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功,能被心儀的高校和專業錄取當然是舉家相慶的事。但考生和家長也不要把大學的生活想像得過於美好,畢竟理想和現實是有非常大差距的!
那麼我們要如何結合現實情況,把考生未來的大學生活理順呢?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絮叨絮叨,大學需要關注的兩個重點!希望能對家長朋友和考生有些參考意義!
大家看到我提到的第一條,是不是有些失望!認為這有什麼可說的,用多少給多少唄,或者直接定一下每個月的數額,然後按月給唄!再不行,直接就給1學期的……
其實我認為不然!我們現在的大多數大學生,還沒有能力自給自足。即使能夠賺取一部分,也僅能貼補一些!
那麼為什麼我說「生活費」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呢?
有一句話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學生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資金供給,肯定會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家長對此事一定是當仁不讓的!
但是,生活費到底應該給多少呢?
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參考,那就是我們要去大學的大學生平均的生活費是多少!
這個問題也不是很難了解的,家長可以諮詢相關高校的招生辦老師,或者開學的時候詢問一下大學的接待老師,大家都會據實以告的。
得到基礎數據後,家長就可以和考生可以商量一下,大學的生活費應該設定多少了。
畢竟上大學後,我們的孩子都成年了,什麼事情都應該和他們溝通了,這樣做既能增進孩子和家長的感情,也有利於考生們快速成長和了解社會。
我建議:比較富裕的家庭可以按照自身經濟的情況,在目標高校平均生活費的基礎上,上浮20%至80%。
同時我不贊成這個上浮數值超過100%。因為,如果我們的孩子上大學後,生活費超過其他的同學過多。
這樣很容易會讓我們的孩子滋生一些不必要的優越感,養成一些壞習慣,還有對孩子樹立正確的理財觀也不好。
另外,這也不利於孩子和同學們交往,形成疏離感。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按照目標高校平均生活費的標準,給孩子就行。沒必要這個時候打腫臉充胖子。我認為平常心,在任何時候都是比較健康的心態!
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可以在平均生活費的基礎上下調20%至35%。也沒有必要,為了孩子的「面子」影響整個家庭的正常維繫。而且若是強行維持這個費用,不止會讓家庭運轉出現困難,也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會讓孩子滋生出攀比的心態,後果不可想像!
大家看到我說的第二條是「學習」,是不是也有一些不解!學習不是最簡單的事情,只要按照老師和學校的要求,努力不就行了麼?
其實不然,大學的學習自主性非常強。很多老師上完課就走,甚至連作業都不留。大多數都需要我們的大學生自學!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很多的考生都有未來考研的打算。所以我們的同學一定要做好學習的計劃,對自己未來考研的科目一定要有了解。
然後在學習相關科目的時候,一定要重點學習。這樣將來準備考研的時候,才會更輕鬆,不會手忙腳亂。
因為篇幅的原因,今天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到這裡!
有疑問和不同見解,也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最後要謝謝大家的閱讀!
同時也期望獲得您的關注,共同陪伴孩子的成長!