩者呢?需求本身不針對【具體的人】和【具體行動】

「One guideline for separating needs from strategies is to keep in mind that needs contain no reference to specific people taking specific action. In contrast, effective strategies—or what are mor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wants, requests, desires, and 「solutions」—do refer to specific people taking specific actions.」

舉個例子

直男小白說他要和妻子離婚。按照需求的定義,這個並非需求,而是實現需求的方式之一。妻子是具體的人,離婚是具體行動,與小白本身的需求無關。可能他的需求是【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為了滿足其需求,可能離婚並非最好方式,只是小白不知道。

3.2 需求的類型:這個部分我覺得用馬斯洛需求模型來歸類會更結構化;

3.3 為啥人們很少直接表達情感和需求?

作者沒有探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套方法的適用條件是什麼?也就是說【直接表達情緒和需求】和【不直接表達】這兩個方式適用的局限條件是什麼?

作者舉的所有案例都是直接表達需求的好處,完全不提這個方式失效的案例。這又是錯誤的驗證方式。驗證是求錯,求被事實推翻。如果直接表達需求對於問題的解決總是最優的話,間接表達的方式不會出現。

為啥普遍存在【人們不直接表達需求】的現象,作者並未給出能經受事實驗證的科學解釋。如作者說是因為從小到大,我們被鼓勵服從,而非傾聽個人感受。針對女性,作者說女性受社會文化的影響,鼓勵奉獻,個人需求被忽視。 However,這些現象本身就需要進一步做解釋,本身不能作為答案。

我歸類分組了一下,不表達個人需求的情況分三大類:

1)不懂:顯然,這套方法是適用於這種情況的。

A、存在訊息費用,不知如何表達;最常見的就是夫妻之間。

B、存在訊息費用,以為直接表達需求是向對方示弱,影響談判。在作者給出的醫生談判案例中,醫生坦誠示弱反而收到了更好的結果(然這次有效的局限條件是什麼呢?並非每次都有效的)

然而,還有兩大可能:這兩種情況下,這套方法就不適用於表達自己了,洞察他人則很適用

2)不能:為了保護自己或者親友,不能說;

3)不願:為了掩蓋真實目的;為了成全他人、為了保持矜持

我想了一下,這方面各個場景的案例非常多。

A、生活:去商場買衣服,看到衣服雖然很喜歡,但是太貴,為了矜持,你可能會找個其它理由拒絕;

B、兩性:怕對方覺得你隨便,所以故作矜持。欲說還休;

C、家庭:父母怕你擔心,不說真實需求;

D、工作:項目觸及了其利益,但不明說,而是說你的報告有問題;

E、政府:有關部門為了擴大權力,打著為了窮人的口號,大肆推行惡法。

因此,該書的意義就清楚了:

讓我們懂得如何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

讓我們懂得體會別人不方便直接傳遞的需求。

4、發願

表達需求最好是符合SMART原則,越具體,越明確,別人越容易理解,因此更容易做出反應,滿足你的需求。

三、用溝通範式理解他人需求

這方面的應用非常多,如解決情侶、父子、師生、甚至是國家的衝突。

1、錯誤的方式

這部分內容特別重要。因為看到別人傷心難過,我們幾乎是思維定式般地採用類似的方式來處理,特別是安慰和建議。你很傷心的時候,聽到類似的說辭後內心真的像是吃了蒼蠅似的,更加難受。因此,經常看到有妹子聽完安慰後,哭得更厲害。

為啥?當你很傷心的時候,你希望得到的是情緒理解和傾訴。然而,當讓你不要傷心時,這就相當於是在否定你的情緒。效果自然適得其反。

記得初中的時候,我們班一個可愛的妹子一直哭不停,大伙兒一個勁安慰沒啥用。後來我遞給她2毛錢,說:「乖,給你買東西吃。」 她看到後笑了,然後心情就好了。當然,我這個方式其實是曲線救妹的方式,不過也比安慰要好了。

2、正確的方式

1)觀察,感受其情緒和需求

2)給予反饋

為了內化裡面的技法,我有意識地回憶了大量過去的「不順利」的交流案例,發現在那些對話中,我既不懂得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無法感受對方的感受和需求,以至於把天聊死。

其後我腦補了以此模型去感受對方情緒和需求,不知不覺自己把自己感動到了。因為我切實感受到了對方當時的感受和需求。這像是一個失明之人突然看到了明媚的陽光的感覺。 我腦補了優化後的對話,猜想效果會急升。其後,我進行了好幾個cases的實戰,assumption得證。

範式雖簡單,要活用,則需大量訓練。 不過因為方法得當,我看書內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了。我一邊讀一邊練,基本看完,我就內化得差不多了。

02溝通訓練方法

在其另外一本書,《非暴力溝通-實踐篇》中,盧森堡給出了在我看來是最好的內化方法--刻意訓練自己感知【每句話背後的需求】:

「We can train ourselves to hear needs being expressed through the messages of others, regardless of how others are expressing themselves. I』ve taught myself to do this because I believe that every message, whatever its form or content, is an expression of a need.」

we can train ourselves to sense what needs might be at the root of any particular message.

--Marshall Rosenberg. 「Living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作者給了一些案例。

if I ask a question about what someone has just said, and that person responds, 「That’s a stupid question,」 I choose to sense what the other person might need as expressed through that particular judgment of me. For example, I might guess that a need for understanding was not being fulfilled when I asked that particular question.

Or if I request that someone talk with me about some stress in our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ponse is,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 I might sense a need for protection from what that person imagines might happen if we communicate.」

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特別是當別人無理取鬧地罵你時,你很容易就怒髮衝冠,與之反駁、對抗,而忽視了去體察其背後的需求。

可是,如果做到了,我們將不受他人情緒影響,還能快速解決對抗衝突。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學習愛的表達,你急需get的溝通技能
    文|金弋編輯|金弋圖|網絡早就聽說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馬歇爾·B·盧森堡博士所著,被譽為「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為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相較於《P.E.T.父母效能訓練:讓親子溝通如此高效而簡單》,《非暴力溝通》適用的範圍更廣,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和衝突等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而且,在讀完《非暴力溝通》之後,腦海中關於怎樣去表達、聆聽有了更清晰的操作方法。
  • 《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更好的跟孩子溝通?
    書的封面我們先來看看《非暴力溝通》在說什麼,非暴力溝通的四原則:1.在溝通中說出你的觀察,而非評價兩者的區別舉個例子:我覺得你不愛我------這是評價,因為這完全是主觀認定。,而我很需要被關心,所以我有點失落------觀察+需求+感受4.發出你的請求你今天沒有關心我,而我很喜歡被關心的感覺,所以我有點失落,以後你能每天給我打個電話或者發個微信嘛------觀察+需要+感受+請求在我看來,書中關於溝通的四個重要原則及步驟,都是基於溝通的某一方或者雙方,要有足夠多的冷靜
  • 讀《非暴力溝通》: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那麼到底該怎麼來踐行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呢,結合理解和實踐,圍繞「我觀察到了什麼,我的感受是怎麼樣的,找出是自己的哪種需要使我有這樣的感受,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的請求是什麼,希望自己或他人怎麼做。」為了錢、他人的贊同、以及處於恐懼、愧疚或內疚的心理所做的事情,都屬於不可奈何的選擇,那就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只有遵從我們的內心需求做出的選擇才是有實質意義,也是我們自己的方向所在,做這樣的事情,我們才能體會生命的快樂,也會越來越愛自己!三是如何認識並表達憤怒。這是我們日常中非常實用的,可以有效減少憤怒,避免不必要的生氣,保持良好心態。
  • 《小玲讀書匯》書評第十期:非暴力溝通是全身心傾聽體會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中的暴力,並不是指大吼大叫,或者是出言不遜說一些傷害人的話,如果你不明白你自己的需要,不能耐心傾聽對方的需求和感受,這樣的溝通很容易成為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強調的是,全身心傾聽,體會,表達感受。
  • 我們為什麼常常暴力溝通,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一種「通過觀察事實,感受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同時聆聽別人的需要和需求」的一種溝通方式。這種溝通方式的最大好處在於:可以讓彼此相互理解,,讓溝通繼續進行下去,最終達成共識、實現雙贏、增進情感。二、是什麼導致了暴力溝通?
  • 理解中國·書香墨海讀書會第三期|讀《非暴力溝通》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是心理學博士,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幫助解決了多起世界各地的衝突。為了提升溝通能力和共情能力,改善與他人的關係。他創作了《非暴力溝通》一書,提倡通過觀察、表達感受、需要、提出具體要求等方式進行交流,依照它有意識地進行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消除誤解。
  • 夜讀 | 《非暴力溝通》:打開愛和理解的密碼
    寧波市鎮海區社會保險管理中心 楊文秧 利用周末,匆匆看了兩遍《非暴力溝通》,結合最近所發生的一件事,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我的非暴力溝通。這天,我在大廳輪值,門口衝進來一位40歲左右的怒氣衝衝的男子,大喊著:「叫你們領導來」,後面跟著兩個一臉無奈的保安。
  • 十分鐘讀完《非暴力溝通》|教你正確表達愛的溝通方式
    今天嘮叨就帶你看如何正確的表達愛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藉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就是這樣在談話中展現的。下面,我將介紹這四部分來為你展示其中的重點和注意事項,來幫你更好的理解非暴力溝通和如何將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 學習愛的表達:《非暴力溝通》
    學習愛的表達:非暴力溝通本文已獲授權轉載,來源無書:(ID:nonobo)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他認為,要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就需要消除那些責備、羞辱、批評和苛求的語言。這類語言往往以習慣性思維為基礎,妨礙人們愛心的流露,容易導致暴力。
  • 《非暴力溝通》:如何有效溝通化解語言暴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不僅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在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的同時,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 人際溝通神書——《非暴力溝通》
    [美]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剝開種種外在的語言和行為表達,去體察溝通雙方的內心需求,直接表達自己的請求,並回應對方的請求,最終建立起基於理解和關愛的關係。不論如何,只要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樂於滿足我們的需要,那該如何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讓你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它在我們日常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組織間我們需要以溝通為手段來達到我們的目標;朋友、戀人與家人間,我們更是需要溝通來表達我們的情感需求。
  • 「關注需求 化解衝突」——非暴力溝通
    2020年8月7日,渭南市婚姻家庭教育協會系列沙龍「非暴力溝通。」如約和大家見面。作為妻子的你該如何溝通?二是面對沉溺手機或者漫畫書籍的孩子,我們作為父母該如何溝通?良好的溝通是和諧家庭關係秘訣。掌握溝通技巧,和諧家庭關係,是我們每個人建立幸福家庭的必修功課。溝通看似簡單,說話誰不會?但是在上述兩個場景討論中我們看到在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中常常會出現溝通障礙。
  •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大家好,今天共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第二部分,就是原書的第3-6章節,昨天我們初步了解了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那麼今天就來具體了解一下。一、區分觀察和評價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5、評論他人的能力時,把評論當成事實6、形容詞前加副詞時,容易把評論當事實二、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感受。
  • 非暴力溝通——失敗的溝通都是毀於評論和情緒
    最近讀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總結出積極、有效的溝通應該包含兩個關鍵點:表達感受而不是表達情緒同樣是指出問題《非暴力溝通》技巧正是基於以上兩點來進行的,它們包括:1、區分觀察和評論,能夠不帶預設地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具體指出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物。
  • 《非暴力溝通》: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暴力溝通
    這也許是我們無意識中進行了「暴力溝通」的緣故。「暴力溝通」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它造成了無數的冷漠、隔閡和敵視,那我們要如何避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呢?答案就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02、為什麼要使用非暴力溝通盧森堡博士曾有過一段充滿暴力的童年經歷,因為他是猶太人,他的童年都在飽受同學的欺負。這段經歷使他認識到語言及表達方式的巨大影響。經過長年實踐,他終於發現了一種「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用長頸鹿語言表達愛
    我們只是想和對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但是聽到的人為什麼會常常因此感到傷害與痛苦呢?我們應該學會去與他人溝通,愛的表達方式有多種語言,學會非暴力溝通,是最好的表達。非暴力溝通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他說:「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
  • 豆瓣8.5《非暴力溝通》解讀二:非暴力溝通4要素,學會好好說話
    時光飛逝的同時有很多道理需要我們去領悟,溝通這件事很多人都意識到其重要性,但是卻很少有人真正的實現了好的溝通。如果你正在探索其中的奧妙,那麼《非暴力溝通》是你不能錯過的「捷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
  • 《非暴力溝通》的幸福密碼:一切的溝通不暢,都因愛與理解的缺失
    盧森堡博士結合具體案例去用心分析,如何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他幫助了無數的受眾者,甚至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爭端。由於他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盧森堡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總之,這本書很值得閱讀。
  • 孩子期待和父母非暴力溝通
    如何用愛的語言跟孩子溝通,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理論給人許多啟發。異化的溝通忽視彼此感受和需求盧森堡博士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非暴力溝通又稱為「愛的語言」,提醒人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鼓勵通過傾聽自己與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誠實、關注與愛,使雙方樂於互助。盧森堡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異化的溝通,是忽視了彼此感受和需求的,比如——道德評判: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認為達不到要求就批評、指責甚至辱罵對方,最常見的就是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